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8-30 05:50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167)再谈读诗文/韩鲁珩
阅读几乎是所有识字的人都在做的事情。读书有读书的方法,莫蒂默·杰尔姆·阿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对如何读书有过系统的论述。读诗当然也是阅读,但由于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的阅读方式与一般书籍不同。要读懂一首诗,或者说从中获得真正的滋养,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感,二是思。
1,感 所谓“感”,就是感性。它包含情感、情绪、意境和氛围。
诗歌常借助比喻、联想、象征等修辞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画面感。读者即便不能完全理解诗句中的每一个字义,也能在其中感受到一股情绪的流动。比如读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即使分析语法,也能立刻感受到诗人孤独而又浪漫的心境。
读诗贵在体会这种感性,不是执着于逐字逐句的逻辑解释。诗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它的“言不尽意”,在于它让人忽然一震、心灵被触动。假如一首诗缺乏这种自然的感性力量,仅是冷冰冰的叙述或者生硬捏合的堆砌,那么即使形式上符合诗的样貌,本质上不是好诗。
2. 思然而,诗不仅仅是情感的流露。任何诗歌都来自人的大脑与心灵,即便再感性,也必然会带出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就是“思”。
一首真正优秀的诗,往往在感性之下隐藏着深层的思维与理念。例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仅是春日景象中的感性描写,更深层地蕴含了诗人对家国破碎的忧患与悲思。这就是“感”与“思”的交织。
“思”不仅意味着有思想内容,更要求思想的独立与新意。空洞的喟叹、重复的陈词滥调,只能让诗显得苍白无力。真正的诗应当呈现出诗人独立思考的结晶,哪怕是瞬间的灵感闪现,也该是独特的火花,而非人云亦云的重复和模仿。
诗的“感”与“思”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渗透。有的诗以“感”为主,动人于氛围与情绪;有的诗则以“思”为主,启发读者去思考和追问。但最打动人的诗,往往是二者水乳交融,让人既能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又能在思想上有所启发。
诗歌不是科学论文,也不是哲学笔记,它是一种文学创造。它既要求诗人倾注真情实感,又要求在字里行间透露思想与独创。读者在阅读时,若能把握“感”与“思”两个维度,即可走近诗歌的本质,获得更清晰、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对作品的优劣有着清晰明确的判断。
必须强调 ,华丽的形容,夸张的描述,跨界的比喻,玄奥的联想,貌似惊诧的文字拼凑等等都不是诗的本质,一首好诗不在于风格,不在于矫饰,在于写出了感和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