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林晓月首席版主
精华502
注册时间2022-7-1
威望4166
金钱47764
贡献37118
首席版主
诗林晓月首席版主
 
威望- 4166 点
贡献- 37118 次
金钱- 47764 枚
 
|
本帖最后由 心语轩窗 于 2025-8-6 21:45 编辑
刚看到有位诗友发了篇《哨遍》在本版,多数人可能对这个词牌不甚了解。为了普及词知识,浅浅谈一下,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词牌。
《哨遍》是词牌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以篇幅超长、句式多变、音律独特为显著特点,在宋代多用于铺陈叙事或议论,是词中 “长篇巨制” 的代表之一。我经常戏称为文章体词牌。
一、篇幅超长,为词中罕见
《哨遍》是词牌中字数最多的之一,通常单阕即达百字以上,双阕(上下片)合计多在 200 字至 300 字之间,远超一般词牌(如《念奴娇》约 100 字、《水调歌头》约 95 字)。
例如苏轼的《哨遍・为米折腰》,全词共 240 字,分上下两片,每片又多分为数段,因句式长短交错,常被拆为若干短句群,篇幅接近一篇短赋,为铺展复杂内容提供了空间。
这种超长篇幅使其更适合承载叙事、议论或细腻的情感铺陈,与小令的凝练含蓄形成鲜明对比。
二、句式杂乱多变,打破 “整齐节奏”
《哨遍》的句式无固定规律,长短句交错极为频繁,从一字句到十字句皆可出现,且句数不固定,完全打破了近体诗及多数词牌的 “节奏规整性”。
以上片为例,可能先以三字句起笔,接着是五字、七字、八字句,甚至穿插 “三字 + 七字”“五字 + 十字” 的组合,如苏轼词中 “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句式长短跳跃,读来如散文般自由,却又因押韵保持韵律感。
这种 “散文化” 的句式特征,使其更接近古乐府的 “杂言” 传统,也让词人能灵活调整语气,或急促、或舒缓,适应叙事或议论的节奏需求。
三、押韵灵活,多换韵且不拘平仄
与多数词牌 “一韵到底”的规则不同,《哨遍》的押韵极为自由。
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且常多次换韵,上下片换韵,甚至一片中换韵,韵脚位置不固定,有时在句尾,有时在句中。
这种押韵方式与古风相似,弱化了 “格律束缚”,更注重内容的自然流转。
四、题材与风格:以议论、叙事为主,风格旷达或沉郁
《哨遍》的体式特点使其天然适合表达复杂思想或铺陈事件,宋代词人多用它创作 “议论词” 或 “叙事词”。
苏轼是写《哨遍》的代表,其《哨遍・为米折腰》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议论抒发归隐之志,语言旷达洒脱,将散文的议论融入词中,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
也有词人用它叙事,如描述山水游历、历史事件等,通过超长篇幅详细铺展过程,风格或沉郁(如感怀时事),或明快(如记录闲情)。
五、起源与演变:源自民间曲调,案头化后成 “大词”
《哨遍》最初是民间 “哨笛” 伴奏的曲调(“哨” 指乐器,“遍” 为乐曲段落),属于 “大曲” 的一部分,大曲由多段组成,“遍” 即其中一段。唐代传入文人阶层,宋代经苏轼等改造,逐渐脱离音乐束缚,成为文人抒发个人情怀的 “案头词”。
因其体式庞大、创作难度高,需驾驭复杂句式与内容,宋代以后作品很少,现存佳作多为苏轼、辛弃疾等大家所作,是词中 “小众但特殊” 的存在。
总的来说,《哨遍》以 “超长篇幅、杂乱句式、灵活押韵” 为核心特点,是词牌中最接近 “古风” 与 “散文” 的体式,体现了宋词 “以文为词” 的变革精神,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 “文体跨界” 的范例。由于宋代将之去音乐化了,创作时可以不要太拘泥于词谱,但也要有较高的词学造诣后,特别是要吃透苏辛两位大家后,才能灵活驾驭。以后有机会向这位发帖的老师学习,也想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