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1

径山赋 陈佳麒

[复制链接]

1285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957
贡献
29539
金钱
36864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7-27 12: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径山赋 陈佳麒 浙江辞赋     2025年07月25日 17:35     
  径山赋(作者:陈佳麒)
         自昔孔子怀浮海之叹,庄生寄曳尾之辞,嗣宗作穷途之哭,子安抱失路之悲。沧浪縠生,江畔无孤鸿之影;北风木落,平海起日暮之思。道之难至,心已易知。或神消意逝,或人困马疲。梅林在前,望甘酸以止渴;宝所至近,游化城以解颐。法藏三乘,潮鸣般若之海;禅茶一味,风息明月之池。圣贤因运否而降,佛机以道丧而施。
径山者,天目之东支也。不录于山经,其声未显;阙载于常典,厥名弗扬。至若龙神奉居,恒沐灵泽;钦师卓锡,永浴慧光。唐风肇启,宋祚弘昌。望峰息心者,知径而勇进;经纶世务者,观山以明彰。
尔其形势,二目西来,诸川凤舞;双径东去,众峰骏奔。苕溪一阻,灵秀斯存。晴川逶迤,幽幽修篁之岭;层峦缥缈,澹澹绿荈之园。一径蛇旋,穿碧落兮入金地;七峰环峙,绽青莲兮承云门。霜栋雪脊,飞阁流轩。迥出于烟霏空翠之表,横亘于霄汉沧溟之垠。一声钟鸣,遥闻双溪之麓;三阕梵呗,近浮四岭之村。
灯传百代,雷震千年。自国一开山,首演牛头之旨;无上继轨,兼宏马祖之禅。迨及赵宋之时,苏公革制,宗杲中天。破葛藤之窠臼,振临济之狮弦。斥默照以死水,倡看话为活泉。涅槃妙心,摧文字之眼障;正法眼藏,参公案于心田。迁南海而慧灯不昧,归双径而法音重宣。展矣五山禅林之冠,允也十方龙象之筵。
沿夫有明之季也,正法既息,象教凋萎。紫柏尊者以拯溺为怀,利生为志。刊龙藏以付梓,艰如愚公之移山;更方册以流通,勇如孟贲之奋臂。寂照庵畔,霜雪琢金刚之辞;化城寺中,星月校华严之秘。历卌载之苦辛,现万卷之瑰异。八方衲子,负笈而来;四海缁衣,浮槎而至。琳宫梵宇,永作人天之瞳;藏海潮音,长为风雨之帜。
若乃壁坞清绝,凌霄维嵩。撷灵芽于谷雨,焙真香于松风。鸿渐评泉而记胜,皎然分境以参同。张榜奕,击鼓逢,仪规历,宾主躬。碾月为团,融圆觉之妙谛;沸泉作乳,演般若之玄功。宴启虚堂,列赵州之机杼;盏传师范,契摩诘之色空。啜苦回甘,证无生于舌本;涤烦入静,窥大道于瓯中。
始以化城接引,终以禅茶示真。径山之功也,若燃灯烛于暗夜,渡舟楫于迷津。吴越名区,余杭乃文益故里;东南佛国,杭州亦宝坊为邻。三万六千,淼淼芰荷之所;四百八十,苍苍薝卜之茵。诗书传家,多有善信之士;茶笋为业,尽是慈悲之人。是以径山之兴,根柢在此;法运之盛,渊源有因。
嗟夫!八万四千宝塔,散在群方;九十二道灵虹,出于尘世。所以法雨普滋,慈航广济。琳宫虽构,执于虚浮之华;茶宴已陈,拘于繁冗之制。禅茶何称第一,心性难明;天下岂惟径山,名实不契。冀归明月于莲台,荫法云于真际。   

注释: 自昔孔子怀浮海之叹,庄生寄曳尾之辞。 《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嗣宗作穷途之哭,子安抱失路之悲。 阮籍,字嗣宗。《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王勃,字子安。《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沧浪縠生,江畔无孤鸿之影;北风木落,平海起日暮之思。 縠:波纹。化用《楚辞·渔父》典故。沧浪之水层层拍岸,屈原已投江自尽,动中愈静,惟有悲哀无边无际。 化用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句,将思乡之情延伸为对前路的担忧,心潮难平,多是日暮途穷的悲凉。 道之难至,心已易知。或神消意逝,或人困马疲。 对前面的六个典故进行总结,表达“行路难”的中心思想。 从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描写,表达无能为力的艰难情况。 梅林在前,望甘酸以止渴;宝所至近,游化城以解颐。 化用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与后文“知径而勇进”这一段呼应。 化城出自《法华经》,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盘,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双溪有化城接待寺,原为径山寺的接引之地。大而言之,径山寺亦是化城,接引众生。与后文的“飞阁流轩”这一段呼应。 法藏三乘,潮鸣般若之海;禅茶一味,风息明月之池。 法藏指的是大藏经,又称径山藏,是我国编纂刊印的大藏经中收录内容最多的一部,其大量收录了先前的大藏经未曾收录的佛教典籍。“三乘”指三种修行法门或解脱路径,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与后文“紫柏尊者”这一段呼应。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 ”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风息明月池”是心静的意思,心静则意定,意定则慧生。与后文“壁坞清绝”一段呼应。总体是讲,通过这四个步骤,走完艰难的道路。 圣贤因运否而降,佛机以道丧而施。 化用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的语句,对前文进行总结,正是因为南风不竞,世道艰难,这些圣贤才会降生,去开辟道路,佛法也是在这个时候广施,普度众生,这也是径山存在的意义,这句话是全文的关键所在。 (第一段途穷路现,压支韵,共7韵144字) 径山者,天目之东支也。 径山,系天目山脉东北峰,因径通天目而得名,总面积26.9平方公里。 不录于山经,其声未显;阙载于常典,厥名弗扬。 山经指的是《山海经》。径山以径而名,径指的是小路,气象小,而且是个无我的状态,只是途径的一处小山。寂寂无名却成为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的绝佳状态,与全文的“知径勇进、化城接引、法藏潮音、禅茶一味”行文节奏完美匹配。 至若龙神奉居,恒沐灵泽;钦师卓锡,永浴慧光。  钦师指的是法钦(714年~792年),径山禅寺的开山祖师,号国一大觉禅师。法钦禅师在鹤林玄素的“乘流而行,遇径则止”的要求下,在径山结茆定居,龙神将此地让给法钦,自己带着徒子徒孙搬到天目山,只留下一口龙井。 唐风肇启,宋祚弘昌。 径山寺始建于唐朝,在宋朝迎来了鼎盛时刻。唐大历三年(768年),法钦辞归,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唐乾符六年(879年),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赐名“承元禅院”;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赐名“能仁禅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游径山,亲笔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 望峰息心者,知径而勇进;经纶世务者,观山以明彰。  通过径山的无名、易走,产生一种望梅止渴的效果,产生前进的动力。化用吴均《与宋元思书》的语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第二段知径而进,压阳韵,共4韵72字) 尔其形势,二目西来,诸川凤舞;双径东去,众峰骏奔。 这一句讲的是天目山和径山的山势,气势磅礴,从昆仑抟翼西来,入东海踏浪而去。化用多首诗句,憨山大师“西来两目如鹏翼; 东去千山似马蹄”、郭璞“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苏轼“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苕溪一阻,灵秀斯存。 苕溪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唯一向北流入太湖的。本来是西来东去的山势,苕溪向北一阻拦,灵秀之气盘礡于此。释真可《径山佛殿缘起》“势方奔舞,直趋东溟,而双溪一阻,则英灵秀杰之气回而氤氲,盘薄怒拔于五峰之间,世为龙象窟宅。” 晴川逶迤,幽幽修篁之岭;层峦缥缈,澹澹绿荈之园。 径山的特点是一半是竹,一半是茶。前一句是近景,汽车开在漕雅线上,看见群山起伏,竹林茂密。后一句是远景,看前方,云雾之中,露出青峰,茶园氤氲,若隐若现。 一径蛇旋,穿碧落兮入金地;七峰环峙,绽青莲兮承云门。 这句破了双径和五峰的经典对。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一径对七峰更好。上径山寺,本来就是一条路,一径蛇旋,气势更足,觉路穿过半空的云层,进入寺庙,十分有画面感,与银河落九天是一种反方向的美感。碧落:天空,金地:寺庙。径山有名的山峰有七座,堆珠、大人、宴坐、鹏抟、朝阳、凌霄、御爱,七峰拱卫径山寺,如七片花瓣。佛教有七宝莲台之说,七比五更合适。云门也指的是寺庙。 霜栋雪脊,飞阁流轩。 楼钥《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有“云栋雪脊”之句,王巾《头陀寺碑文》有“飞阁逶迤”之句,化用两句,表达出如晴峦萧寺图中一种层林之上的楼阁感觉,将化城的虚幻缥缈的感觉营造出来。 迥出于烟霏空翠之表,横亘于霄汉沧溟之垠。 前一句是是近看,是高度、上下视角,翠微之上楼阁逶迤,后一句是远望,是宽度、广角,背景是钱塘江,径山有望江亭,可以看见钱塘江。全文没有对径山寺的正面描写,都是侧面描写,将化城的感觉再度加深,通过多个视角,呼应前文“游化城”的“游”字。 一声钟鸣,遥闻双溪之麓;三阕梵呗,近浮四岭之村。 模仿《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唐诗手法,结尾静中有动,加入声音元素,更为深远。径山有永乐大钟,声传十里。双溪指的是双溪村,四岭指的是四岭村。 (第三段游步化城,压元韵,共7韵116字) 灯传百代,雷震千年。 《题无生募铸铁瓦文释传如》中“顾灯传于八十七代,而雷震于千二百年。”到明朝已经87代,现在已经一百多代了。该文一千二百年有误啊,唐朝到明朝怎么会一千二百多年呢,反正千年是对的。 自国一开山,首演牛头之旨;无上继轨,兼宏马祖之禅。 沈季文《径山重建大殿募缘疏》有“自国一开山,首演牛头之旨;逮鉴宗继轨,兼宏马祖之宗。”国一指的是法钦。牛头指的是牛头宗,法钦是鹤林玄素的弟子。无上指的是无上鉴宗,是径山第二代住持,五代十国时的乾化五年(915年),梁太祖准钱武肃王的奏请,谥赐鉴宗“无上禅师”之号。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这两句讲的是径山法脉传承。 迨及赵宋之时,苏公革制,宗杲中天。 苏公指的是苏东坡,宗杲是大慧宗杲。苏东坡推动径山寺由甲乙院住持改为十方住持制,从师徒传承改为多方选贤,使得径山寺法运更加昌盛。大慧宗杲是临济宗第十一代传承人,是个划时代的高僧,如慧日中天,因此用“中天”二字。 破葛藤之窠臼,振临济之狮弦。 德山棒,临济喝,棒喝品茶都是接应手段。一棒打下来,徒弟摸不着头脑,师傅也不知为什么打,是时候要改变了。大慧宗杲是临济宗的高僧,倡导新的参禅方法。狮弦指的是法音。 斥默照以死水,倡看话为活泉。 默照指的是默照禅,是一种禅定修行方法,以禅坐方式进行。大慧宗杲称之为“生在黑山下鬼窟里,闭眉合眼”。看话指的是“看话禅”,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与‘默照禅’相对应,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 涅槃妙心,摧文字之眼障;正法眼藏,参公案于心田。 灵山法会上,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正法眼藏,意思是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正法眼藏也是宗杲写的书,里面包含了许多禅宗公案。 迁南海而慧灯不昧,归双径而法音重宣。 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宗杲居杭州径山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洋屿等地。绍兴二十七年(1157)再次住持径山寺,大阐“看话禅法”,四方道俗闻风而集,此时“径山宗杲”名声远播。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即位,赐号“大慧禅师”。 展矣五山禅林之冠,允也十方龙象之筵。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对江南禅院进行列位,径山兴圣万寿被列为“五寺十刹”之首,被誉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自北宋大慧宗呆主持后,径山道誉日隆,四海仰慕,坐夏之僧俗达1700余人。龙象指的是高僧。 (第四段宗杲振纲,压先韵,共8韵119字) 沿夫有明之季也,正法既息,象教凋萎。 语出《紫柏尊者全集》憨山大师“师见象季。法道陵迟”,化用该句。明朝末年,缙绅不耳佛名,缁流不明经义,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只讲顿悟,书都不看了。 紫柏尊者以拯溺为怀,利生为志。 语出“拯溺逝川”、“弘法利生”。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大觉示生,顺机缘而应质。圣人制告,愍同体以垂慈。大梦雷霆,幽霄日月。揭万古之昏盖,活群生之慧根。 刊龙藏以付梓,艰如愚公之移山;更方册以流通,勇如孟贲之奋臂。 龙藏是大藏经的别称。念大藏卷帙重多,致遐方僻陬,有终不闻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为流通,普使见闻。尊者所在的明朝,刻用的藏经版一般都藏于官府之中,请出来印刷流通经藏非常不易,僧俗间早有另行制版刻印的想法,但是都苦于事宜重大,经费难筹,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尊者听闻后,立刻表示既有刻藏的必要,就应不畏艰难地去实行。于是他发愿倡导刻藏,力排众议,以方册代替原有的梵夹装来装订藏经。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决定,佛经因此改变而有了更为广阔的流布空间。 寂照庵畔,霜雪琢金刚之辞;化城寺中,星月校华严之秘。 《径山藏》的刊刻从晚明至清中期,由紫柏、密藏、袁了凡等人发起倡议,内容包括正藏、续藏和又续藏。大藏经的刊刻开始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山西五台山妙德庵,在四年期间刊刻有正续藏共五百二十余卷。但因山上环境过于苦寒,物资交通运输困难,募缘不易,故在万历二十年南迁至浙江径山寺寂照庵继续进行刊刻。 钱谦益《化城寺迎佛饭僧募缘疏》“藏经之以书本行也,自紫柏道人始也。其自清凉而之径山,以其便于刻也;自径山而之化城,则以其便于藏也。化城之名,起于宋赐御书二字,遂为寺额。”由于径山顶云雾湿重,雕版不易保存,又移到双溪化城接待寺进行刊刻。 历百载之苦辛,现万卷之瑰异。 《径山藏》的刊刻始于明万历年间(1579年),历经近145年,终于雍正元年(1723年)完成正藏、续藏和又续藏的全部刊刻工作‌。这部大藏经包括正藏、续藏和又续藏,共收录佛教典籍2656种,近13000卷,是历代汉文大藏经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 八方衲子,负笈而来;四海缁衣,浮槎而至。 大藏广布,雷音远流。随着大藏经传播到各个地方,径山在佛教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句话着重表现径山在紫柏真可的带领下,成为佛教名蓝,影响力越来越大,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琳宫梵宇,永作人天之瞳;藏海潮音,长为风雨之帜。 “人天眼目”出自宋代释祖钦的《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意为关键。径山寺就是选佛场,人天之间的节点。藏海发出潮音,书籍中的智慧是僧众渐修的风雨之中的旗帜。径山有潮音阁,也就是藏经阁。 (第五段紫柏刊经,压寘韵,共7韵124字) 若乃壁坞清绝,凌霄维嵩。 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金虞《径山采茶歌》有“不如双径回清绝”一语。“维嵩”语出诗经。 采云腴于谷雨,焙真香于松风。 云腴是茶的雅称。径山山地高寒,茶芽萌发较迟,自古有“明前龙井,雨前径山”之称。径山茶讲究真色真香真味。 鸿渐评泉而记胜,皎然分境以参同。 陆羽泉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据《余杭县志》载:“陆羽泉在县城西北三十五里吴山界双溪路侧,广三尺许,深不盈尺,大旱不竭,味极清冽”。史载,陆羽因“安史之乱”,从湖北天门到浙西余杭近郊的苎山隐居,自号桑苎翁。不久寓居径山附近的将军山麓的双溪,在此品尝清泉试茗,后世遂称陆羽品过的泉为陆羽泉,又称桑苎泉。 皎然有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划分饮茶三境界“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与禅茶一味有着“静、定、慧”的异曲同工之妙。 张榜奕,击鼓逢,仪规历,宾主躬。 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 碾月为团,融圆觉之妙谛;沸泉作乳,演般若之玄功。 这两句讲的是碾茶、点茶过程中的感悟。宋朝时最好的茶是龙凤团茶,茶的别称又叫月团。圆觉又叫做无上觉,指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径山寺有圆觉阁,陆游写《圆觉阁记》,宋孝宗赐御注《圆觉经解》。 宋朝点茶是用竹筅击拂,打出白沫,可以在上面作画,又称“茶百戏”。般若指的是智慧。将你心中所想所见表达在茶盏的粥面上。 宴启虚堂,列赵州之机杼;盏传师范,契摩诘之色空。 虚堂指的是虚堂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径山寺第四十代住持,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颂曰:赵州八十方行脚,虚堂八十再住山,别有一机恢佛祖,九重城里动龙颜。 无准指的是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径山寺第三十四代住持,对中日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啜苦回甘,证无生于舌本;涤烦入静,窥大道于瓯中。 无生,即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就是涅槃的道理。世间一切皆生灭虚妄之相。无生者,谓无虚妄之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不生不灭,乃究竟实相也。喝茶时的苦中生甘,便是一种生灭,或者说是一种涅槃。 定则慧生,以茶为载体,得窥大道,将禅茶一味讲清楚。是“心有径,茶为道”最好的解释。 (第六段禅茶一味,压东韵,共108字) 始以化城接引,终以禅茶示真。 对前文进行总结。一步一步,从望梅止渴、化城为喻,再到临济参话头、紫柏刊大藏经、径山茶宴,所有的这些都是接引的手段,真是良苦用心啊。 径山之功也,若燃灯烛于暗夜,渡舟楫于迷津。 将径山的功绩用一句话完美表达,形象生动。化用很多碑记材料中的“迷津之舆梁、暗夜之明烛、耀慧日于康衢”等等。 吴越名区,余杭乃文益故里;东南佛国,杭州亦宝坊为邻。 写文章不能局限于径山,要将格局打开,层层扩大,如余杭、杭州,乃至于天下。法眼文益(885年~958年),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浙江余杭人。号无相。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著有《宗门十规论》等。 吴越礼佛,被称为东南佛国。杭州的异军突起,与佛教兴旺、印刷业的发达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东南佛教中心,《梦溪笔谈》中有许多相关记载。范希文也有“吴人佞佛”之语。 三万六千,淼淼芰荷之所;四百八十,苍苍薝卜之茵。 引用陈其年《灵岩寺重建大殿碑记》的语句,进行稍微修改。西湖边都是无尽的荷花,有荷花的地方就有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有薝卜花的地方也都是寺庙。表达了杭州佛教的兴旺,寺庙的繁多。 诗书传家,多有善信之士;茶笋为业,尽是慈悲之人。 解释杭州佛教发达的群众基础。这两句话看似平淡,实则妙极,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说明,从习俗啊、职业啊两方面阐述,论据十分牢靠。家握摩尼之珠啊。 是以径山之兴,根柢在此;法运之盛,渊源有因。 从径山,再讲到余杭、杭州,把法运昌盛的原因层层剖析出来。 (第七段法运隆盛,压真韵,共六韵110字) 嗟夫!八万四千宝塔,散在群方;九十二道灵虹,出于尘世。 前面讲到杭州,我们再把视角拉开,拉到天下。该句化用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语句,八万四千舍利分布在各方,建立起宝塔,弘扬佛法,九十二道灵虹就像是高僧大德,拯溺逝川。 所以法雨普滋,慈航广济。 是这句话是个普度众生的意思。整个天下有无数寺庙,无数高僧都在努力弘法利生,不仅仅是个径山而已啊。 琳宫虽构,执于虚浮之华;茶宴已陈,拘于繁冗之制。 再讲回到径山的现状,委婉的提出几个建议。萧何说“非壮丽无以重威”,对是对的,对世俗之人这一招是有用的。但是既然说是“化城”,不要造得太豪华,都是空的。茶宴本身就是太麻烦不实用的,被淘汰了还要再捡回来搞点仪式感,没啥大意义。 禅茶何称第一,心性难明;天下岂惟径山,名实不契。 径山村怎么可以叫禅茶第一村呢?你既然讲了禅,为什么还要讲第一呢,分别心、争名夺利之心,真实面目一下子暴露出来,怎么去装禅茶呢,直接被人家看了个底朝天。 为什么要叫天下径山呢?老子天下第一?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径山。灵隐、五台山、国清寺都比你地位高,争什么呢,看不懂。更可怕的是还要叫大径山,明明是个小径,可以小中见大,多好啊,偏偏要跟别人争大争强,争不过的,你是径啊。“天下径山”语出杨复的《增修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刻了个匾,径山和尚自娱自乐。 冀归明月于莲台,荫法云于真际。 化用《头陀寺碑文》语句,月在指端,迷茫的人不见月啊,莲台就是指的径山寺。月归莲台,心生圆觉。真际指的是宇宙本体,亦指成佛的境界,或者真切的道理,真实情况。 (第八段曲终奏雅,压霁韵,共5韵84字)
          编审           编委: 王翼奇 吴亚卿 胡福利 卓厚瑶 骆恒光 王德华  楼炳文 尚佐文 李含江 马永祥 朱汝略 袁志鹏  蔡永淼 陈   墨 黄锡云 苏绍康 钱伟强 陈兴武  陈大平 池   健 何智勇 范   侠 张继宝 胡耀灿 蔡树农 周根潮 姚海宁 丁红宇 潘美华 应绿霞  谢付满 赵秋鸿 徐青子 金晓光 陈引奭 黄夷白  贾值兴 高长武 徐吉鸿 高玉梅 梁   琰
主编:袁志鹏 执行主编:丁红宇(青桐居士·西岭雪山)
《浙江辞赋》投稿注意事项: 1.投稿信箱:zhejiangcifu@163.com(目前专收辞赋)。 2.所投辞赋必须是原创,文责自负。 3.随文请附作者百字以内简介、个人生活照片一张、手机号码和通讯地址、个人微信号。
         点击下面 关注我们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33

主题

29万

帖子

9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核心栏目督导、辞赋骈文首席主持

Rank: 8Rank: 8

威望
4108
贡献
299470
金钱
305908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昔孔子怀浮海之叹,庄生寄曳尾之辞,嗣宗作穷途之哭,子安抱失路之悲。沧浪縠生,江畔无孤鸿之影;北风木落,平海起日暮之思。道之难至,心已易知。或神消意逝,或人困马疲。梅林在前,望甘酸以止渴;宝所至近,游化城以解颐。法藏三乘,潮鸣般若之海;禅茶一味,风息明月之池。圣贤因运否而降,佛机以道丧而施。
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独踪唱晚,醉穷半壶酒囊;孤旅惊春,吟落千树花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4 06: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