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这种形式为什么千年不衰? 一 近体诗,现在也称律诗。其实这两者细分就有一些差别。律诗分五律、七律,不包括绝句。而近体诗却包括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有排律、古绝,有人把排律含在律诗里,但它跟古绝一样,又不是近体。总之,古人的这些分法都不太准确,要看诗的实际格律才能分清它的归属。 千年来人们最喜欢的还是绝句和律诗两种。即以一首为单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句子分五言、七言两种,分别构成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四种。汉语成句的过程是:四言(二千年前的《诗经》),五言(三国六朝的《永明体》),七言(唐盛行的七律)。七言以上(宋词元曲中的有些不规则的句子)。 但千年来人们最喜欢的还是五七言、四八句。人们普遍喜欢,自然学的人就多。唐宋元明清,特别是现在的诗词网坛,近体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还有不发表的,只互传的不在其内。 学写诗,大多是从五言绝句开始的。恐怕他们首先仿的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叫古绝,这种形式很自由,张口就来,是《诗经》四言以后发展的五言句子。这种句子从《诗经》以后又经历了六七百年,才在六朝的沈约时代,用汉语四声有规律地搭配成“五言律句”。“五言律句”产生以后,“五言自由句”就少多了。 又过了四百年,唐人又把这“五言律句”的诗限制在四句一首、八句一首的格式里,叫五绝、五律。统称近体诗,即唐人最近产生的体裁的意思。自然,有了五绝五律,再延伸为七绝七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实际上这两种诗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只不过开始时五言大大多于七言而已! 我们来看李白的五言律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前首说的是明月如霜。后一首说的是白发如霜。但前一首是不讲四声搭配的,叫古绝。学起来也很容易。后一首叫律绝,讲四声搭配了,学起来就得先弄懂一些四声的知识,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专业知识。 要学专业知识,就得找讲专业的书。讲四声的书在唐代有一本叫做《切韵》,书上把每一个汉字都标明“四声”位置,李白的后一首诗的句子,就是按这本书的规定进行四声搭配的。 五律同五绝除了句子讲四声搭配以外,不同之处是中间两联还讲对仗。对仗在当时就不是哪本书上讲得详细的,是靠诗人自己用感觉去体会的。对仗也就是对称,生活中对称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妨把一首诗的首比喻为头:头发、额头两样为第一联,不对称。下面是一对眉毛和一对眼睛,各自对称,我们叫它对仗。再下面是鼻子、嘴巴为尾联,两者不对称。人的一个头,正面看起来不就是一首律诗? 现在我们来看李白的五律:《访戴天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读便知,中两联是讲对仗的。 我们再来看杜甫的七言: 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律:《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七绝和七律,无非是五言前面加二个字,格律并无区别。 一读便知,七律的中两联也是讲对仗的。 近体诗的优点是字数和句数都固定,而且又不多,两句一押韵,押的又是平声韵,读起来很响亮。稍对诗有省悟的人爱读爱听,想学者好学,只消记得诗中每个字所处地位的四声要求就行了。唐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种:平上去入中平声为一个单位,叫“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一个单位,叫“仄声”。平仄两个单位用于律诗句子中是有规定的,这有规定的句子组成的诗就叫“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