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1|回复: 4

[诗词理论] 近体诗这种形式为什么千年不衰?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8-12 2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这种形式为什么千年不衰?
近体诗,现在也称律诗。其实这两者细分就有一些差别。律诗分五律、七律,不包括绝句。而近体诗却包括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有排律、古绝,有人把排律含在律诗里,但它跟古绝一样,又不是近体。总之,古人的这些分法都不太准确,要看诗的实际格律才能分清它的归属。
千年来人们最喜欢的还是绝句和律诗两种。即以一首为单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句子分五言、七言两种,分别构成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四种。汉语成句的过程是:四言(二千年前的《诗经》),五言(三国六朝的《永明体》),七言(唐盛行的七律)。七言以上(宋词元曲中的有些不规则的句子)。
但千年来人们最喜欢的还是五七言、四八句。人们普遍喜欢,自然学的人就多。唐宋元明清,特别是现在的诗词网坛,近体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还有不发表的,只互传的不在其内。
学写诗,大多是从五言绝句开始的。恐怕他们首先仿的是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叫古绝,这种形式很自由,张口就来,是《诗经》四言以后发展的五言句子。这种句子从《诗经》以后又经历了六七百年,才在六朝的沈约时代,用汉语四声有规律地搭配成“五言律句”。“五言律句”产生以后,“五言自由句”就少多了。
又过了四百年,唐人又把这“五言律句”的诗限制在四句一首、八句一首的格式里,叫五绝、五律。统称近体诗,即唐人最近产生的体裁的意思。自然,有了五绝五律,再延伸为七绝七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实际上这两种诗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只不过开始时五言大大多于七言而已!
我们来看李白的五言律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前首说的是明月如霜。后一首说的是白发如霜。但前一首是不讲四声搭配的,叫古绝。学起来也很容易。后一首叫律绝,讲四声搭配了,学起来就得先弄懂一些四声的知识,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专业知识。
要学专业知识,就得找讲专业的书。讲四声的书在唐代有一本叫做《切韵》,书上把每一个汉字都标明“四声”位置,李白的后一首诗的句子,就是按这本书的规定进行四声搭配的。
五律同五绝除了句子讲四声搭配以外,不同之处是中间两联还讲对仗。对仗在当时就不是哪本书上讲得详细的,是靠诗人自己用感觉去体会的。对仗也就是对称,生活中对称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妨把一首诗的首比喻为头:头发、额头两样为第一联,不对称。下面是一对眉毛和一对眼睛,各自对称,我们叫它对仗。再下面是鼻子、嘴巴为尾联,两者不对称。人的一个头,正面看起来不就是一首律诗?
现在我们来看李白的五律:《访戴天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读便知,中两联是讲对仗的。
我们再来看杜甫的七言:
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律:《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七绝和七律,无非是五言前面加二个字,格律并无区别。
一读便知,七律的中两联也是讲对仗的。
近体诗的优点是字数和句数都固定,而且又不多,两句一押韵,押的又是平声韵,读起来很响亮。稍对诗有省悟的人爱读爱听,想学者好学,只消记得诗中每个字所处地位的四声要求就行了。唐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种:平上去入中平声为一个单位,叫“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一个单位,叫“仄声”。平仄两个单位用于律诗句子中是有规定的,这有规定的句子组成的诗就叫“律诗”。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2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5-8-13 05:46 编辑


现在来谈学诗。学诗最难的是学平仄。汉字成千上万,东西南北人对某个字的读音并不尽同,学诗的人就要去死记一些与自己读音不相同的字,每个人都必须从字面上去把字音统一在一个共同认可的四声范围内。这样,写出诗来就大家标准一样;更延伸到世世代代,标准仍然一样。所以一千多年来大家都是在读、在写同一个标准的近体诗。近体诗只是离唐人近,离我们早已不近了,但我们仍然叫这个名字;有人想改变,就叫格律诗,或律诗。
格律诗的句子构成分两个部份。除了字音平仄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外,次重要的就是它的押韵。前面说过,为了律诗有一个共同标准,平仄字音应该固定。好比“一”,不能甲用于仄声,乙用于平声。现在北方人就是把“一”读作平声的。那么,押韵是不是也应该固定在一个标准上,押韵也该统一?这个问题,是历代考官想统一,以便他们考查人才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朝廷更想统一,他们好在以诗取士的审批上皇帝不用动脑筋。
但诗又大多出自民间,东西南北的渔夫樵子,脚力农民,他们在劳动中产生的民歌,各地押韵就不一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陕北人唱来是押韵的,湖北人唱来就不押韵。因此,唐人近体诗一开始也不依什么韵书,而依当时大家读永明体诗的习惯,押一种同永明体诗相同的韵。反正近体诗也是从永明体来,押永明体韵也不会错。但用于取士,用四百年前的标准,又怕皇帝怪罪下来,于是有考官许敬宗等人干脆理了一张韵表上报皇帝批准;其实这皇帝批准的就是永明体时代的用韵口音。
然而人的口音是随时代变迁的。诗的平仄听起来不合自己口音不打紧;而押韵字不协就特别刺耳!好比杜甫的名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人读来,哀、来、台是一个韵;回、杯,又是一个韵。可是六朝的永明体却五个字都是一个韵。隋代的《切韵》也是两个韵。只是初唐的许敬宗等人胡悠皇帝,把它们弄成了一个韵。这样,来、回就一直押到宋末。本来,元朝建都北京,大量的北音融入汉语,来、回分韵,东、冬合韵已水到渠成。然而蒙古人统治者根本不重视唐诗,加上当时金人又归纳了一本平水韵(将《切韵206归并为106部》),汉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作诗押韵就将就用平水韵了。
事情发展到明朝,朱元璋下令编《洪武正韵》,其中,“来”归“皆韵”,回归“灰韵”,两者不能通押。但是,明朝又不禁用平水韵,两者由诗人自由选用。明亡于清,清为了反明,皇帝又欣定了平水韵为诗韵,这样,本来押韵已日渐趋于合理的时音走向,被清人的倒行逆施又打向回头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2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亡,全国兴以北京话为“国语”,这给诗的押韵带来了新生。诗人写诗已不再遵平水韵(当然用平水韵也可以),到了一九三九年,民国政府曾颁布了以国语为准音的《中华新韵》。这时期,像林伯渠的《香江感事》:
去来忽复岁时改,月下寒螀犹有声。
对面青山非吾土,谁家锦瑟弄清音。
独怜湖海千行泪,解释人群一片心。
未必寓形同野马,高楼负手一沉吟 。
鲁迅的《无题》: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朱德的《太行春感》: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刘大杰的《哭郁达夫》:
一曲情无尽,三秋梦不成。
南天魂已断,故国恨难平。
文字倾江海,兵戎问死生。
关山千万里,淡淡月黄昏。
这些诗押的都是当时的国语即今天的普通话。特别是毛泽东的四首五律:
《西行》: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晓莺。
《喜闻捷报》: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鲁迅的七绝:
《送O。E。君携兰归国》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报载患脑炎戏作》: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从近体诗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来看,有微小的变化就只是在押韵上。而且由于唐诗本身的魅力,后人仿它押韵有的已经明显不合理,但人们却从字面上承认这种不合理,又使得平水韵紧紧依附在唐诗的魅力上不肯离去。这就是今天还有很多人继续使用平水韵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06: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为白话理论,去了深圳一个星期,回来上提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8-19 2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賀《網刊精粹·乙未集》《烽火集》出版
http://www1.hkscxh.com/forum.php ... 3&fromuid=38519
(出处: 香港诗词论坛)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2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