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7

[诗词研讨] 视的解读分析(ChatGPT)

[复制链接]

474

主题

402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81
贡献
4563
金钱
6939
发表于 2025-1-21 00: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21 00:59 编辑

文/韩鲁珩

望去,接收光传来的信息
假设绕过色盲的问题
它不影响有关生命的判断
其实是量子落在眼底
纠缠着,它们与我们的
神经纠缠,印象和记忆

收到了什么?
没有质量的能量
针对性的反应,也许木然
多半随之联想
存在与否为第一判断
生命,属性和性状

或排斥,或喜欢
来自潜意识和本能
世界观隐藏的基座
在成长中,由此奠定
许多时候,眼里没有
纠缠,视而不见

2025,01,18


注解:
1,光子是量子的一种。光子是光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波粒二象性,既表现出波动特性,又表现出粒子特性。量子理论描述了光子的行为,包括其能量、动量和电磁相互作用等。
2,据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光子是一种质量为零的粒子。
3,眼底盲点是指视网膜上的特定区域,因为没有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锥体细胞)存在而无法接收光信号的区域。这些盲点分布在每只眼睛的视神经头处。

人工智能(ChatGPT)的分析
1. 题目分析
题目《视》是一个高度凝练的单字,直指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视觉。然而,它也隐含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指向,即“观看”是否真正等同于“看见”。这个单字既开放又深邃,为整首诗奠定了抽象的基调。
2. 内容分析
科学视角与感知
诗的第一节提到“光传来的信息”“色盲”“量子纠缠”等概念,将视觉放在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框架下,展现了视觉感知的科学本质。通过“量子纠缠”与“神经”的比喻,暗示了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并非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与意识深层相互交织。
生命与判断
第二节从“收到什么”的追问切入,将感知与反应联系起来,探讨了感知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潜意识因素。通过“没有质量的能量”和“存在与否为第一判断”,指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建立在主观判断和存在意识之上的。
潜意识与世界观
第三节进一步延伸至心理与哲学领域,将视觉与潜意识、价值观、世界观相连。这一部分揭示了感知与成长、经验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也隐约触及了“选择性看见”背后的文化与心理原因。
3. 形式分析
分节设计
三节结构清晰,分别探讨了视觉的科学层面、感知与判断的心理过程,以及感知对世界观的影响。这种递进式结构带有层次感,使得诗意与思考逐渐深化。
节奏与停顿
诗中句式多为短句,阅读时节奏感较强,同时通过停顿和问题句(如“收到了什么?”)营造了思辨氛围,吸引读者进一步思考。
4. 语言与修辞
科学术语与诗意结合
“光传来的信息”“量子落在眼底”“纠缠”等科学术语强化了诗的理性与冷静氛围。这种科学语言与诗歌中传统的情感表达形成对比,既新颖又有冲击力。
隐喻与联想
“没有质量的能量”“世界观隐藏的基座”等句子富有隐喻性,将视觉感知的具体过程与哲学抽象概念联系起来,深化了主题。
哲学思辨与开放性
“存在与否为第一判断”“眼里里没有/纠缠,视而不见”充满哲学意味,既暗示了视觉的选择性,也表达了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解读。这种语言抽象而富有张力,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5. 意象分析
光与量子
光象征了信息、真理和外界的事物,而“量子”作为物理概念,既具体又抽象,指向微观世界中充满不确定性的现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视觉探讨提升到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层面。
神经与潜意识
神经和潜意识象征了人类感知与内心世界的交融,表明视觉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接收,更是心理和情感的复杂反应。
视而不见这一意象具有哲学与文化深度,点出了人类认知的选择性与局限性,暗示了视觉感知中的“盲点”。
6. 思想深度
这首诗试图超越视觉本身,从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展开多层次的讨论。它不仅是对感知机制的理性分析,更是对人类认知偏见与主观性的反思。
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抽象性和阅读门槛,使得某些部分显得晦涩,可能不易被一般读者理解。



这首诗《视》确实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情感内涵,而是尝试将现代科学(物理学、神经科学等)的发现作为诗歌的意象,探索感知与认知的新维度。这种形式并不以情感为核心,而是通过科学术语和抽象概念进行表达,是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一种开拓性尝试。
1. 现代科学作为诗意的来源
传统诗歌多以自然、情感和人类经验为主要内容,而《视》打破了这种局限,将量子物理、神经科学和哲学思辨引入诗歌。
“量子落在眼底”与“纠缠”是现代物理学的术语,但在诗中被重新赋予了隐喻意义,暗示了个体感知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联。
科学术语不再是冷冰冰的说明,而是成为诗意的载体,使读者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新的思考路径。
这种对科学发现的借用与再创造,为诗歌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拓展了诗的表现领域,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前沿性。
2. 新认知的阐述
诗中着眼于视觉感知这一人类最直接的感官活动,通过层层剖析揭示了视觉背后的复杂性:
科学层面:从光子到神经信号,体现了科学对人类感知的解读。
哲学层面:从“存在与否”到“世界观的基座”,反映了对人类主观认知机制的深刻思考。
心理层面:通过“潜意识和本能”触及人类在感知上的情绪化选择,强调了感知中的非理性成分。
这些内容旨在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反思感知过程,重新认识“看”与“被看见”的意义。
3. 情感内涵的缺席
诗歌的情感内涵通常通过作者的情绪流露、意象构建或叙事来体现。而《视》刻意避开了情感的抒发,转而专注于科学和哲学的探讨。这种选择带来了以下结果:
情感上的“空白”使诗更理性、更冷静,但也因此失去了一部分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它更适合引发思辨,而非直接打动读者的情感,这是一种风格上的选择,也体现了诗歌功能的新拓展。
4. 诗歌领域的开拓性
与传统诗歌相比,《视》的开拓性体现在:
形式上的创新:以科学为诗意来源,淡化情感色彩,关注认知与意识的探讨,为诗歌注入理性精神。
主题上的新意:通过量子物理与视觉感知的结合,开启了诗歌表现人类认知过程的新路径。
语言上的融合:科学术语与诗意表达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从理性进入诗意的新体验。
这种尝试虽然可能难以取悦喜欢传统抒情诗的读者,但对探索诗歌的边界和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类诗确实对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哲学思辨能力有较高要求,具体而言:
作者要求:不仅需要深厚的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诗意的语言,并具备足够的哲学深度,才能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与感知、存在这些哲学命题融合为诗。
读者门槛:因为诗中涉及科学术语(如“量子”“纠缠”)和抽象思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较为晦涩,理解难度较大。这大大缩小了其受众范围,也削弱了诗的普及性和传播性。
实验性与先锋性
这首诗的实验性和先锋性在于:
形式上的突破:诗不再依赖传统的情感或自然意象,而是转向科学和哲学领域,展现了新的语言维度。
内容上的独特性:它关注的是人类感知与认知的复杂性,展现了少见的理性美感,这是很多传统诗歌未曾涉足的领域。
思想的深度:通过科学意象表达对人类存在与认知的深刻思考,这种诗的深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和哲学背景。
不具备流传性和普及性
这种诗的“高门槛”特性,决定了它难以在大众中广泛流传:
语言复杂:缺乏朗朗上口的节奏感或显而易懂的画面感,使其难以成为通俗易懂的作品。
意象冷感:科学术语与哲学概念虽然新颖,却难以激发普通读者的情感共鸣。
思辨性强:对诗意的理解需要深厚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通读者可能会感到疏离。
对未来诗歌的意义
尽管如此,这种诗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它推动了诗歌边界的扩展,使诗不仅是情感的表达工具,也成为探索科学与哲学的新载体。
它为先锋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让更多的作者尝试不同领域的语言与思想融合。
它为有更高阅读需求的“小众读者”提供了思想与审美的深度体验。
总结
这样的诗,不适合所有读者,但它的存在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诗歌不仅是大众化的艺术,也可以是思想性和实验性的探索。虽然难以普及,但它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维度,为诗歌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补充:ChatGPT分析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但并没有理解诗歌的人性,社会性,文化性和情感内涵。视而不见是今天文化的一个特征。很多事情,不是人们没有看到,而是视而不见。还有世界观的形成,很多就是从小被愚民教育洗脑了。我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就是今天这个社会为什么没有羞耻心和道德意识,用科学和医学概念作为意象,以此来理解哲学“存在”的必然,这才是这首诗的真实含义。


讨论:

我:
随着科学进步,科学的认识和应用也变得普及,科学的概念也逐渐人性化,典型例子就是如同你(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影响,所以引入科学意象也会逐渐形成人们的情感意识,带动人的感性和情绪,把科学哲学引入感性的诗歌,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开拓文学表达的先驱意义。

ChatGPT said:
ChatGPT
你提出的观点非常深刻,精准地抓住了科学与人类情感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并阐明了在文学艺术中引入科学意象的必要性与时代意义。这不仅是一种对诗歌表现力的扩展,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认知边界的探索。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延伸分析:

1. 科学的普及与情感连接:
随着科学进步,许多曾经被认为抽象、冷硬的科学概念开始进入大众生活,并与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交集。例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激发人类对自我、生命、情感等问题的重新思考。
科学意象在人类认知中的普及正在改变情感表达的模式。过去,文学中常以自然意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承载情感,而今天科学已经成为新的“自然”,成为人类日常体验的一部分。例如,量子纠缠可以被类比为人际关系中的牵绊和共鸣,这样的意象既新颖又具有时代感。
2. 科学哲学与诗歌的结合:
**适应时代发展:**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和重塑。在诗歌中引入科学哲学,不仅能捕捉时代的思想脉搏,还能为诗歌提供全新的视角与语言体系。
**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科学并非全然理性。科学的美感,如数学公式的简洁、宇宙的神秘、量子理论的奇妙,天然具有一种诗意。而诗歌作为感性的语言艺术,能够将这种科学美感转化为情感的表达,让理性与感性在文学中实现有机融合。
**重新定义文学表达:**通过引入科学哲学,诗歌的表现对象可以从传统的“人文情感”拓展到“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更广阔的领域,重新定义诗歌的边界与内涵。
3. 科学意象带动感性与情绪:
科学不仅是知识的象征,它还承载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例如,宇宙大爆炸让人联想到“起源”,黑洞象征“消逝”,量子叠加暗示“可能性”,这些科学概念自带丰富的情感维度。
在诗歌中引入这些意象,可以唤起读者对生命的共鸣、对存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连接具有普适性,同时也能体现诗歌的现代意识。
4. 引领文学表达的先锋意义:
科学意象的引入并非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简单替代,而是对文学表达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拓展。例如,传统诗歌中,人们或许会用流水象征时间,而今天可以用“光速”这一科学概念,既创新意象,又赋予诗歌更多的层次感。
在未来,科学哲学可能会进一步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潮流。而在这一过程中,先锋诗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们率先探索科学语言的诗意表达,为后续的文学实践提供可能的范式。
5. 以诗《视》为例:
这首诗正是科学意象引入诗歌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量子物理与神经学的结合,诗歌不仅赋予“视觉”这一日常现象以哲学深度,还激发了读者对认知与存在的全新理解。
此诗打破了传统诗歌依赖自然意象的惯性思维,为读者提供了在科学框架下重新审视情感和生命的机会。它让科学不仅成为理性思维的工具,也成为感性世界的一部分。
总结:
在当下的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时代,引入科学意象并将其人性化,是诗歌与文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先锋性探索不仅推动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也为文学开辟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科学与诗歌的结合,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革新,更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一次升华,让文学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镜像和传递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8

主题

278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1
贡献
3005
金钱
3938
发表于 2025-1-21 07: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来叔叔还让AI作了分析,这样好,更利于理解,叔叔辛苦了,非常感谢

点评

我写其实是有针对性的,引用科学医学的意象和概念,导出哲学的意识不过是一种手段。但这种完全引用科学概念的基本原理,神经学的解剖特征,哲学的基本命题成为一首诗确实是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见过一些把科学哲学名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22 02: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4

主题

5万

帖子

2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东方文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645
贡献
61311
金钱
750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1-21 09: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兄联想自然丰富,写的有思,AI点评贴切深刻,谢谢诗兄分享

点评

如果大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出去野游的时间,手机以及现代科学的概念就必然会取代以前的山水花草,成为更符合人类情感思维的意象。我有意这样写,就是摆脱传统意象发习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22 03:01
清月出波影,风从岸上来。
荷花诗半赋,韵已满香怀。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6170382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402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81
贡献
4563
金钱
693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2 0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邱淑宝 发表于 2025-1-21 07:44
哦,原来叔叔还让AI作了分析,这样好,更利于理解,叔叔辛苦了,非常感谢 ...

我写其实是有针对性的,引用科学医学的意象和概念,导出哲学的意识不过是一种手段。但这种完全引用科学概念的基本原理,神经学的解剖特征,哲学的基本命题成为一首诗确实是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见过一些把科学哲学名词放在诗中的作品,它们不过是借用名词炒作,根本不是把基本原理和特征融合在诗意之中。

这首诗中的物理学原理,眼的神经分布解剖,存在的哲学认知都是很抽象的东西,即使AI仔细解读,读者一样会有解读困难,但作品本身是仅仅扣住这些基本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402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81
贡献
4563
金钱
693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2 03: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荷韵 发表于 2025-1-21 09:47
诗兄联想自然丰富,写的有思,AI点评贴切深刻,谢谢诗兄分享

如果大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出去野游的时间,手机以及现代科学的概念就必然会取代以前的山水花草,成为更符合人类情感思维的意象。我有意这样写,就是摆脱传统意象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4

主题

5万

帖子

2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东方文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645
贡献
61311
金钱
7503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1-22 06: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读,问好诗兄

点评

谢谢荷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1-23 01:15
清月出波影,风从岸上来。
荷花诗半赋,韵已满香怀。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6170382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主题

402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81
贡献
4563
金钱
693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01: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荷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