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85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765
金钱36306
贡献29169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765 点
贡献- 29169 次
金钱- 36306 枚

|
仙子(1035870710) 2024/12/27 9:17:50
五期楹联班第二十五课
主讲 清静无为
整理 偌非
第二十五讲
我们今天讲讲诗钟的起源,诗钟起源于何时,史料阙如。相传宋代苏氏父子曾以“冷香”为题咏作诗钟,内有苏小妹的“叫月杜鹃啼血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句,事见载历代轶闻琐事的《坚瓠集》(清初文学家褚人获撰)。
然而,历史上没有苏小妹这人,所以,这传说并不足信,记述天文、地理、人事、物理,兼记时事得失,特别论及元代故事颇为详核的《草木子》 (明代叶子奇著)一书载元人,程雪楼为福建道廉访使,任满离闽时,民有献箭旗者以百数。内一联云:“闽中有雪方为贵,天下无楼如此高。”嵌公名字“雪楼”于第四唱。可见在元代,闽人己善为“诗钟”了。
诗钟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有莫友堂的《屏麓草堂诗话》、李家瑞的《停云阁诗话》、黄理堂的《雪鸿初集》和施鸿保的《闽杂记》等书。这些只是给大家做个了解,《屏麓草堂诗话》成书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记述作者的先师林雨田的一联碎锦格的诗钟“老鼠过街”。联是这样的,大家请看:“风摇老树啼鸦舅,雨过香街卖鼠姑”。可见在嘉庆间,闽地的私塾己盛行诗钟。我们再看看另外一联有趣的诗钟《停云阁诗话》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年),书中收录了林光天的诗钟,如分咏“卖汤丸?6?1破伞”钟联:“重叠碗声喧夜市,零星雨点落春衫。”林光天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副举人。这诗钟非常的切题形象,《雪鸿初集》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年),刊录林则徐在家乡里居时的诗钟吟作。嵌“窗夜”一联是这样的:“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还有一联嵌“陈人”: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我们很多人以为林则徐是武夫,却不知道嘉庆年间的进士从上引三书的记载,可证明诗钟之活动在嘉庆间已盛行于闽中了。
诗钟,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辞赋的馀韵,已成为闽文化的骄傲。至于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述了作者于道光廿五年来闽十数年间的所见所闻咸丰六年(1856年)那时书初成,第二年又追忆补续,全书完成于咸丰八年(1858年)。卷八专列“嵌字偶句”和“分曹偶句”二章,对闽之诗钟做了详尽的记述。最可贵还提及广东已先有诗钟,但语焉不详。
时下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州人所创,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初名折枝,是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争(比赛)的一种游戏。游戏中,不限人数,但限时限字。通常有人出题,有人记录。出题后,在“考场”内放一个金属盘子,里面点一炷香,接近香的下端用线系一枚铜钱,香烧至线上时,线断钱落,金属盘上一声响,好象钟鸣一样,催大家交卷,这便是“诗钟”得名的由来。
清人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中说得很清楚:“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诗钟云。”张西厢《闲话诗钟》云:“昔人敲钟,规律极严,拈题时,缀钱于缕,焚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以为构思之限,故名「诗钟」,即刻烛击钵之遗意也。”刊行于光绪年间的《惠园诗钟录》一书,其跋云:“诗钟之名,初不详其所昉,相传闽人好为之,以两题分咏,号曰织锦。汉军赵小鲁直刺始铸钟,网寸香杵端,香烬杵落,句不成者罚,殆诗钟之所由名欤?”赵小鲁,生平未详;直刺大概是直隶知州的美称。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假如没有更新的资料出现,看来诗钟名称的创始人,就是这位赵知州了。清朝后期和民国初年,诗钟非常盛行。并一直影响到民国初期。全国林立的诗钟社也多以闽人为主,特别是有闽人相聚的地方为甚。
较大的吟社有“吟秋诗社”,道光年间为福州人士所创立。“荔香吟社”也是道光年间由福州人士曾光澄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光绪间,由福州人士陈宝琛、严复、张元奇等在北京组织联吟诗钟的“灯社”。由福州人士发起组织的诗钟社,在广州有“与社”、在上海有“江南吟社”、在南京有“滨社”、“法社”,在苏州有“折枝吟社”、“寒山社”,在常州有“鲸华社”,甚至在台湾也有唐景崧组织的诗钟社,闽省各地的诗钟吟社更是比比皆是。诗钟社的创建和活动,使许多诗钟联吟得以结集刊布,广为流传。
同治间,沈葆桢创船政于福州马尾,常集幕僚拈题分韵,限时鏖战,留下《船司雅集录》光绪间,唐景崧、邱逢甲等人在台湾创诗钟吟社,亦有《诗畸》传世。南京也有陈燮嘉编撰的《围炉集》问世。我国第一位《茶花女》的中文译者、诗人林纾(字琴南),在家乡发起组织“冷红吟局”,集友征对诗钟。两湖总督张之洞常与幕友清流,以吟作诗钟比才斗捷为乐事。民国初年,在北京,以经营字画古董琉璃厂的儒商们,也常利用节庆,公开命题,征求诗钟。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曾在京师三贝子花园,宴集二百馀名清客,比赛诗钟成联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也是吟唱诗钟的大笔手。闽南一带的诗钟结社非常多,比较大的,厦门有“剑社”、“补余吟社”、“石社”,漳州有“谈何容易社”、“武安吟社”并且有刊物《谈何容易社征诗汇刊》和《武安吟社征诗初集》面世。各地的诗钟吟集也为数不少,主要有北京“灯社”的《灯社吟卷》三集和《兰吟》,成都的《仿建除体诗》,苏州的《百衲琴》、《洁园诗钟》等,可惜流传不广,知道的人不多。还有更多的吟集,或散或失,已经找不到了。
诗钟在初创时期注重典实,取其博雅。清末已趋向于白描,取其才性。后来更有了闽粤派之分,闽派重学问,粤派探求学识,各有千秋。张西厢《闲话诗钟》里说到:钟虽小品,惊天地,泣鬼神,征夫怨妇之思,怀乡忧国之感,均可流露于寥寥十四字中,变化无穷,奥妙莫测,固属雕虫小技,亦洋洋乎大观,或谓此中兴味,胜诗十倍,经验之语也。
也就是写好诗钟,比写诗更难,很短的十四个字,需要完整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对诗钟是倍加推崇的。但由于诗钟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的难度,使诗钟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盛极一时之后便逐渐衰落以至式微,特别是民国后期,白话文的出现,更是把诗钟推进谷底。
所以至今还有人反对白话文,大骂胡适之类的新文化运动者终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诗钟是一种限形、限题、限时的“顶尖级”文字游戏。诗钟玩的首先必须是诗,我们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诗的种类和形式非常多。诗钟圈定的形式只限于唐代七言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各分上下两句,共14个字。我们都知道,律诗有四联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诗钟也是如此钟在这里指限时。这种游戏始于清代的福建,当时中国还没有机械钟表。为了限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把丝线[或白绫]的一端固定下来,丝线中间栓在一柱香上,大约留一寸的位置,另一端系上一枚铜钱,用文竹支起,铜钱下方置一铜盆。当点燃香火的那一刻,游戏立即开始,待香燃到系丝线处,丝断钱落,掉入盆中,发出铛锒的钟磬音,宣告游戏结束,人们必须上交诗稿。这也是诗钟大名的由来了。
至于限题,主要有命题、拈字、摘句三种做法拈字就是事先把字写在纸上并折叠好,由参加游戏的人自己抽取。摘句就是直接从书本上找现成的词、句做钟题。今天详细的给大家讲了诗钟的起源,好,下课!
作业:自成联,把 梅/雪分嵌在上、下联第五个字的位置上,七字对。
仙子(1035870710) 2024/12/27 9:23:09
五期楹联班第26课
主讲 清静无为
整理 偌非
第二十六讲
大家先看一下 前人的诗钟
《寒竹/夕阳》:分咏
风雪飘摇孤节在,
乱山高下大荒空。(宫昱)。
对于什么是分咏咱们以后探讨
这个诗钟上联写了竹子,下联写了夕阳
风雪飘摇 又突出了 寒 的意境
高下大荒空 写出了 夕阳西下的晚景
虽然没有在文字中出现寒竹与夕阳,但是大家读来却能体会得到
这个是不犯题诗钟,一般的来说 分咏的诗钟都不犯题
《九疑山/尺》:分咏
高低峰影排云认,
多少人才待玉量。(王荫昌);
这个上联写出了九嶷山的形态状况
下联写出了尺子的用途
同样的一眼就能看得出写的什么事物
所以在今后大家在学习分咏 的时候要注意描写的要神似
再看一联
《龙/落叶》:
万里江湖供变化
一秋风雨任飘摇
这个对联同样的是从事物的形状变化入手i
既写出了龙的千变万化,又写出了秋叶的风雨飘摇
入景入神,深得分咏之神韵
好了,欣赏就到这里,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诗钟与对联的关系
上节课简单的了解了诗钟的起源,今天我们来说说诗钟与对联的关系。
关于对联我们了解了很多了
王鹤龄先生在《诗钟与对联》中说: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偶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
采用对偶句是为了以活泼的联想,或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主旨。传情达意是目的,写对偶句是手段。
而诗钟是以提高这个手段为目的的写作。
诗钟是以寓教于乐的方法,对提高对偶修辞技巧,进行高难度大运动量的训练。
各种规格体式的诗钟作品都能包括在对联的大范围之内。所以说诗钟属于对联大家族的成员之一。
那么诗钟是怎么定义的呢
在《中国韵文学刊》1995年02期《诗钟》一文中对诗钟的概念有如下的定义:
诗钟可以说是一种诗歌创作体裁。象对联,但字数不如对联灵活,一般限定七言,亦偶有五言;又象近体诗,但每首只有两句。清代以前几乎没有见过,嘉道以后渐渐兴起,直到今天,文人还屡有创作。
林则徐《雪鸿堂初集》中有折枝诗句,类似联语,当然也象是从诗中折取一联,即所谓“折枝”。这大概就是诗钟的滥觞。
诗钟初无确名,或叫嵌字偶句,或叫分曹偶句;或叫改诗,或叫改字;或叫百衲琴,或叫羊角对,但以诗钟称号为最普遍。
上节课我们也说过清徐兆丰《风月谈余录》说:“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线落孟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曰诗钟云…
而王彭年先生的《诗钟琐谈》一文,关于诗钟之名称更直截了当地说:诗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文字游戏而已。
中国文人特别喜欢舞文弄墨,玩各种各样的文字游戏,什么联珠、敲诗、射覆、联句、灯谜等等,花色繁多,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对游戏二字觉得不顺耳,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
西方有些文艺家甚至认为:一切文学艺术来源于游戏。不过这说法有点过火
还是周作人说得好:中国文字特别适用于游戏,要了解中国古今的文学,实有旁通这些学问的必要。
再说人总不能整天干活,休闲的时候,玩玩这些游戏,悠哉游哉,有何不好!总不至于冠上游戏二字,就辱没了人
虽说诗钟是以娱乐的形式面世,但它要求参与者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古文学的修养要有相当的水准和学识,也不是容易为之的。
诗钟隶属于对联。既然说诗钟隶属于对联,那么诗钟即是常见的“七字联”中的一种。
“七字联”的创作规则也同样适用于诗钟。
不同的是,诗钟是限题、限格、限律、限时的“七字联”。
通过这样的解释大家对诗钟与对联的关系大体有了个了解。
也就是说诗钟与对联是从属关系
不过诗钟又增加了这么多的限制,
就是说,参加创作的人员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交卷。否则,写得再好也无效。
这是诗钟区别于对联的地方
嵌字体诗钟题目,如果限嵌“窗、夜”二字于上下句第一字位置,则标为《窗?6?1夜》一唱。
林则徐有一作为:
窗虚权借月栖榻
夜静猛闻风打门
这是一唱诗钟
“窗”“夜”是不好用来直接相对的,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可以据以成联了。
根据题字组成的词在诗钟写作中称为“眼字”。(关于“钟眼”我们以后介绍)
现在这一对眼字都是陈述式结构的合成词,上下句的谓语都是连动式,于是成为一联工对。
所练的技巧不仅可以用于作诗作联,对于写骈文、散文也都十分有益。
所以也有人称诗钟 为炼字技巧的文字
对联和诗钟都有集前人诗句的写法。前人的七言律句拿过来就能用,说明从格律上来说,它们本来就是一家。
七言律句中的对联有一些联格,都与诗钟的钟格一致。
诗钟用两个字平列嵌于上下句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别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
这些名目是联格、钟格的雅称。
福建人分别称为“一唱”……“七唱”,比较明快,现在已被各地采用。
这七种格在诗钟写作中最常用,被称为“正格”。
另外还有把两个字错开嵌在上下联中和嵌更多字的,随字数和嵌用的位置不同,而有蝉联、魁斗、鼎峙、鸿爪、碎联等格名,常作的不超过十种,没有必要多罗列。
这些在诗钟中称为别格。
对联和诗钟的格名虽然一致,但是作品不能胡乱归队。
按钟聚出的题目写出的是诗钟作品。自己出题自作的,包括为了更明确地切题而嵌字的,都是对联。
这样就把对联与诗钟划了明确的界限
林则徐有“自题”一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有的书上说这是诗钟《以?6?1之》七唱。那是误传。
如果自己写了对联,然后加题目说是诗钟,那是不应该的。
因为诗钟是限题(有时还限时)写作,难度较大,这样做有夸大自己写作水平之嫌。
诗钟和对联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仗的宽严。
对联、诗句和诗钟当然都以能写出恰好表现内容的工对为好。一般地说,对联的格律要求较为宽松。
以上海半淞园的楹联为例:
剪取吴淞半江水
聊寄江南一枝春
上联用杜甫诗句,下联用陆凯的诗意对成。恰好写出“半淞”的韵味,在音律上以及实词、虚词相对上就都不苛求了。
此联的上下句中,“取”与“寄”、“淞”与“南”、“江”与“枝”都不是一平一仄的互对。在律诗中不但不能用于对偶联,连首联、尾联中都不能容许。
但是它也不是无源之水。前人诗句的对偶联中,也有把不相干的事物以丰富的联想巧妙捏合成一联的佳句。在对联中也有相似的作品。
如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
四面花果然好样
一肚草格外大声
如果用于《焰火亭?6?1牛皮大王》分咏,就是切题的佳作。
有人说分咏体诗钟就是无情对,其实二者旨趣不同。
分咏体和无情对都是从夸大对偶修辞的技巧和汉语汉文的某些特点,寻找乐趣。这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所在
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照例要有关连,而关连又不能太紧,如果形成近乎同义的词和句相对,就犯了“合掌”的忌讳。
无情对是把这一规矩推向另一极端,写出两句句式一致,字词逐一相对,句意却毫不相干的对联,让人感到可笑。
分咏体是按题目写作,在两句中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事物,却要求不但字面要逐一相对,还要求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也就是说在全异中找到切合点
分咏体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有无情对趣味的很少。
分咏体的着眼点是显示对偶的方法无所不能,如苏轼所说“世间事无为无对,第入思之不至也”。
仙子(1035870710) 2024/12/27 9:24:59
无情对的作法,主要是把做为合成词词素的单音词拆出来,用其本义或歧义与另一联中同性、同类的词相对,使两句虽成对仗却貌合神离,显出滑稽的效果。
世上没有不能不作为对子的
依次思考来也无所得
无情对读起来不象分咏体作品,因为它整联没有意义,上下两句也不切什么题目。
二者都是在欣赏我们语言文字的修辞技巧的优势,深入玩味,自我陶醉,而侧重点不同,旨趣有异。
写诗钟,不论分咏体或嵌字体都有活跃文思的效果。
但是在对仗上过于求工整,也能使人在写作中偏重于适应格律,以至在文义的发挥方面,受拘束,放不开。
对于现代的写格律诗和作对联的人来说,我们自幼所受的语文教育,缺少对偶这一课,用诗钟补这一课却是个好方法。
我们利用三节课来初步认识诗钟(上节、这节与下节)
下一节课咱们接着聊诗钟与七言律诗的关系,然后开始系统的学习了解它。
作业:以【诗, 酒】为题写一副诗钟联,并指出是什么格
仙子(1035870710) 2024/12/27 9:26:10
五期楹联班第二十七课
主讲 清静无为
整理 偌非
第二十七讲 诗钟与七言律诗的关系
有人反映诗钟太难,对于这个我也有同感,对联与诗钟有关联又有经纬。对联可以天马行空,诗钟必须精雕细琢,所以在形式与内容上既有同归又有提升,两者有着一些跨越,所以在接触与理解上就会感到有些不可适从。相信在逐步的接触与理解后大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与提高。
我们对诗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来交流诗钟与七言律诗关系。
诗钟与七言律诗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举一个例子,如杜甫所作七律诗
「野望」
西山白雪三奇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其中“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就可看作是以“海/天”为一唱的绝妙诗钟。这样的例子在历代七言律诗中府拾皆是。
由此可见,诗钟上下两句,共14个字,其实是完全按七言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的平仄、对仗规律表述的
不过也有依五言律诗的形式作诗钟的,但不多见,这里不说了。
因此,依格律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从某一首七言律诗中截取来的。或者说,它就是某一首七言律诗中的核心对句部分。
其声调(即平仄格式)是这样搭配的:
一式(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式(仄起):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所列的为正格,正格的七言律诗,不论是颔联还是颈联,其平仄都是按上述规律搭配的,即通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按照对联的格式来说也是可以的
不过这里要提一下,不能犯“孤平”、“三尾平”和“三尾仄”的毛病,即上、下联的前六个字不能仅有一个平声字,或者联末的三个字要么全是平声字,要么全是仄声字,这叫出律,也称犯联律。
“孤平”尚可救,“三尾平”或“三尾仄”是无药可救的,一直是诗家作律诗之大忌。
这是祖宗之法。至于变格、拗体,也都是要遵从联律的,我们讲对联的时候都说过了,忘记了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楹联的讲义,这里就不谈了。
我们创作诗钟时,声调变化主要还应当依据上述两种格式布局,从而使诗钟达到文字对仗、声调优美、意趣盎然,实现整句声、形、义的完美统一。
林则徐作过《陈?6?1人》一唱:
陈迹浑如牛转磨,
人情几见雀衔环。
这个合二式格律
用陈、人二字嵌在指定的第一字位置上(称一唱),写成工整的诗联,感慨因循守旧,世风浇薄。
张之洞作过《凉棚?6?1申报》分咏: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凉棚可以随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席,申报是最早报道欧亚新闻的报纸,
抓住二者特点,以游戏笔墨张大其词,用阴阳、欧亚大字眼写成此联。
下面说一下诗钟与律诗及对联之异同。
我们说过诗钟的活动,虽说是以娱乐斗捷的形式面世,但它要求参与者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古典诗词的修养,要有相当的水准和学识。
诗钟源于律诗,故有“改诗”、“折枝诗”之称,又因形同楹联,又有联吟之雅号。
但与二者相比,诗钟的格律又严谨得近乎苛刻。这大概也是诗钟难于流播并逐渐式微的缘故。
诗钟与律诗、对联的关系密切。但对诗钟若加以仔细分析,它毕竟与律诗、对联有许多不同之处。
1.字数铁定。
律诗除七言外,尚有五言,甚至有六言律诗。
楹联更是可长可短,短者二、三字,长者数千言。联语由上下联组成,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成对,长短是任意的。
而正格的诗钟限于七言,一联十四字,不容增减。
七言联也不一定是用诗的句式,平仄不像诗钟那样严格,但是不符合诗的句式、平仄,就不能成为诗钟。
诗钟本质上是两句格律诗,两句之间缺少联系,合成也缺少独立意义,因此它不能等同于对联,也不能简单地归入谜联。
2.平仄严谨。
诗钟的平仄固定,是平是仄不容易位。而律诗允许“拗救”,楹联的伸缩性更大,可以通融。
3.吟咏限定。
对联仅限于写一个主题
诗钟上下联句各咏各的主题,即能分咏两人两事,而内容毫不相干,在文义上又要求完整划一,从这点看类似无情对。
而律诗和楹联的创作就显得从容,不紧不迫。
4.对仗工整。
诗钟对对偶的要求十分严格,其对仗之熨贴匀整,又是律诗和楹联难望其项背的。
我们再了解一下诗钟在结构、形式上的一些限制:
结构上的限制:
1、句式-----对联式,上、下句各七个字。共计14字。
2、句子名称----上句称为上比,下句称下比。
3、格律-----遵从律诗格律,认可律诗的拗体规则。
形式上的限制:
以格而论,钟格分为八大类:
合咏,笼纱,晦明,分咏,分咏连环,专咏,专咏连环,嵌字。
嵌字格又称嵌珠格,有正格与别格之分:
嵌2字正格7种: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
嵌2字别格7种:魁斗,蝉联,比翼,流水,云泥,太极,辘轳。
嵌3字别格3种:汤网,勾股,鼎峙。
嵌4字别格2种:双钩,睡珠。
嵌6字别格1种:竹节。
碎锦类8种:碎锦,鸿爪,四皓,五杂俎,六逸,七贤,八龙,九老。
另外还有些不常见的钟格:
韵律类1种:拗体。
集句类3种:集句,集锦,居易。
改句类2种:续句,改句(包括折腰格)。
杂体类5种:四言,五言,八言,骈体,散文(包括流水碎和押尾格)。
其它类3种:虚词,方言,钟谜。
其实光记住这些格就很有难度
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将对上述内容进行具体的解析,有时间和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查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便于我们课上交流,共同学习。
作业:谈谈你对诗钟的认识和学习对联的一些方法心得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