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1

骈赋的段落技法指导

[复制链接]

1238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5
贡献
29169
金钱
3630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0-26 07: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3第4讲 骈赋的段落技法指导(2)承 一、《赋学指南》首段技法 二、其他首段技巧
主讲爱德蒙
今天我们要交流的是次段(项)技法。
首段总括,次段就要分出层次。或叙题原委,还清来历;或从题前展拓虚步。骈体文的次段非常重要,争关夺隘,全在此处。叫题得势,则全神俱动,通身皆热。《赋学指南》(清 余丙照)一书中,总结了次段的起法一共有四种,分别是:溯源、顺拍、逆翻、映合。这四中方式,概况起来就是八个字:承上启下、扩展扩张。次段是文章开篇之后要进行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描述,所谓承上启下,就是要使之跟首段连接之外,还要为后面的描写作个铺垫,为了过渡。


一、溯源法
    题之来历,必须考核详明,于次段揭清。方觉门开山见。亦有于题后推原者,总要清晰,不可蒙混。
     如:王锡嘏《代漏龙赋》:
     则有薛子之嗜学也,志惟汲古,性每耽书。功不疏于一日,力常爱夫三余。不寝而密钥谁听,鼍更寂寂(映合);问夜而玉壶未滴,蝶梦遽遽。人惜分阴,惯守一编之蠹;客无尺素,谁遗双鲤之鱼。(逆翻)
     又如:顾元熙《明月前身赋》:
     昔表圣之品诗也,谓诣造于精微,必功深于洗伐。俾纤翳之不蒙,乃清光之顿发。入神有笔,还教秋水传神;换骨无丹(就洗炼意映合),除是冰壶濯骨。种灵根于宿世,自然腕下生风(陪一笔);绘妙境于当前,宛尔指头见月(顿扣)。(观此二赋,前法已备,下再为拆言


  联系第一段我们再举例
    如: 日中有王字赋(以题为韵次用)郑锡(唐)
    首段:至阳之精,内含文明。成命宥密,神化阴骘。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人文变见,元象贞吉。焕尔殊容,昭然异质。三阳并列,契干体以成三;一气贯中,表圣人之得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 太阳出现王字这种景象,只有达到极阳极精之时才会形成,她内含明亮的文彩。这是天命存心宽仁宁静的表现,也是神明造化的阴德显著地表现在太阳之上。人文景观的变化,出现了最正直吉祥的景象。光彩明亮,显然不同寻常。三阳并列,太阳集它的主干成为三个;一气而贯其中,表明圣人得占据其一。这段描述的是太阳之形成的原因和造成日中出现王字的祥瑞异象。


次段:当是时也,河清海晏,时和岁丰。车书混合,华夷会同。皇帝乃率百吏,禋yīn六宗。登台视朔,候律占风。祀夕月于礼神之馆,拜朝日于祈年之宫。
     这段话的意思是:正当这个时候,黄河水清澈大海平静,时代和谐年成丰收。天下的车同一轨道,文字字体相同,华夏和各个少数民族蛮夷融合。皇帝率领百官,禋礼祭祀六宗。登上高台看视北方,等在津渡预测风向,在礼神馆祭祀月亮,在祈年宫朝拜太阳。
前一紧句虚写接首段,后以紧句半虚半实,作为为下文连接。这里“皇帝乃”是特指提引词,从壮句开始进入实写。描述当日中有王字后,皇帝率领百官,对呈现出的祥瑞之兆,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状况。


这段其实就是对题目的来历进行解释说明,说白了还是“溯源”。


古文,晦涩难懂


二、顺拍法
    其法从题首顺叙,渐次拍题,有实拍题位者,有虚拍题前者,总要有高屋建瓴之势,不可过于平芜,令人阅之欲卧。
    如:唐肇垚《王猛扪虱赋》:
    方其敛翼华山,潜身石室。卧必曲肱(映“扪”字),坐常抱膝。思展济世之才,未卜汇征之吉。行踪落落,肯教混迹鱼虾;妙手空空,不屑争奇蚌鹬(映虱)。得志则一鞭先着,何殊祖逖闻鸡(陪一句);高谈则四座俱惊,竟效之才觅虱(拍题位)。(此实拍题位法)
     又如:陶亮采《池塘生春草赋》:
     翳彼惠连,髫年峭隽。才超江左之阴,品重彭城之椽。偶一日之相违,怅三秋之不见。压芙蓉于初日(映“春”字),思并氤氲;摘蕙茝于三湘,情殊眷恋。匆匆春事,两地同心;草草蕉缘(入梦),此时一面。(此虚拍题前法)


联系第一段,我们再举例:
     如:天河赋(以“天空色际,宁见浮槎”为韵)卢肇(唐)
     首段:惟天有河,是生水德。凌浩渺之元气,挂峥嵘之远色。所以正辰极,奠南北。其清莫挹,濯(zhuó)星斗以滋上元;其恶可流,荡云霓以临下国。
    这段话的意思是: 天空有天河,这是天因水而生道德。驾着无穷浩渺的元气,显示出壮丽的景色。天河是用来端正星辰和方向的,可以凭借它来辨别南北。天河虽然清澈但是不向外溢,洗涤星辰和北斗而滋润上天的元气,其的浊流可以向外流奔,流荡成云霞而俯视下面的世界。


首句为散句,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可以有水德。六字长句形容银河神气与宽广。带提引词的壮句点明银河位置。 四句为前四后七字的杂隔,说银河的清澈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抑制,它能把天上的星星洗涤干净而变为明亮,照亮天空。
      首句散句以后,均是半虚半实的句式,描述银河的精、气、神,写的大气恢弘。
    次段:赫赫融融,自西自东。沿大象而其源不竭,横中古而其运无穷。磅礴九霄,浸润岂沾于土宇;轻清一气,波澜宁动于天风。匪汤汤而就下,但耿耿而浮空。


这段话的意思是:银河光辉显赫,融合为一条从西向东的河流。她顺着万物流淌而源头永不枯竭,从古运行到现在而永远无穷无尽。在辽阔的天空中显得气势磅礴,浸湿润泽哪里仅仅是下流到大地;轻流大气,它的波澜哪里仅凭借大风而运行。不是像瀑布之水那样哗哗地流下来,而是坚韧不拔的浮在高高的上空。
       首段说银河的大气恢弘,次段亦是围绕着“广、大”,继续对银河更进一步的描述。
这就是顺拍法,更确切地讲,就是扩展扩展。


三、逆翻法
     翻者,将题意翻驳。或以一层翻,或以数层翻,如铁案亦能翻转也,有就题前虚步,直翻全题者,有就题中闲字,翻出题中紧要字者,苟能此处得势,则全神俱动


如:席世昌《燃明夜读赋》
    尔其夕日沉红,暮烟凝紫(虚按“夜读”着笔)。把卷何为,推书而起。业终窭以如斯,嗟一寒兮至此。雪可照三千界外,天不飞花;月难逢十五秋中,术穷剪纸。蚖膏跋见,谁从暗室投珠;萤火囊空,争得明窗如绮。(此题前着笔,层层翻起全题法)
    又如:陆以诚《痀偻丈人承蜩赋》:
原夫蜩(tiáo)之为物也,无口而鸣(实从“蜩”入)。化生于土,禀五德以成形,借一枝而宿雨。想潜身叶底,不惊睡蝶朦胧;当脱壳林间,差比寒螀(jiāng)伛偻(yǔlóu)。饮还惟露,本无钩饵之贪;居不待巢,应免网罗之取(逆翻“承”字)。(此从“蜩”字翻“承”字,所谓翻出要紧字也。)


如:席世昌《燃明夜读赋》
    尔其夕日沉红,暮烟凝紫(虚按“夜读”着笔)。把卷何为,推书而起。业终窭以如斯,嗟一寒兮至此。雪可照三千界外,天不飞花;月难逢十五秋中,术穷剪纸。蚖膏跋见,谁从暗室投珠;萤火囊空,争得明窗如绮。(此题前着笔,层层翻起全题法)
    又如:陆以诚《痀偻丈人承蜩赋》:
原夫蜩(tiáo)之为物也,无口而鸣(实从“蜩”入)。化生于土,禀五德以成形,借一枝而宿雨。想潜身叶底,不惊睡蝶朦胧;当脱壳林间,差比寒螀(jiāng)伛偻(yǔlóu)。饮还惟露,本无钩饵之贪;居不待巢,应免网罗之取(逆翻“承”字)。(此从“蜩”字翻“承”字,所谓翻出要紧字也。)


四、映合
    顺拍、逆翻,虽分二法,总是原题后落题时作用,但二法用笔各殊,为初学指示法门,不得不分晰言之。至映合一法,无论顺拍逆翻,俱不可少。上所引赋,映合处段段皆有,故不另引。
以上溯源、顺拍、逆翻、映合都是从技法上来讲,从功能上来讲,次段就是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 琵琶赋》(唐•薛牧 )(选段)
惟兹器之为宗,总群乐而居妙。应清角之高节,发号钟之雅调。处躁静之中权,执疏密之机要。遏浮云而散彩,扬白日以垂耀。     
尔其状也,龟腹凤颈,熊据龙旋;戴曲履直,破觚gū成圆;虚心内受,劲质外宣;磅礴象地,穹崇法天。候八风而运轴,感四气而鸣弦。金华徘徊而月照,玉柱的历以星悬。
第二段的“尔其状也”这一散句属于承叙范畴。


又如:《秋赋》(虞世南)
观四时之代序,对三秋之爽节;云既净而天高,潦将收而水洁。凝珠露之凄冷,镜青山之愰澈;燕运幕而巢空,雁惊群而行绝。
于斯时也,登绮阁,临飞观。开雾谷之疏幌,褰轻绡之碧幔;映金波之皎洁,明玉绳之粲烂。看夜鹊之绕枝,望牵牛之隔汉;莲尚香于江浦,草犹青于河畔。
这里,次段中的“于斯时也”就是属于承叙的范畴。
再如:《明河赋》 (选段)
月初回於夕阳,日夜没於天纲。步庭砌以游衍,觉?霄之杳茫。气象万殊,缅星河而尽列;光辉一道,罗银汉之灵长。     
徒观其粲兮如磋,洁兮如磨。明月照而不失其素,飘风惊而匪扬其波。莫测其深,含天际之四气;莫度其远,掩人间之众河。     
第二段的“徒观其粲兮如磋,洁兮如磨。”这一骈句就是为了以下详细描写做的铺垫。  
当今的许多赋类征文与赛事,无论是城市赋还是风景区赋,多要求铺叙全面,这与古代作骈赋律赋要求善于抓重点多少有些不同。所以现代的赋文,容量更大,腹段的细分就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作好段与段之间的铺垫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讲提纲:次段技法
一、溯源
二、顺拍
三、逆翻
四、映合


今晚的课就到这里!
初3第4讲  骈赋的段落技法指导(2)承
小溪赋


  初3第4讲  骈赋的段落技法指导(2)承


一、《赋学指南》首段技法
    二、其他首段技巧
主讲爱德蒙
初4第1讲
                 骈律赋篇法指导(1)•骈赋






前面我们介绍了骈赋的句法和段法训练训练。清朝余丙照在《赋学指南》中说道:国朝律赋选本林立,是集专为初学计,不得不细为指示,先引佳联,所以讲句法也;次引佳段,所以讲段法也;后引全篇,所以讲篇法也。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赋体文的篇法训练。




一、骈赋中各种句式的运用


(1)壮句:壮句的使用,通常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按一些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在辞赋中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但要注意,因为壮句是三个字,按骈赋、律赋隔一句用韵的原则,每六字即需要一个韵字,这显得落韵颇密。适当用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甚好,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因为赋诗需要高声朗读的文体,对朗诵气氛而言,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方能尽得其妙。
在辞赋中也不能连续使用,宜用在关键处,同时记得前面加提引词。


(2)紧句:可以两对挨在一起,也不要多。紧句使用非常普遍,它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但是忌连用,否则会见呆板。


    (3)长句: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即分句对或复句对,下一讲将做详细介绍)来写,在古人的赋文(文赋除外)中,八字长句用的也不多。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我们做一个规定吧,我们这个班遵守长句的底线,长句最多是9个字。但是看到别人有超过的,不要说人家是错的。


长句的运用总结如下:
    1、长句:整篇里面的长句的字数要变化。如你写了一个七字的长联下一句就不要再是七字的了。长句最多两个挨在一起。字数多的长句,就单独一个比较好,目的是使得文章有变化不呆板。
    2、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使用。
    3、长句通常是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形成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9字,则难通读,这符合


(4)隔句
    隔句对常是一篇骈赋律赋的重点,由于有诵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多,容量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


1、隔句最多两个挨在一起,千万别多,同时隔句的类型也要变化。
2、隔句字数比较多,因此韵字相隔的比较远,所以一个隔句写完了就换一种形式吧 ,别紧接着又一个隔句了。


隔句连续使用,韵字就隔得远,韵味就差!


(5)漫句
漫句的使用,既可以引发感慨,亦可以执笔点睛。


(6)其他:
     标点要对;四字句以上的 每句都要有虚词,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八个虚词: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不能一篇文章中虚词没有变化;提引词的运用要灵活,一是换韵的时候要提引词 ;二是换段的时候要提引词;三是壮句前要提引词。


概括地讲,骈文、骈赋、律赋的句法都基本是一样的,早时候多是四六句、六四句、四四句、六六句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加了五七句、三字句、隔句。。。等等,使文章就不显得那么呆板了。律赋的几种常用句式,既吸收了六朝4、6句的精华,又衍生出了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其他句式。唐代出现了《赋谱》,里面规定了很多种句法 ,“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


  赋句创作中,凡句字少者居上(前),多者居下(后)。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不要相连使用。如果非连用不可,也要考虑不同的字数的长句。赋的句式变换:壮、紧、长、隔,交替进行,读起来就轻松一点。凡赋句由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合织成,不可偏舍。这些内容以前都学习过,这里跟大家复习一下。


二、骈赋的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就是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辞赋之中,而其中的每一环节都应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所铺陈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讲布局谋篇之前,咱们回顾一下学习律诗时的起,承,转,合。其实我们现在要学习骈赋的章法可以参照格律诗的结构规律,大家知道赋是以骈句为骨、以铺陈扬厉手法状物事而述情志的韵文。我们在习作赋文时,应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布局形成统一的有机体,其目的是为了使行文章法严谨,内容井然有序,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一篇文章的段落如何安排最好?就赋而言一般分为首(起)、腹(承)、腰(转)、尾(合)四个大段。腹腰段,又可以根据需要表述的内容的多寡来决定到底再分为几个小段。在旧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


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回笔,渐收再望深无底。
     这个口诀附带有一个简单注释:
     首势备象,为文之先也。文腹之物,细实为佳也。腰下即尾,将收不结也。做结相契于首也。龙首之势,在壮在阔,于泰于雍。其以雍泰又上者也。腹段虚实相替也。尽实则郁结,多虚则见妄。将落之初,如蜂腰渐束。再者,复也。做结勿顿,若环溪回溯,而后入渊。
     根据这个口诀与注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首起势”——首势备象,为文之先也。这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具备气势不凡的景象,不能弱而乏力。这是做文章的先决条件。
     “腹中细”——文腹之物,细实为佳也。这是说安排腹段的内容时,要有详尽细致与生动的描写为佳。
     “腰下收”——腰下即尾,将收不结也。这是说在安排腰段内容时,应该为尾段打下基础,但是要点到为止,因为“腰”毕竟不是“尾结”。
     “尾回契”——做结相契于首也。这就是所谓的“豹尾”之法,结尾要与开篇前后呼应。
     口诀接下来的四句“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回笔,渐收再望深无底。”是对前面的补充与加深。根据他的附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龙扬气脉需雍泰”——龙首之势,在壮在阔,于泰于雍。其又以雍泰又上者也。这句的大抵意思就是说,开篇起势有壮阔的写法,也有偏重于雍泰的写法,但是以具有雍泰一类的气质为佳。
“内涵虚实层层替”——腹段虚实替也。尽实则郁结,多虚则见妄。此句是指腹段的内容不能全部细写,否则容易给人以气滞琐碎的感觉;也不能太多虚写与笼统的描述,否则会给人以虚妄不真的感觉。要注意虚实相结合,层层相替。
“文章欲结引回笔”——将落之初,如蜂腰渐束。这句是说渡结段,即在文章收结之前,应有一个过渡,如同蜜蜂的腰部,渐渐向下收拢。
“渐收再望深无底”——再者,复也。做结勿顿,若环溪回溯,而后入渊。这句是说的尾段,就是说文章结尾时,要回护主题,不能散,不能乱。如溪汇深渊,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说法,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与理论框架,我们在具体创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题目来灵活使用,下面我们再分首段、中间诸段、尾段进行实用方法方面的阐述。


三 、骈体文创作要注意的事项
    1、要转换角色,忌求大求全
    从写文章到写骈体文,虽然谈不上隔行又隔山,但也确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万事开头难,写一二篇可能不像,但坚持写下去就一定会成功,因此,心理和思维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即“角色”转换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就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了。辞赋的创作是要求精求典的,千万不要写成一副气壮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评述古今,歌功颂德,可谓满目锦绣、激扬铺陈,看似壮观瑰丽,可仔细品来,实则要么是毫无特色的流水账,大家有时间下来看看江淹的《灯赋》、《恨赋》,萧衍的《筝赋》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一个极小的点作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由浅及深,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倘若文章的题目或者主题是一个很大很广的面,就如歌唱家起音就是G调,请问,下面怎么唱?由于格体的限制,一般是几百字或千余字,想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肆意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或者恢宏巨制,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勉强为之,也会令读者要么味同嚼蜡,不知所云,因此包罗万象,万事求全,就会冗长拖沓、主次不分,从而失去了骈赋的特色与优点。所以骈体文的创作一定要忌大忌全,我们不是写长篇报告,不是写前朝实录,更不是写史论地志。相反呢,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目的明确、特色鲜明、范围较小的主题去写,而且能循序而入,环环相扣,引领读者柳暗花明,渐入佳境效果,就会是一篇好的文章,如果能在这方寸之间,四两拨千斤,用有限的篇幅和固定的格式,描绘出独到、精准、凝炼、生动的历史画卷,便是一篇相当好的赋了。


2、要内容简洁、忌喜冷好偏
    骈体文和诗一样,题材十分广泛,万事万物,无一不可入诗,亦无一不可入赋
以托物言志为例,托物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一首好的咏物赋作,必须具备三个优势:形象鲜明生动;构思奇妙,造语新颖;述史状物,我在其中,物我相融,相得益彰。简洁普通、少冷僻字,偏僻字的运用,这也是我们骈赋的一大忌讳。很多人为了刻意追求古意,通篇冷僻,很多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堆砌使用,自以为精工文字,熟稔史籍,水准颇高,实则是卖弄机巧、不伦不类,一篇连搞古汉语文学专业的人都云里雾里的文章,普通读者谁能接受?又有几人能看懂?
譬如王勃的《七夕赋》,当时堪称佳作,但是里面就有太多的冷僻字


我们仅摘首段:
    若夫乾灵鹊谶之端,地辅龙骖之始。凭紫都而授历,按元邱而命纪。凤毛锺桂阃之祥,麟角烁椒庭之祉。驰朱轩於九域,振黄麾於万里,抗芝馆而星罗,擢宫而霞起。则有皇慈雾洽,圣握天浮;庭分玉禁,邸瞰金楼。翦凫洲於细柳, 披鹤御於长楸。启鱼钤而分帝术,授虹璧而控神州。拥黄山於石磴,泄元灞於铜沟,列瑶窗而送燠,辟银榜而迎秋。君王乃排青幌,摇朱舄,戒 舆,静鸾掖。 绕震廊而转步,亻素阡而纵迹,啸陈客於金床,命淮仙於桂席,翔翠罕於云甸, 迎箫吹於凤驿,伫灵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
    大家看一看,这一段中有些字现在很多基本已经少用或者弃用,试想,这样的名家之作都少有人接受,更何况现代的翻版之作?所以,冷僻字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当然,为了求工求律求典,偶尔使用几个也不是不行,但一定要适量,切忌冷、偏满天飞


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中,大家有几个字不认识的: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我们看到,这篇文章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画面。


3、要有古味
我们在创作骈赋的时候,一定要先炼好笔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创作能力,再加上对骈赋格体、特点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典故的熟练运用,辅以自己独到、鲜明的特色加以升华,就会创作出一篇好的骈赋作品,朋友们不妨多去读读古人佳作,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辞赋也一样,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有古味,写东西也要写得形似才行,自己闭门造车、生搬硬扛,写出的作品自然神形皆无,所以要求大家多读古文,从中体会古典的乐趣,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词汇量,前面讲过的成句压翻展发,母字成骈发,作珠,和诗钟骈句训练法都是很好的练笔方式,只要坚持,相信大家都能写出古色古香的骈句来。


4、要锲合时代,忌新词乱用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越来越多的时代性很强的新生词汇、外来词汇也逐渐的被我们运用到创作中来。而骈赋又是一种古味很浓的格体,我们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看似与古意格格不入的东西真正融入到骈赋中来呢?
    举个例子,好比描述一个地名,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这样写道“环滁皆山也”,而国外的地名多为音译,我们如果说“环乌兹别克斯坦皆山也”,如果我们在吃饭,那每个人都会笑得喷饭,而人名呢,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要是说“巴布罗夫易老,福尔摩斯难封”,估计也是一个大笑话。这说明新生词汇不可乱用。
    又比如文言中的感叹语多用嗟夫、嗟乎、噫等来表示,如果来个“哇塞”“嗨呀”,我想大家看了都会晕倒。尤其是那些网络新生词汇,平时开开玩笑即可,万不可纳入文章,当然,遇到必须要用外来和新生词


汇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些棘手的问题,建议最好用简称或别称来变通一下。如刚才提到的乌兹别克斯坦,直接说乌国或者乌地;而巴布罗夫之类人名的可以说巴翁、巴公、巴老等等,同时为了避免读者不明白或者误会,也可以加注解,这一点我看有些朋友们在作业时做得很好。
    总之,在骈文创作中,锲合时代的新词汇的运用一定要注意,要注意古今的有机结合,不要直接运用,最好稍加修饰、简化、改造,变通,使之文言化,所谓个体服从集体,
否则这些新词汇就如进入到被输血者体内的异型血液,结果必然受到排斥,与文章风格格格不入,非常怪异,影响了整体美观,会成为文章中的异类和败笔,成为作品的硬伤


5、要突出特色、忌堆词砌句
   我们创作的时候,取材要尽可能避众避高,多辟蹊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写出感情,写出思想,写出意境,写出个性。食髓知味,读赋识人,一定要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对文章所描绘的标的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去写,但不要占用太大的空间,更不要去罗列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要写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同样一个事物,千人看则有千种面貌,写名胜不能写成导游词;写物不能写成其空洞无物的词语大阅兵!
    写赋是有难度,但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敢字当头,明知赋难写,偏向赋山行!
    战略上要藐视,战术是要重视。还要有点班门弄斧的精神,不怕别人笑话,写一篇不行就写二篇、三篇,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动笔写赋,就一定能写成。头两篇可能写的不像赋,怎么办?经过老师指点,反复修改一定能写好,“坚持就是胜利”。
    我们写赋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更没有生命力。诗不厌精,赋不厌细。所以这讲的作业,我们将请大家修改好你的作业,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发到外面的论坛里去,自觉接受更多的读者的检阅。希望在更多的论坛上能看见大家的作品


  四、骈赋内容补充:
1、骈赋只要求押韵不需走马蹄;
2、仅当使用隔句时, 可以走马蹄。如果通篇都是隔句,就可做到既走马蹄又押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通篇都是隔句必定呆板。
3、所以,既押韵又全篇走马蹄 是不可取的
    辞赋难学,诗词曲赋,四大文体,比较而言,赋是最难写的。从诗经算起,三千多年,能写诗的人有几百万人,甚至近千万,到民国末年,有人统计:仅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诗人就有三千之众,上节课前面的辅导,大家再仔细看看吧,但写赋的人,从古至今不过千人左右。一篇成功的赋作,不仅要符合辞赋体裁的要求,还必须有真情,有思想,有见识,有感慨,有顿悟,最好还有警语。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诗贵个性美,辞赋何不亦然哉?!
像司马相如写《子虚赋》和《上林赋》时,“闭门谢客,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而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后而成。”可见写赋确实不易。古人主要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而今天交通方便、信息快捷、电脑一开,什么都可以查,只要端正态度肯努力,还愁写不成好赋。但毕竟万事开头难,多读多练是不二法则。
主讲-爱德蒙(1062336552) 20:14:01
本讲提纲:
      一、骈赋中各种句式的运用
      二、骈赋的布局谋篇
     三、骈体文创作要注意的事项
      四、骈赋内容补充
主讲-爱德蒙(1062336552) 20:14:27
4年级第1讲作业
以《秋菊》为题,试写一篇骈赋。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带自评。        作业要求:
1、需切题,力求出新。不离题,不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
2、用韵符合标准,韵部合用以词林正韵为限。
3、各种句式合理运用。
4、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散句可以不入韵。
5、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
6、不可以带“兮”。
7、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反,句脚字平仄相反,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
8、超出4字需加虚词。
9、提倡切题用典,用典应带注释。
10、字数300字左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46

主题

274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51
贡献
2998
金钱
4418
发表于 2024-10-27 17: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非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0 1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