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雅集竹阁吹箫副首版
精华30
注册时间2023-6-7
威望495
金钱25249
贡献24676
副首版
九州雅集竹阁吹箫副首版
  
威望- 495 点
贡献- 24676 次
金钱- 25249 枚

|
发表于 2023-6-14 21:0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答友人 近现代·毛泽东 jiǔ 九 yí 嶷 shān 山 shàng 上 bái 白 yún 云 fēi 飞 , dì 帝 zǐ 子 1 chéng 乘 fēng 风 xià 下 cuì 翠 wēi 微 2 。 bān 斑 zhú 竹 yì 一 zhī 枝 qiān 千 dī 滴 lèi 泪 , hóng 红 xiá 霞 wàn 万 duǒ 朵 bǎi 百 chóng 重 yī 衣 。 dòng 洞 tíng 庭 bō 波 yǒng 涌 lián 连 tiān 天 xuě 雪 , cháng 长 dǎo 岛 3 rén 人 gē 歌 dòng 动 4 dì 地 shī 诗 。 wǒ 我 yù 欲 yīn 因 zhī 之 mèng 梦 liáo 寥 kuò 廓 , fú 芙 róng 蓉 guó 国 5 lǐ 里 jìn 尽 6 zhāo 朝 huī 晖 7 。 展开全部 相关视频 译文 逐句全文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娥皇与女英乘着微风翩翩下山。[4]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她们的眼泪洒在青青野竹上,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4]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4]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4] 注释 1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 2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3 长岛:今长沙的橘子洲。 4 动:感动。 5 芙蓉国:指湖南省。 6 尽:都是。 7 朝晖:清晨的光辉。[3] 摘要 《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出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在诗人所有诗作中最为绚丽飘逸,工艺上也最为讲究。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话传说,想象力瑰丽斑斓,情景交融,从神仙世界写到后四句的现实世界,可谓举重若轻、自然婉转。全诗可谓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与“祝愿”。也是对故乡人的一种“歌赞”与“鼓舞”,更是在严重经济困难的现实形势下以诗的意象方式表达的一种高度乐观自信的“形势观”。[2]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再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巨细映衬、点面相形的典范之作。意笔与工笔,概括和精巧,粗犷与细腻,是艺术形象造型的两种不同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尤其如此。擅长于思想辩证法的毛泽东,同样讲究艺术的辩证法。毛泽东的诗词包括这首七律,其艺术的总体风貌是继承宋代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而作创造性的发展,诗的境界雄浑壮阔,往往神驰寰宇而目空今古。 此诗首联两句就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神话传说中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依傍了清风在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为情而来,为美丽的霞姑而来。 颔联两句写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杨开慧烈士,诗人早年的妻子的美丽身影,天上人间神人合一,难以区分。斑竹上凝结了万千晶亮的泪珠,而红霞片片是仙女的衣裙,也象征及比喻为杨开慧的英灵。诗人毛泽东在诗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泪”寄托他对杨开慧的绵绵哀思。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永恒的相思啊!诗人对年轻时的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过斑竹露珠般的泪花渐渐浸透出来。但英烈的牺牲是美好的,是绚丽的,她已幻化为万千红霞飘荡在祖国万里河山之上。 颈联“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从中固然可以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但它却也表现了毛泽东对家乡人民克服困难的殷般期待,以及毛泽东藐视困难欲战而胜之的坚强意志。古代湖南盛产木芙蓉,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一般人认为这是毛泽东诗中“芙蓉国”的出典。但有一首诗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以为,娴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毛泽东不会不想到它。 尾联“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两句诗,既寄寓了他的怀乡念旧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家乡乃至整个中国的明天的展望。如前所述,这首诗是对古典诗歌中友情诗传统的创造性发展。正是因为古人写友情时视野毕竟有限,格局有的比较狭窄,常常限于个人的天地之间,如明代邢昉的“胸前千斛泪如澜,为不逢君未可弹。何日尽情拼一哭,两人相对却成欢”(《寄吴见未》),如明代顾起元的“与君相见倍相亲,忽漫分携更怆神。此夜高歌在燕市,不知肝胆向何人”(《送顾考敷南还》)等等,均是如此。而毛泽东的《答友人》与它们比较起来,不仅可见新旧之别,古今之异,而且可见毛泽东作品境界之高远。 此诗以将乡土风物和有关传说水乳交融为显著特色,其情调柔刚并立,乡思乡情、乡土色泽浓郁;其凭借艺术想象力将物象、人象、心象合成耐人寻味的“意象”境界,其神话境界瑰丽,神女降临形态生动;全诗凭借浪漫性的艺术构思和象征、夸张、比喻等诸种笔法将婉约与壮美合成一体,不失为独运匠心之作。[2]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