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楚山孤云 于 2015-5-25 22:51 编辑
今日作诗的人越来越多,好古者偏好传统音韵也无可厚非,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诗韵古音或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或误解。请读韩愈《赠张籍》诗云:
闭门读书史,
清风窗户凉,
日念子来游,
子岂知我情。
稍有一般常识人都会对这首的押韵有点不解,从常理分析,该诗的韵有两种可能,1.“凉、情”属于同韵或为合韵,2.选错了韵字。韩愈作为一代文豪不可能选错韵字。因此在唐代,要么“凉”读音近似今天的“情”;要么“情”读音近似今天的“凉”。所谓合韵就是不同韵部,但读音接近的字通押。如果我们了解汉语音韵演变的轨迹,就可以一探其中的中的奥秘。原来“情”属于《广韵》下平声十四“清”韵部,这个韵类的主要韵母读作[ɛ,接近普通话的“爱”。也就是说唐代的“情”字读音,在今天的“江--张”之间,国际音标作[ʣɛiŋ],它是个浊音字,类似汉语拼音zhiang,后来清化成,类似汉语拼音chiang,再演变为现代汉语的读音qing。韩愈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是:作诗可以用古韵,但是诵读必须用现代汉语。《广韵》下平十四清,这一类韵字,在当时的韵尾,与今日江阳韵韵尾近似。后来,有的字读音变了,有的字读音未变,如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