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1|回复: 0

明镜非台国学讲义——关于礼乐文化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5-6 21: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5-5-6 21:50 编辑

明镜非台国学讲义——关于礼乐文化(进阶班部分讲义摘录)


随便和大家扯扯上次讲课的内容,上次说了,儒家所主张的,首先是礼乐文化。不过没仔细讲,因为那是跑题带出来的。其实礼乐文化,不是儒家首先发明的,最早的时候,当周朝统一天下时,大家知道有个人叫周公,这个周公是谁呢?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后,他就作为摄政王,帮助周武王的儿子来管理天下。礼法制度,就是他发明的。
其实礼乐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也很繁琐。上次我们略微提到了一些。便是行礼的问题,士见大夫,大夫见诸侯,诸侯见天子,那么,就有一个森严的等级在那放着。这其实是中国人不平等所引起的,那么,配合着礼乐制度,还有两个配套制度:一个是封建制度,上次我们已经说过了封建是怎么回事,封土、建国。还有一个叫宗法制度,这三个制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制度。那么,礼乐还包含哪些呢?咱们举个例子:老人家们可能知道,以前的说法有五服之说,那么五服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少有人去研究过,这其实也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其实五服,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
也是从周公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咱们现在知道的是,出了五服,便不是近亲了。
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注意,那个衰字,不念衰落的衰,而念“催”声。这五种,是古代人死之后,他们的后代,或者亲属所穿戴的一种孝服,比如说,斩衰,这是个啥东西呢?大家知道披麻戴孝这个说法,那么就应该知道,家里的人死了,特别是长辈死了,晚辈是要穿麻布的。按照古代的礼法,最长的时间是三年。那么,斩衰怎么弄呢?是用麻布,不用剪刀剪,用刀来切。大家都知道,切出来的布,边上是稀稀拉拉的,都是毛边,这个毛边是不缝合的,也就是不能收边。女士们,特别是年纪大点的女士都知道裁缝的事,通常衣服是要收边的,但斩衰不能,因此穿在身上,显得稀稀拉拉,以显示自己的悲痛。而齐衰就不是了,虽然也是麻布,但不是用刀砍开的,可以穿得很整齐,那么什么类型的需要服斩衰呢?比如说,自己的父亲死了,就必须要服斩衰三年。大家注意,这里的三年,不是36个月,而是两年零一个月。
古人的数字,通常是约数,再比如,如果自己的母亲死了,在父亲在的情况下,服齐衰一年,父亲如果也不在了,那么母亲死了,同样也是三年。而如果是旁系亲属,那么,穿的时间,以及穿的粗糙程度,会随着关系的疏远而下降
就是一苇刚才说的,关系越亲,越粗糙。具体到细节方面,我也没脑袋专门去记那么多,大家理解便是。那么,五服,相当于也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礼乐制度,到了后期,经过历朝历代的完善,又增加了不少内容。说个题外话,如果大点的家族,老人家多点的,还整天穿着孝服脱不下来了呢
咱们再说几个称呼,比如说,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个称呼从哪来的呢?比如陛下:古代的君王,上朝的时候,是有台阶的,大臣是站在台阶下启奏,那么,这个台阶,就是陛,我站在你的陛之下,因此就有陛下这个说法
而殿下,顾名思义,殿堂之下。阁下,阁楼之下。而足下,一般是平辈论交,
朋友之间,我和你讲话,只敢看着你的脚尖,这是以人的视觉线为基础的,
只敢看着陛,殿,阁,足,表明你高于我,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这也是等级制度被后世朝代完善后的一种在称呼上的表现形式,当然,礼乐还有许多
比如,君臣之礼,夫妻之礼,父子之礼等等。比如论语里,说孔子的堂训。
有人问孔子的儿子,说你老爸给你开过小灶没有?孔子的儿子说,有一次,我走过花园,我爸爸在后花园,我小步地从他边上走过去,这个字叫“趋”也就是说,晚辈在长辈面前,不能昂首挺胸,要半弯着腰,小步地,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这就叫趋。孔子于是叫住它儿子,问他说,学礼了么?于是,儿子返回他的房间,学礼,这便是庭训。其实孔子的这套东西,有些君王喜欢,但大多数是不喜欢的。更有些君王,有叶公好龙之嫌,比如说,孔子有一次,被困于陈蔡之间,为啥被困呢?是因为楚王要请孔子去当官,孔子当时路过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被陈国派人给围起来了,后来是楚王派军队把孔子给救出来的。
救到楚国后,楚王就要给孔子封地,并让他当官,但当时的宰相子西问楚昭王
说听说大王想以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让他当官,楚昭王说,是啊。子西说,请问大王,我们国家外交方面的人才,有像子贡这样的人么?楚昭王说,没有
又问,说大王属下的丞相,能臣,有像颜回这样的人么?楚昭王说,没有
又问,说大王的将帅里面,有像子路这样的人么?回答,也没有。这里的子贡,颜回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西就说。咱们楚国,从周天子封我们的时候
封号只是一个子爵。土地只有五十里,现在你给孔子封七百里,而他所提倡的又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又有众多的弟子扶持,那么,这肯定不是给楚国带来福音,而是带来灾难。实际,就是说楚昭王是养虎为患。其实孔子到楚昭王那没当成官,可以算是孔子到处求官碰壁的一个缩影,所有统治者都是这样想的,你想恢复周王室的秩序,那么我现在已经突破了秩序,我用了你,相当于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也是孔子到处求官而不得的最大原因。
我说这段,大家可能还不明白是为啥,是啥意思,因为大家不知道背景。在周公创建这套制度的时候,楚国是小国,当时被封的,是个子爵。
封地是多少呢?五十里。上期我们讲过“公侯伯子男”代表着诸侯的等级。
公爵最大。那么子爵是啥概念?第四等,所以封地很小,地位也很低。后来,西周的末代王,周幽王把周朝给败了,变成了东周,周就衰落了。于是楚国就不尊王,自行发展。咱们上回不是说过么,还跑到周的领地上去搞军事演习
还有问鼎之事。后来楚王干脆就说,我一步到位,给自己也封个王来玩玩。
其实楚国的这个王,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的史官笔下,都是不被承认的
因为他来路不正,就不是周朝封的,而是自己自称的。因此,后世的史书上,大多称楚王为“楚子”,意思是,你虽然势力大了,自己称了个王,但我们仍旧认为你还是子爵,所以是非正统王。那么说了这个,刚才那个孔子的故事就好理解了,孔子主张恢复礼乐文化,执行礼乐制度。那么其后果,就是把楚王打回原形,让他遵从周朝,继续当子爵,那楚王怎么会干 ,所以晏婴提前看到了这一点,告诉了楚王,楚王当然毫无疑问的不让孔子当官了。
    那好吧,咱们说了礼乐,再说说宗法。与礼乐制度配套的,就是宗法制度
我上期也说过,礼乐制度,是依托于宗法制度的,确切来说,也算是互为依托
宗法是怎么回事呢?有两个最重要的,一个是我们现在仍旧继承的,另一个是已经废弃了的。额,还不能那么说,确切来说,是两个都废弃或者改变了的。
一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第二个,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其他还有,暂时不说。
一夫一妻多妾制,我们现代人通常将它称呼为一夫多妻制,但这是不准确的
为啥不准确呢?因为妻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也是我之前说的不平等问题。
比如说,一家人吃饭,夫妻二人,可以在桌子上面吃,而妾,是必须要站着的
又比如,夫家和妻家,可以称为亲家,但妾家不可以。再比如说,妻对妾,是可以执行家法的,而妾对妾不可以。大家注意,这里面还有一个“媵”读过阿房宫赋的朋友们都知道有这四个字:“妃嫔媵嫱”
这个媵是怎么回事呢?(一苇:带上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媵,是春秋和战国时期比较时兴的媵嫁制度的产物。媵是啥,是妻子同族的,或者亲生的妹妹,当然,后来会发展成丫鬟啥的。比如红楼梦中的平儿,就是典型的媵,
《红楼梦》里的陪房。对了,通俗的称呼叫陪房。另外,有个最典型的例子
大家知道晋文公重耳,有一段时间,我不记得是12年还是多少年了,是流亡在外的,那么,晋文公流亡到秦国的时候,当时,秦穆公就做了政治投资
嫁了五个“女儿”给晋文公,其中一个是正室,其他的都是媵。媵的地位,是低于妻,但略高于妾。再比如,曹操,把汉献帝的几个老婆搞死之后,也是打批发的嫁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的,其实曹操当时还有个身份,是国丈。不过后世没大肆宣传而已,曹操除了叫曹丞相,还叫曹国丈。 那么,除了一夫一妻多妾制,还有个嫡长子继承制。哦,补充一点,刚才说,妾家和夫家不算亲家,但这里有个例外,皇室例外:比如说,妃子,侧室的弟弟,也是可以称国舅的。
(一苇:说到嫡长子,我打个岔,古代服丧制度里,嫡长子死了,父母是要穿孝服的)对了,这也是个例外。我本来打算说嫡长子的时候说的。这是唯一一种为晚辈服丧的情况,嫡长子去世,父母为长子服斩。嫡长子制度,实际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上,老百姓家的所有家产,天子家的所有天下,首要继承人是嫡长子。而我们为啥说原则上呢?因为也有可能,正妻无子,也有可能,太子犯法,被废了的太子不如废旧轮胎,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嫡长子继承制,这在封建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不执行,很有可能引起天下大乱。
咱们简单说个例子,比如说,周幽王,大家听野史听惯了,有些正史也有这说法,说周幽王,是宠幸一个叫褒姒的女人,而导致的亡国,说是褒姒不爱笑
周幽王就烽火戏诸侯。学过历史的人大多是听过这个段子的,大家知道烽火戏诸侯不?不知道我详细讲讲,知道就不讲了。但是,根据历史考证,其实不是这个原因,因为烽火传信这东西,是汉代才开始的,周朝就没有烽火制度,他怎么戏?那么真正原因是啥呢?他宠幸褒姒也是真的,褒姒爱不爱笑,其实和亡国不亡国没关系,而是他宠幸了褒姒,打算废掉他原先所立的那个正妻生的太子,而他那个正妻,是当时邻国的一个公主嫁过来的,这么一来,娘家就要出头了。于是,邻国联合北方少数民族的国家,一起进攻,打败了周幽王,所以才出现的西周变东周。真正的原因,是他没有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家就知道这个制度有多重要了吧。因为正妻,多数都是有家族势力的,不然当不了正妻,你废掉正妻的儿子,相当于就得罪了正妻背后的家族,那么相当于就是动摇了政治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外交稳定是基础,那么说回头来
也有外朝关系的,还有的正妻是政治伙伴,刘邦不废吕后也是政治伙伴原因
另外,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大的那个儿子,古人,在成家之前先纳妾,也是有的,比如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不是正妻所生,因此,他是没有继承权的。
继承人是刘盈,吕后的大儿子。而不是嫡长子的干啥呢?那么封王侯,我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啥我说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是配套的了。因为,宗法制度有个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嫡长子为君,庶子为臣。庶子,就是非正妻所生的儿子,那么这里还有个嫡次子之类的,地位比庶子要高。大家知道,有句话叫嫡系部队,嫡系,是最亲的,嫡系部队,就是最亲的部队。为啥不叫庶系部队就这道理,大家也听到过以前军阀说,他们是嫡系部队,我们也不是小娘养的
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事。那么,有宗法制度的限制,前提,后文的礼乐制度就好理解了。礼乐就是说不平等,君和臣是不平等的,那么见面就要行礼,要服从君的调遣,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要仁爱
臣要恭敬,于是礼就出来了,而君臣一体,要其乐融融,嫡系的和庶系的不能搞内斗,搞内乱,大家要相敬如宾,于是,乐就出来了。所以,周公也就成了后世人们口中的圣人了。
今天到此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