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离思
作者:心在高原
愁盛酒无力,乡情雁过残。
从风吹柳絮,因梦向槐安。
省惜阳春早,私知缺月寒。
老梅留一朵,夜夜得相看。
高原老师这首《离思》写得委婉曲折,颇得随物赋形之法,字里行间寄托的缠绵郁积纡余往复,且每联都有典可据,非细品不能探其妙。
先看首联:愁盛酒无力,乡情雁过残。首句有“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愁更愁”之意。此诗句出自清人魏秀仁的小说《花月痕》,因引起大多读者的共鸣,“酒入愁肠愁更愁”便成了民间著名的俗语。愁太盛(后改为绝,更好),酒自然显得毫无威力,不但消不了愁,还愁上加愁。这愁本来就有,为何忽然如此“盛”?皆因雁过也。接句“乡情雁过残”中的“乡情”与“雁”,千百年来在古典诗词中似乎有铁定的关系,人们大凡看见雁飞过,都会感叹几声,几乎不用解释,读者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本来毫无新意,但“乡情雁过残”这个句式,倒是值得三番回味。
这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为“雁过乡情残”或“雁过残乡情”。古典诗词讲求对仗及意境,很多时候不能按汉语的正常语序写,忽略语法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候还是一种艺术手法,例如倒装句。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还有“风雪夜归人”“林暗草惊风”等便是。高原老师是试图将三两样家常食材做成一道佳肴,的确,细品之下,此句如酒汁渗而不尽,余味十足,不过需要读者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因为“乡情雁过残”容易被读成““乡情(因)雁过(而)残”,感觉上是一句省略了关联词的一句话,若不能悟出应按倒装句读,会觉得此句不太流畅,至少在字面上觉得“绕”。而且“残”在此处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既可以是“乡情因雁过而残(伤害、摧残、破坏)”,也可以是“乡情因雁过残(残余)了而起”。一字有两种解释则有可能产生歧义,不同于“香雾云鬟湿”中的“湿”,香雾湿云鬟自然也湿,意思一致,一眼即可读出是倒装句。综上所述,似乎“残”字还可以再商榷。
颔联:从风吹柳絮,因梦向槐安。柳”的意象是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槐安,是槐安国或槐安梦的省称。这里有个典故: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 饮酒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 大槐安国。槐安 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富贵荣华。醒后见槐下有一大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 槐安国 和 南柯郡。后因用“槐安梦”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谁人心中没有些个梦想,但现实与梦想之间更多的是无可奈何。选择追梦,自然要放弃对故乡的依赖,念想可以,只是越念越觉凄凉罢了。
再看颈联:省惜阳春早,私知缺月寒。寻春须是阳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正因为明白此理才深深感受缺月的凄寒,手法虽婉转却不失真切,所见所感发乎内心,景以情合,情以景生。
最后看尾联:老梅留一朵,夜夜得相看。李商隐有《忆梅 》云: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王维更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想必也有此问,不但问出了结果,还提出了要求:故乡的寒梅已经像去年一样如期开放,那么请替我留一朵老梅,好在夜深人静之时以遣乡愁。老梅正因为老,才是诗人所熟悉的那棵梅,但老梅也是梅,并不堪留,现实中看似是无理之求,但在情感中却显得真切自然,丝毫不觉勉强生硬,反而觉得合情合理。
古人有云,作诗要作到“情悟”,方能“真与不夺”,我想高原老师对离思是有深刻之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