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85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765
金钱36306
贡献29169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765 点
贡献- 29169 次
金钱- 3630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16-3-4 10:40 编辑
伏羲庙赞: 三余草堂文 巍峨不朽伏羲庙,翼翼华彩披金红, 举世仰观瞩目赞,万人潮涌觐圣宫。 流光溢泛千年彩,载歌载舞庆生平。 岁月悠悠迭代远,龙人浓情暖心中。 天地一家亲兄弟,顶礼膜拜敬祖庭。 羲凤泉兮老磨台, 凫山新兴有庙陵(30)。 承柱山下女娲词, 凤凰山高建蓬瀛(31)。 灵光宇韵沧桑变, 鲁殿古冢掩荒城。 周鼎汉阙耀金辉, 奇麟瑞兽卧苍松。 千年祝福长春草, 万代思念壮碑林。 人文初祖祖根地, 光烈翕赫(32)靡圣风。 泗河悠悠芳泽远, 天垂岱立勒殊荣。 文明先河首齐鲁, 符文瑞象肇山东(33)。 一统天下有字源, 陶书瓦文举世惊。 光辉文武成大业, 昭历考辩有烈弘。 唐尧虞舜炎黄迹, 禹启契汤匡大统。 商以龟甲卜贞史, 鬼谀神策立世铭。 周崇狞历承天休, 钟鼎彝器铸青铜。 春秋战国重理性,儒道互补开哲宗。 秦以悍武树一统, 汉依崇文建勋功。 魏晋风度逸自得, 唐重法度有韵声。 宋元意态明清质, 盛世和谐万民颂。 矞矞皇皇五千载,中华谱牒一脉承。 民族本源根弥壮,洙泗汶沂跃魁星。 十大圣贤振齐鲁(34),孔管孙墨孟荀卿, 颜曾晏邹风骚领,思想学术百家鸣。 多元同构汉文化,经国治世有才英。 慎终追远缅先志,史前境语载乡情。 至今泗河凌波静,庙陵巍峨艳阳中。 帝坐遥瞻光华表,徽烈永年启后生(35)。 世代尊贤谒圣迹,功德赫赫著仁声。 灼灼光华照四海,祚胤配天仰高风。 文明千载云台远,奥旨遥契古今同。 欣逢盛世倡和谐,继往开来有传统。 传递主旋正能量,提速实现中国梦。 大业一统华夏志,科学发展享太平。 (30)凫山新兴有庙陵---羲凤泉兮老磨台, 凫山新兴有庙陵(----自春秋以至汉唐宋元明,历朝都记伏羲葬于今济宁的凤凰山或凫山,这里记载的凫山、凤凰山,今已屬微山县两城乡境,经过沧海桑田,至今仍有大殿、陵台,太高4·6米,长40·5米,窾3·6米。当地称庙台子。廟后有羲凤泉,山右有老磨台。据记载这里早已是中华子孙祭祀先祖的圣地了。(出处同上)
(31)承柱山下女娲词,---《炎黄氏族文化考》载:“《路史》注引谓济任城东南三十九里有女娲陵,任城为山东济宁,即女娲生处。”古任城在今南阳湖东岸,马坡村西,从这里往东南三十九里正是凤凰山还是“山阳高平”风姓一族老家就在这里。《元和志》载:“相传女娲生于承柱山,下有女娲陵。”而《地名大辞典》记:“承注山在济宁县南四十里,可知承注山即是凫山主峰。(引自孙斌《龙的传人和龙探源》出处同上 )
(32)光烈翕赫---盛大显赫,《文选·杨雄<甘泉赋>》:“翕赫曶霍,雾集蒙合兮半散照爛,粲以成章。”李善注:“翕赫,盛貌。”明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至于一时富贵翕赫,众所观骇,贞甫不余易也。”
(33)符文瑞象肇山东----达约在7000年左右,黄河,长江流域就出现了刻画符号。山东莒县陵阳河与大朱村、诸城前寨、泰安与宁阳之间的大汶口,出土的刻画符号最多,山东是此类符号的最大策源地,创造这些符号的是东夷人。东夷人不断进化,“图画形刻画符号”一步步向文字发展,终于,到4000年前,文字在山东出现。这便是举世瞩目的“丁公陶文”1992年1月2日,山东大学历史系在山东邹平丁公村龙山文化城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刻有11个近乎行草符号的陶片,分五行。(如图)著名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说,这是民间的一种俗体字。另一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则说是一种误入歧途的原始文字。有一位叫冯时的先生,用古彝文为参照系,释读为“魅卜,啊普渎析,告,吉长,百鸡拐爪。”冯先生说,这是鸡占的卜词,是用来招祖福佑,驱邪求吉的。这时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而创造者批文字的,又是山东的东夷人。到甲骨文,创造甲骨文的商人,是东夷人的一支,商人兴起于鲁西南。因此甲骨文也是山东的东夷人创造的。这就构成了汉字发展的序列,证明汉字是山东东夷人发明的。(见《走向世界》1995年第四期第48—49页《汉字的发祥地—山东》刘德增文)(《山东画报》1993年第三期地40—41页《丁公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方辉文)
(34)十大圣贤振齐鲁()----齐鲁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如孔子,管子,孙子,墨子,孟子,荀子,颜子,曾子,晏子,邹子等他们才德超群,被称为十大圣贤,在当时社会科学领域,各领风骚,在奠定封建文化理论,建立封建国家的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对中国的文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见《走向世界》1995年第二期《山东历史上的十大圣贤》骆承烈文)
(35)徽烈---宏业、伟业。《文心雕龙·原道》:“重以公旦多才,振其徽烈。”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