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嶺 于 2015-3-12 19:22 编辑
近體詩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押韻法“間韻”,它跟通常的隔句押韻不同,“間韻”詩句句押韻。“間韻詩”又叫平仄兩韻詩、平仄通韻詩,雙韻詩。一首詩間隔著押兩个韻,單句押仄韻,雙句押平韻,韻母都相同,即"aAaA"韻,古人將這種詩稱為“變體”詩,今人朱自清先生在其所著《文化常談·詩韻》中將之稱為“變體律詩”,而最早將“間韻”詩稱為“變體律詩”的卻不是朱先生,是晚唐人章碣。章碣曾經對“間韻”做過嘗試,可能在當時不受歡迎,終於沒有繼續下去,我們在章碣的作品中也只能看到碩果僅存的一首這樣的“間韻”詩:
東南路盡吳江畔,正是窮愁暮雨天。
鷗鷺不嫌斜兩岸,波濤欺得逆風船。
偶逢島寺停帆看,深羨漁翁下釣眠。
今古若論英達算,鴟夷高興固無邊。
蔡寬夫在《詩話》里曾經提到過這首詩“碣詩平側各一韻,自號變體。”平即平聲,側即仄聲。這首詩偶句中需要押韻的位置“天”、“船”、“眠”、“邊”為平聲一先韻,而本來不需要押韻的奇句位置上的“畔”、“岸”、“看”、“算”為去聲十五翰韻,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雙韻,也即“間韻”,而後世對奇句中的“畔”、“岸”、“看”、“算”是被當做詩病來看待的,即“撞韻”,由此也見章碣推出的這個“變體詩”並沒有成功。(梅嶺2015/3/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