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行合一 于 2021-1-20 12:55 编辑
。七律·纪念父亲百岁诞辰
生逢四九雪花飞,可耐寒贫有所为。 坚守冰心身总健,几经风浪玉常辉。 勤于政务功绩著,俭以养德名望归。 谁道民间无史笔,竟铭百姓口中碑。 庚子年腊月初八,即公元2021年1月20日是父亲百年诞辰纪念日。纪念他,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写点东西,回忆父亲有意义的一生,回忆他模范的一言一行,回忆他的动人事迹、生活点滴片段,以便和子孙后代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生活、工作、读书的态度;学习他艰苦朴素、守家立业、热爱劳动的精神;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学习他廉洁奉公、努力工作的精神,学习他尊老爱幼、珍惜爱护家庭的高尚情操,学习他的聪明才智,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以使良好的学风家风得到继承发扬,代代相传。 他是一个忙碌的人。他干什么工作,什么工作忙。1947年他26岁任草寺校区联校校长,除了自己任课以外,还管几个村,够忙的。1948年他被调到建国校区任联校校长,这里是县城重点城关学校,还负责周边几个小学,更是任务重,工作紧。他是急性子,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又认真负责,群众拥护,业务熟悉,能文能武,领导信任。建国后,国家正在缺乏人才之际,此时他又风华正茂,工作干得出色,所以工作变动很快,几乎一年一提调。1953年他32岁任建设局长,建设局那时是个忙地方,刚解放,县城百废待兴,还要大发展,时间紧,任务重,像修建大礼堂、修建武城运河大桥等工程,都有他的身影、他的心血。1956年35岁任农林局长,遂定为18级干部。他两次任农林局长,当时的农业局,包括林业、畜牧、农机等,甚至水利,那时农业占大头,几乎农口的部门都在这里,任务非常繁重可想而知。再说人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是全县的领导机关枢纽,需要快速高效,工作的弦得紧绷着,一刻不得松懈,他作为主任常常忙得更是团团转。即使退休后,县里还让他负责搬迁县城。说到退休,1975年,上级有政策:干部退休子女可接班。父亲时年54岁,没到退休年龄。当时两个子女没正式工作,有的说,像你这脾气,在任上也安排不了孩子工作,还不如退休。因此就申请退休,县委苏书记说:有一重要任务还需要你,真舍不得你退,你退了也要继续干。就这样一干又是五、六年。忙人自有忙事等。政府一有突击任务,就抽他兼任,如防汛时,抽他去防汛指挥部,救灾时,由他兼任救灾办主任,夏津大县为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培养农技人才,开办农科所、农校,由他兼任农科所所长,农校校长等。 他热爱劳动,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他一直在山东省武城县工作,经常下乡,骑着自行车,几乎走遍全县乡村,后来说起故城县原西乡的某村某村还有印象。他走到哪里,就随地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情况,结识农民朋友。群众都说他没架子,好接近,群众有话愿跟他说。他穿着朴素,有一次,他在办公室看地图,有一个外地人来办事,就冲着一位穿着时尚的干部走去,那位干部指着父亲说,那个穿布鞋的才是主任。这位外地人很是惊讶。到1958年47岁时,仕途不顺,那沉重的帽子即是阶级成分“上中农”,但我从未听他抱怨过,而且他很知足,很达观。 我的家在偏僻的农村,离县城十几里,只有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家,除了家务还有一大堆农活。父亲很少回家,记得1960年从正月初三离开家,一去就是半年,直到麦收以后才回来。虽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是每次回到家都是放下自行车就干活。他手脚勤快,还养成了早起的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拾掇杂活。他退休回家,正赶上分地,一共有十几亩,我这时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几年不在家,他又在家帮着种地。他会干农村活计,譬如耕三耙六、扬场簸簸箕、种菜育苗等,他驾耧驾得好,又平又直,退休回家还真用上了。但到底六十开外,几十年在政府工作,再把这些农活拾起来,也够辛苦的,确实不容易,可他从未抱怨过,甚至还有些乐在其中。因我母亲身体欠佳,他还帮我妹妹看了几年孩子,来去六十多里,全是骑着那辆自行车。 他热爱学习,勤于读书。他的姥姥家藏书很多,给他读书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他舅父秦九善老先生念过私塾,有文化,解放前后当人民教师,直到1964年还在何刘屯完小任校长。另外我家也有些藏书,比如《饮冰室集》,《唐宋八大家散文集》、《白蛇传》、《水浒前后传》、《唐诗三百首详解》等。所以他从小就读了很多古书,像《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诸子百家、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有时候,说到历史故事时,他能大段大段背诵出来。有一次说到虚词“也”的作用时,他说: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开篇即写“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用了一个“也”,就把山城滁州的地理形势说清了,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文章简练生动,别具特色。 参加工作后,边工作边学习,积极参加机关办的夜校,还学习一些数学知识等。他爱读书报,有时回家还带着文件报纸,歘(音:chuā,抽空的意思)空就看,有成语、难字还查清记到本上。他的文笔很好,除自己的讲话汇报自己动笔外,他还给政府起草文件报告。退休后,武城县编辑的文史资料还收录了他的文章。他的毛笔字也很有功底,常给县委政府奖旗上写字,写得苍劲有力令人称赞。我在上高小时学写毛笔字,父亲就给我写仿影,楷书工整俊秀,不失楷模。 父亲不喝酒,不吸烟、不玩麻将扑克,他除了谈工作、劳动外,业余谈话主要是文学、历史、革命理论、农业类。记得1958年,我九岁,他与我哥哥说话,谈到郭沫若先生,当人们称他郭老时,郭谦虚地说: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大家齐努力,学习毛主席。那时就使我对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谈到蔡文姬的故事,说郭沫若写了剧本《蔡文姬》,很不错。他还谈到文章大家胡乔木、田家英等,还有被主席称为“中央秀才”的陶铸、农业优秀领导干部陶鲁笳,当代诗人臧克家、大书法家舒同等。我上初中时,他给我讲华罗庚的《劝勉诗》:“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并给我买了华罗庚著的《孙子算经》,得到王炳环老师的赞扬,对我很有启发。他见我喜欢文学,便给我订了人民文学。每当毛主席发表诗词,就给我拿家去看,有了毛主席诗词讲解就搜集起来,那简直成了我的文学盛宴美餐,让我喜不自胜。1971年,在那没有多少文学书籍的年代,父亲买了郭沫若新著的《李白与杜甫》,书中首次提出李白的出生地巴尔喀什湖碎叶,也很红火了一番,尽管此书有扬李贬杜之嫌。他还喜欢陈毅的诗词,当听说《陈毅诗词选》出版以后,他立即买了一本,带回家共同欣赏学习。文革中,他还重读了共产党宣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华罗庚的优选法等。 父亲在外工作,心系家乡。我家1963年划归河北故城县,父亲在山东武城县工作,但他还是尽力为老家集体办些事情。据我所知,仅较大的事就有三件。一是1964年村里进行丧葬改革,他向组织写了报告,经批准用平价给家乡买了几方木材,做了一套抬棺材的用具,有丧事,不用雇架子,村民互相帮助自己抬。方便了群众,节省了花费。二是1971年,大队准备种苹果园,他帮助村里购买优质苹果树苗,还选派林业局技术人员无偿帮助指导栽种、管理,使果树长得茁壮茂盛,苹果长得又多又甜脆。果园兴旺了好多年,为村集体增了收,造了福,美化了故乡。除了果园第一年结果,植树队长刘玉村给他摘了几个苹果表示感谢,他从来没有去果园要过一个苹果。他全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只要丰收了就高兴。三是在当时物资紧缺时代,给生产队最早购买了脱粒机、扬场机等在当时算是先进的农机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劳力。此类事不多细述。 他非常节俭,但帮助人却毫不吝惜。他曾说,钱是倘来之物。我几次查字典,其意是:一、 解释: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东西。同“傥来之物”。二、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这钱财本是倘来之物”。他把自己挣来的微薄工资看作倘来之物,不像一般人强调是我自己的,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应得之物。他对父母孝敬俸养有加,对兄弟姊妹及其后代也是解囊相助,支持他们上学。对整个大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亲戚乡亲有求必应,尽最大努力而为。他帮助了人,从不表白,也不想要回报,所以在这里我也不想细说了。他长期挣的低工资,自1956年定级后到1980年24年没长过工资,他也没有其他额外收入,唯俭省方能有所结余。所以节俭是个养家立命济人之宝。他健谈,也擅文笔,但他从不夸耀自己,所以对他的功绩我们知道的不多,以上仅是我所见所闻的一部分。 因身体原因,就暂时写这些,以作百年祭礼。人世沧桑巨变,社会飞速发展,家庭变化也很大,后继有人,孩子们都成器,成绩斐然。如在天有灵,父母会非常高兴的。 安息吧,父亲!你的精神与大地同在,与三农共荣! 简 历
1928~1933 在山东省武城县文庙小学读书 1933~1941 在家务农 1941~1942 在要庄村任教师 1943~1945 在要庄村任司账员 1945.7~1947.10 在要庄村任教师 1947.10~1948.6 在草寺校区任联校校长 1948.6~1949.10 在武城县河西街校区任联校校长 1949.2~1951.7 在武城县人民政府文教局任科员 1951.7~1953.8 在武城县人民政府秘书科任科员 1953.8~1959.1 在武城县任建设局局长、农林局局长 1959.1~1959.8 在夏津县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武城县并入夏津县) 1959.8~1961.6 在夏津县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兼农科所所长、农校校长 「期间于1956年由小米改工资,定为18级干部」 1961.6~1962.3 在武城县任政府办公室主任 1962.3~1969.11 在武城县任农林局局长 1969.11~1975.11 在武城县任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 1975.11~1978 负责武城县县城搬迁工作 1980 办理离休手续,享受副县级待遇 2005.3.23 因病逝世,享年8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