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7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69
金钱28425
贡献21770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69 点
贡献- 21770 次
金钱- 2842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5 17: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于是,从1952年3月起,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开始了制订民族形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
但何谓民族形式,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些委员认为能用一套字母把汉语的特点拼写出来就是民族形式,而有些委员认为字母形式必须接近汉字,方可称为民族形式。
具体方案也分成了三派。曾经参与制订注音字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主张把注音字母略加改动作为新拼音方案,委员丁西林等人倾向于重新创制一套字母,而吴玉章则主张打破窠臼,采用现行汉字和一部分外文字母共同制订。
经过将近一年的讨论和设计,1953年初一套新的汉语拼音字母表呈现在毛泽东面前。但是,这套集合了多种意见的方案并不让毛泽东满意。他认为这套方案虽然拼音方法上简单了,但是笔画太复杂,有的比注音字母更难写。他认为,拼音文字不必搞成复杂的方块形式,那样的体势不便于书写,尤其不便于连写。汉字就是因为笔画方向乱,所以产生了草书。拼音文字无论如何要简单,要利用原有汉字的简单笔画和草体,笔势基本上要一边倒,不要复杂。
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后,委员们又开始分头制订拼音方案。1953年年初至1954年年底的2年时间里,拼音方案组共提出了5个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但这些草案所需的字母都在40至60个之间,在学习使用上都很不方便。新构造出来的汉字笔画式字母,看起来与汉字有很大差别,经过草书连写以后就更看不出方块汉字的特点了,所谓“民族形式”也无从谈起。就连这些方案的制订者本身也对它们不甚满意。
委员们非常苦恼,民族形式拼音方案的制订陷入了绝境。
1950年到1955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共收到社会各界包括海外华人,共633人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655种。这些方案中有汉字笔画式的,有外文字母式的,有图案式的,有数码式的,甚至还有速记符号。
各种各样的意见方案纷至沓来,令委员们感到茫然。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国当时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们今天使用计算机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中国政府当时在字母选择上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对汉字简化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当讨论6种汉语拼音方案时,与会代表却保持了礼貌的沉默。
九天的时间过去了,会议通过了汉字整理部提供的汉字简化方案,可拼音方案委员会提供的6种拼音方案,却没有议定。散会时,专家们坐在那里,久久地沉默着,谁都不想最先离去。最后,吴玉章先站了起来,拍了拍身边人的肩膀,缓缓走了出去。
这里,我们不能不介绍一个纯属偶然的人物―――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笔名王仁、徐进文、Y•G、雷简、丁乙、未几、徐行等,起先“周有光”是他给《语文》杂志写文章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经济学的文章就用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时年49岁的周有光是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在经济学界他早已卓有成绩。虽然老本行是经济学但在中国语言文字界,周有光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从二十年代起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就爱好语言学,特别对文字改革有兴趣(吕叔湘是他高中的同班同学,沈从文是他的连襟,赵元任是他的同乡,大几岁,在美国时对周的思想影响很大。二十世纪现代中国致力於文字改革的三位最负盛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和周有光还有瞿秋白都是常州人,而且都住在同一条巷青果巷。),他在读大学时,主修经济,选修了语言学。具体到对文字改革产生兴趣也是在大学里面萌生的。上海正兴起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周有光觉得好玩,就写了一篇题为《关于语法问题》的文章,投给《语文》杂志,没想到不久后就刊登出来了。此后他便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汉语拼音化的研究,并写过很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在复旦校长陈望道的鼓励下,1952年出版过一本《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是关于拉丁化的一些文章。1954年,一直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周有光,又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字母的故事》。这本薄薄的小书,笔调活泼,深入浅出。对于字母的起源、发展与传播讲得清清楚楚。毛泽东对这本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邀请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
1954年,在拼音方案小组的委员们对“何谓民族形式”争论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周有光发表了一篇名为《什么是民族形式》的文章。指出:“民族形式的形成,要经过一个习惯培养的时期。经过培养,胡琴可以变成国乐,旗袍可以变成汉服,外来的字母可以变成民族字母。对于英语来说,拉丁字母也是外来的字母,用它来拼英语,便成了英国的民族形式了。汉字的形式不适合字母要求,世界上最通行的是拉丁字母。我们与其另起炉灶,还不如采用它。”
周有光的独到见解引起了吴玉章的重视。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周有光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正准备赶回去上课的周有光,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让他留在文改会。“当时我说,不行呀!语言文字我是外行,就是业余搞搞。可是,吴老说,这是一项新工作,我们大家都是外行。”回忆往事,周老哈哈大笑。
以后,他便被吴老留下了。当时,,而且。此时选择改行,他的想法很简单:“那个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中国很大,好多方面都缺少人。这样子我就同意留下来。”周有光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后半生竟成为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本应写出大量的金融专著,而他笔下流淌的却是一个个优美的字母。他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
文改会有两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以研究汉语拼音方案为中心,第二研究室主要研究汉字简化。这两个研究室是做具体工作的,下面还有小委员会。一个是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周也是委员。拼音方案委员会中,有文改会的人,也有外面的人来开会讨论。第一研究室的中心问题是要设计拼音方案。周有光被分配到第一研究室,任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主管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与叶赖士、陆志伟一起负责汉语拼音方案的起草工作。当时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由几个大学的语言学家组成,不过主要是开会参加讨论。文改会具体工作由3个人来做:叶籁士(语言就是语言,文字就是文字。语文两个字连起来用并作为杂志的名称,是叶籁士开创的。)、陆志伟和周有光。叶籁士兼秘书长,比较忙;陆志伟要教书,还兼语言所的研究工作。周有光就一心搞这个事情,全程参加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制定工作。他们三人就起草了第一个草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周有光提出了方案的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汉语拼音方案通过后又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后来他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向国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却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
周有光谈到当时的一个笑话:反对新字母最厉害的就是JQX,当时都是笑话,有人说你用JQX我反对,为什么呢,我姓邱,那我就是阿Q先生了。许多人反对,那么我们跟他说,你不要怕,英文里面的皇后也是Q开头的,当时是一个笑话。后来呢,从这个利与弊争论了很久。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
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吴玉章做了关于文字改革工作的发言后,毛泽东突然接过话头:“吴玉章同志的发言讲的很好。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的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毛主席的这番话,生动而深刻,使得几年中关于字母形式的反复争论最终尘埃落定。
其实《胡乔木书信集》中显示,知识分子会议前胡乔木就已经起草好了《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而关于支持使用拉丁字母的决定,是更早时经过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结果,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是毛主席一个人的决定。这说明中央采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是经过慎重讨论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七天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其中明确表示“中央认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内有拼音方案委员会、方案起草小组、拼音化研究室)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原草案”。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这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方案,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在总结注音识字和拼音字母运动经验、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并参考国外拼音文字长处的基础上制订的,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原草案”正式公布后,很多人发现原题目中“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的“文字”二字被删掉了。而且,“原草案”中明确指出:“拟定汉语拼音方案的目的,是要设计一套拼音字母和写法规则,来拼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此后,吴玉章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做的报告中也强调,“现在我们提出讨论的是‘拼音方案’,还不是‘拼音文字方案’。……拼音方案和拼音文字方案到底是两回事。”
文改会之所以反复强调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注音,而非取代汉字,主要是缘于社会上对于“原草案”的巨大争议。
“原草案”中对于汉语拼音的制订有非常详尽的考虑和规划。专家们在设计中甚至考虑到,字母在连写、草书时怎样写,会不会彼此混淆。
“原草案”最初确实是瞄准制订一套“拼音文字”方案设计的,但一下子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为了能赶快制订出一套给汉字注音的系统,以利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文改会在发表“原草案”时删掉了“文字”二字。
当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最初也是以“拼音文字”的标准,看待这套“原草案”的。虽然当时没有人明确说汉语拼音是要取代汉字的,但大家都知道。如果,它在制订之初就像国际音标一样是一套注音系统,那么就不会涉及那么多介音了!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i和u拼“一”和“乌”音的时候,前面本来没有声母,为了好看就加上两个声母,写成yi和wu。如果单纯是注音系统,这种改变根本就没有必要。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原草案”公布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和争论。
有人担心,拉丁字母是外国字母,用它拼出来的声音也跟外国话一样;有人怕,用拉丁字母来拼音,今后我们汉语里也会出现单数、复数和第一格、第二格。当然这些担心,都显得有些业余。但在知识界,人们担心的却是拼音是否真的会取代汉字。
“原草案”公布后,吴玉章经常请社会各界人士,到文改会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融洽。章士钊反对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说到激动处甚至还拍桌子。其实章士钊反对的并不是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他是怕拉丁字母有一天真会取代汉字。
相比大知识分子中的反对声音,民间对拼音文字却采取欢迎的态度。
汉语拼音方案同年修改成“修正式”(两式)。
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当时每年大约有二千万小学生学习拼音,现在每年学习拼音的小学生可能已经超过一万万。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能够很好地适应汉语注音和记音的需要,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记录汉语语音系统的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使汉字注音、记音走上了音标化道路。
全过程可概括为方案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内有拼音方案委员会、方案起草小组、拼音化研究室)提出,经“国务院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产生程序:1955年提出“草案初稿”;1956年发表“原草案”;同年修改成“修正式”(两式);1957年形成“修正草案”;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有人开玩笑说,几个字母搞了三年,太笨了!其实何止三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查和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又经过三年。
《汉语拼音方案》有如下特点:
①只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
②尽量不用附加符号(只用了两个附加符号);
③尽量不用变读;
④采用y,w和隔音符号“'”来隔音;
⑤采用四个双字母zh, ch, sh, ng;
⑥采用四个声调符号来表示阴平、阳。
汉语拼音方案不采用汉字作为注音字母,主要原因是:
第一,作为注音工具,符号应该简单,使用才方便,而汉字笔画结构十分复杂,认识一个汉字已经不易,再用作注音符号,掌握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第二,拼音字母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具有统一读音标准的作用,由于汉字是非拼音的文字,读音往往随方言而异,很不统一,所以如果采用汉字作注音工具,难以起到统一语音的作用,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第三,理想的注音工具,应具有精确描写和分析语音结构的功能,然而汉字是以一个囫囵的整体代表汉语音节的,所以用汉字注音,无法准确细致地描写汉语语音系统。
为什么要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基础呢 ?
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形式的选择,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是几经争论,在切音字运动中也有不同的主张.当时征集到的拼音方案,字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汉字式的,斯拉夫字母式的,拉丁字母式的.最后确立以拉丁字母作为基础制定汉语拼音方案.选择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拉丁字母是国际性文字.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全世界有117个国家采用拉丁字母作为全国性正式文字.拉丁字母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欧洲殖民扩张三次大的传播,使其足迹遍布全球六大洲.世界上有五大文字体系,其中汉字和印度文字都只在亚洲,阿拉伯文字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斯拉夫文字主要在欧洲和亚洲,而拉丁字母则遍布全世界!
第二,拉丁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许多现代科学技术术语广泛使用拉丁字母作为代号.当然,拉丁字母这一功绩与英语的国际上的广泛通行分不开,当今世界上大量的科技出版物都是用英文写成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英语编写.因此,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工具,无疑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方便之桥。从今天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汉语拼音方案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汉语拼音字母成为外国友人学习汉语离不开的拐棍。
第三,拉丁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对于阅读和书写都极为方便。
第四,拉丁字母是音素制字母,便于对语音作精细的分析和描写,采用拉丁字母,无论是分音还是合音都是非常方便的。
第五,采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在我国有相当长久的传统,从十七世纪初年开始,三百多年来,拉丁字母就先后被用作汉字注音符号,拼写各地方言,制订中国的拼音文字,所以拉丁字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既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又便于推广应用。
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和组成:
字母表中各个字母的读音也是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方案》规定了每个字母的名称读音,并用当时人们比较熟悉的注音字母注出了音值,便于认读掌握。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26个字母,有21个是辅音字母,发音不响亮,不便称说,所以一般都要加上一个发音响亮的元音构成名称音。各字母的名称音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该字母所代表的汉语音值,考虑到它在汉语中的区别能力,避免混同,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国际习惯。因此,汉语拼音字母中的元音字母,一般就以其代表的汉语音值作为名称音,例如母的读音,则根据国际习惯采用了引申音域,个别属于借用读法,主要还是考虑到了汉语音值问题,例如z,c,h这类字母的读音。单韵母ê在字母名称音中使用相当广泛,实际上这个音在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并不与其它辅音相拼,而是自成音节的,所以有人对字母名称音所构成的音节不符合普通话语音特点而提出了质疑。字母表中这样运用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遵从国际上命名的惯例;第二是朗读押韵,便于记诵;第三是突出字母名称的独特性和区别力。
26个字母又按照七,七,六,六格局分成四句(后两句中间有停顿,仍然相当于七言),末尾一个字母读音代表的音节的韵母都是ê[],每句末尾都押韵,每行均押“皆”韵,前后连起来诵读,念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就像一首诗歌,这使得拉丁字母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念法,排列又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形式。
从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ISO)开始,周有光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的会议上,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一提议在1982年获得通过。从此,经联合国批准,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在全世界推广使用。
50年来,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不断扩大,人们给它起了许多有趣的外号,通行证、指路牌、钥匙。原来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现在显著地应用于工商业领域。原来主要是小学的识字工具,现在广泛地发展为信息传输的媒介。原来是国内的文化钥匙,现在延伸成为国际的文化桥梁。不仅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工具,也成为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桥梁,更是为中西方语言交流发展搭建起沟通的平台。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有70万部中文书籍,在20世纪的最后三年中,全部改用拼音编制索引。新闻报道:我国在世界各国开设100所“孔子学院”,在国外传播华语华文,适应国外华语热的需要。“孔子学院”用什么字母作为注音工具呢?拼音。人们戏说,孔子周游列国,宣教拼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