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0|回复: 2

[诗词理论] “词味”论析要 (七) 陶礼天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0-10-13 2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13 22:26 编辑

“词味”论析要  (七)   陶礼天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在此,周济吸取司空图的“味外之旨”的诗味论观点,转用于评词,主要认为词要含蓄淡远,有真情实感,不是“逐韵凑成”,要雅而不俗、真而不伪,这样才能有“味在酸咸之外”的词味。
他还提出词的“神味”、“意味”的概念,其《宋四家词选眉批》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附录) 评周邦彦《过秦楼》(水浴清蟾):“入此三句,意味深厚。”这与其后陈廷焯论词的“厚味”、“味外味”的观点是较为接近的。

其所谓“意味”,无非是说词要有含蓄的寄托而己。又评周邦彦《满庭芳》(凤老莺雏):“体物入微,夹入上下文中,似褒似贬,神味最远。”评秦观《金明池》(琼苑金池):“此词最明快,得结语神味便远。”其所谓“神味”,就是指词的咏物写景能够细微入神(传神)而已。周济同张惠言等一样,对姜夔、张炎词的评论,并不是十分公允的,其间门派之见亦深。

晚清至近代的陈廷焯、刘熙载、况周颐等,在词学研究上具有一定的贡献,他们对“词味”论也有很多论述,其主要宗旨大体本于常州词派。陈廷焯论词,与周济不同,取径较广,对姜夔的词也特别推重。

其《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本)卷七曰:“熟读温、韦词,则意境自厚。熟读周、秦词,则韵味自深。熟读苏、辛词,则才气自旺。熟读姜、张词,则格调自高。熟热碧山词,则本原自卫,规模自远。本是以求风雅,何必遽让古人。”

其《白雨斋词话·自序》曰:“夫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郁,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所以他特别重视以“比兴”之法“寄托”情怀,要求词的创作做到“情长”而“味永”,沉郁顿挫,继承“风雅”传统。陈氏论词好言其“味”,略举其《白雨斋词话》有关者数则,以见其概:

飞卿更漏子三章,自是绝唱,而后人独赏其末章梧桐树数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 (卷一)

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后人为词,好作尽头语,令人一览无余,有何趣味。(卷一)

黄思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 (卷一)

白石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过扬州)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卷二)

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 (卷二) 稼轩词有以朴处见长,愈觉情味不尽者。如水调歌头结句云:“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信手拈来,便成绝唱,后人亦不能学步。 (卷六)




942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64
贡献
74357
金钱
9275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14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要含蓄淡远,有真情实感,不是“逐韵凑成”,要雅而不俗、真而不伪,这样才能有“味在酸咸之外”的词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1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