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精华5
注册时间2020-10-11
威望514
金钱2819
贡献2025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威望- 514 点
贡献- 2025 次
金钱- 2819 枚
|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13 22:11 编辑
“词味”论析要 (一) 陶礼天
内容提要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美学中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就研究现状而言,学术界对“诗味”论等研究较多,而对“词味”论研究不足。本文从原材料出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词学理论批评中的“词味”论,以之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关于词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理想。通过研究说明:中国古代的“词味”论,其理论批评内容不仅较为丰富,而且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就是与词的“尊体”观念、词的特殊的表现方法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 引言
“味”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古代美学中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大量有关的种种“艺味”论(包括诗词、音乐、书画等),也深刻反映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而且“味”这一范畴迄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文艺理论批评中,即使在日常口语中,我们也习惯说某某作品有“味”。就学术界研究情况来看,对“诗味”论等探讨较多,而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批评中的“味”论研究严重不足。
在词学理论批评中,有关“词味”论的观点也较为丰富,其中可以清代的许昂宵、周济和陈廷焯的“词味”论为代表,周济、陈廷焯等人的“词味”论,无疑受到前人的“诗味”论特别是晚唐司空图论诗的“味外之旨”说(即所谓“味外味”论)的影响。词本就属于诗歌艺术,而有关词论中“味”的概念,往往也是从诗论中“移植”而来的。
就其“味”的美学范畴本身所包含的理论内涵的深度而言,与“诗味”论相比,“词味”论并无突出的贡献;不过“词味”论也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就是与词的“尊体”观念、词的特殊的表现方法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另外,“艺味”论的研究,无疑涉及到一个理论上的重要问题:即味觉作为审美感官能否成立?对此本文在结尾部分也作了简要论析。
------陶礼天老师,男,1962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秘书长。 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士学位;1987年为安徽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祖保泉先生,1990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五年;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张少康先生,为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方向博士生,1998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迄今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担任文学院副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