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29 10:57 编辑
也谈律诗求正容变
这里与马凯“求正容变”有所不同。马凯副总理谈的变是变革之意,本帖谈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格律允许的范围里追求变化,这种变化是诗的灵魂。
律诗,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四联八句,适合叙事、议论。状物、谈情,不长也不短。最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而绝句两联,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太短。排律中间三联及以上,都要工对,还要错开撷腰和解镫,太机械刻板。所以律诗中间只两联对仗,恰好显示诗人的文彩。正好。
变化。
一、句法可以多变。出句可用标律句,准律句,大拗句,甚至古风句。特别在开始第一句最为灵活,可以用“二月二日江上行”这种不伦不类的古风句。小拗句更是比比皆是。用小拗句更可以显示你的拗救本领,例如“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谁要是不知趣说出句出律,你就可以笑话他不懂拗救,显得多有学问呀!拗救就是开启了句法自由变化之门。
二、对仗。对仗可以显示多种技巧。你可以用工对,宽对,错综对,句中自对,流水对,总不对对。篇法结构可以用正格,四联皆对,首联对仗颔联不对,等等对的眼花缭乱但总有所本,海阔凭鱼跃。
押韵。窄韵,险韵,孤雁出入群,词韵,宽韵,进退韵,甚至新韵,任君选择。只要新旧两规不交叉,就可以任意驰骋。
所以,提倡多写律诗,特别是七律,像清代乾隆皇帝有律诗5800多首、明代李东阳731首、晚唐许浑204首那样,佳作多多,成为著名的高产诗人。
近体诗格律沈宋已经作出表率,清代及现代学者王渔洋、赵执信、王力、启功等已经作出正解。这就是“正”。特别是关于孤平、三平尾、拗救等问题通过探讨,基本已经求得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