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雅风文社特邀嘉宾
精华15
注册时间2018-8-20
威望1240
金钱14167
贡献12166
栏目嘉宾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特邀嘉宾
 
威望- 1240 点
贡献- 12166 次
金钱- 1416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7 00: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家源 于 2020-5-17 00:28 编辑
喜欢老师们来练达语义。实际上这首七律唯一就是合乎平仄押韵和对仗。这些技术活,都不成问题。但为什么大家不明了呢?就是是是非非,不着边际。从一起笔用了“谁在”就“没有下文”:这就是律诗每一联要照应好,习作者经常通病。暗律诗的规律,接下的描述,应该是很缠绵的韵意出现吧,出现了“依”落“围”和“傍”归“别”等动态,惟“围”“别”有点缠绵的意味。读者不用心去感受这个画面,却是难以理解。特别是“荷围雾”,出现了理解的真空雾飘飘渺渺,倒可以围,荷怎么不能围,作者可能用到装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听音乐的想象,荷围着缠绵的雾,是解释得通的。当然客观是不好理解的。第三联更难理解,三组意象交织,不知究竟是音乐要表达的还是要是另一种情景。尾联交代了作者的心情,用了“茗约”,“曲送”
高朋+仙=品赏。通篇的心理逻辑就是无序。胡说而已。
老师的观点,我很赞赏。所以,我很少用典用生僻字,就是用常用字来写诗词。但不是常用字就能解决得了的。这还要逻辑自身的通畅而不杂糅,意象的取舍要符合人们理解和审美的需要。
家源此律的尝试教训很多。还望老师不吝赐教!非常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