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2-8-14
威望35
金钱892
贡献0
高级会员

威望- 35 点
贡献- 0 次
金钱- 892 枚

|
对联是一种独立于诗歌之外的独立文体,可是他与诗歌又有着某些联系,比方说,律诗中的颔联颈联,还有某些词牌中需要对仗的位置,他们与对联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希望我在下面对联律的总结对喜欢对联的诗友有所益处,希望对众位诗友写诗有所帮助。
自从大学学完写对联以后,一直想写个总结性的东西,一直也没时间写,今天终于把它总结完成了,不一定全,也不一定全对,大家补充,提意见吧,咱们一起修改补充完善!
联律如下:
一、既然叫对联,其实最重要的是一个“对”字,既然成对,两边就要对等,表现在两个方面:1、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当然不仅两联字数相等,若果是多句的对联,每句的字数也要相等,这大家都应该知道的;2、词性要相对,即,上下联同一位置上的字(或者词)的词性是要相对的。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称其为对联的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这两条不能满足,那就不是对联,或者说不是很很好的对联。
二、格律
就如同诗歌发展到唐朝,有了格律诗一样,对联发展到清朝时,也有了相当严格的格律,那就是“马蹄格”。
1、马蹄格之联尾:
马蹄格要求,对联的联尾,上联最后一个字需为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字。这是马蹄格的最基本的要求,一般大多数情况是必须遵守的,当然,对于一些机巧之对,可以略微放宽,当然,能遵守还是尽量遵守。
2、马蹄格之句尾:
对于单句的对联,句尾即联尾,如上一条所说是一样的,就不多说了,对于多句的情况,有正格和变格之分。
1)正格:上联末句(倒数第一句)句尾,为仄,倒数第二句,句尾为平。倒数第三句,句尾为平,倒数第四句,句尾为仄,倒数第五句,句尾为仄,以此类推,后面分别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相反。即,
正格上联句尾,从后往前依次是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正格下联句尾,从后往前依次是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正过来的顺序就是:
正格上联句尾:........平平仄仄平平仄。
正格下联句尾:........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个多句长联的例子吧。正格的:请大家注意每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
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2)变格:上联末句(倒数第一句)句尾,为仄,倒数第二句,句尾为仄。倒数第三句,句尾为平,倒数第四句,句尾为平以此类推,后面分别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下联相反。即,
正格上联句尾,从后往前依次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正格下联句尾,从后往前依次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正过来的顺序就是:
正格上联句尾:........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正格下联句尾:........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举个多句长联的例子吧。变格的:请大家注意每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
南郡遽分飞。最堪悲牛衣昔对,膳帷餐藿,象服近膺,钗未废荆。正赶回苦尽,乃竟匆忙辞我去。
西池何自在。独弗念夫婿佩鱼,萍迹无踪,儿曹守蠹,谷难共式。且食少病多,不如解脱快仙游。
3)补充,还是那句话:这是马蹄格的句尾的最基本的要求,一般大多数情况是必须遵守的,当然,对于一些机巧之对,可以略微放宽,当然,能遵守还是尽量遵守。
3、马蹄格句内格律:与格律诗有些相似,基本上是,平仄相间,两字一换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当然可以一三五不论,但是要二四六分明。另外对联的每句也要尽量避免“三平尾”和“三仄尾”。
那么这第三条可以简但归结为两条:
1)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和“中仄中平中仄中平....”
2)勿犯“三平尾”和“三仄尾”。
当然也就是说,每句中,使用“中平中仄中平中仄....”还是使用“中仄中平中仄中平....”,要根据句尾的情况自己掌控了。
还有就是,两联的对仗了,上联的某句如果使用了“中平中仄中平中仄....”,那么下联的相同位置的那句,当然就应该使用“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了。
三、其他的一些补充说明:
1、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时,允许不拘平仄。
2、允许某些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等等吧,当然这就是要求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的要求了
3、再次说明: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格律要求可放宽。
联律完成。
再补充说点吧,还是那句话,对联对联,最重要的是要对,这个“对”里,有字数,有词性,有平仄,而这三者的重要程度也是以“字数,词性,平仄”的顺序来递减的。字数一般大家都不会错,词性和平仄如果能兼顾时最好最好的了,如果不能的情况下,还是要先照顾词性。
另外一个对联对的好坏的评判因素也很多,不是一样来决定的,只是平仄对的好,只是词性对的好,都是片面的,还要看上下两联的关联性,两联的意境、气势等等。是一个综合评判。
补充说一下气势,一般要求下联的气势要高于上联,起码要相当。这样读者读来才会有一步一高的感觉,如果下联气势低于上联了,那就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