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我之所以誉它横绝古今,是因为在中国诗史上无人写过这样深有气魄、深具才情、深得天心民意,深葆时代精神,深有领袖气概的诗。 二00七年我在编《近四百年五百家诗选》时,我在《一座堪与唐诗并峙的高峰》为题的序上有这样一段话:“以清诗为主要亮点的近四百年诗,无疑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它是继宋、元、明诗以后在文学史上的一帜辉煌。……只可惜,这一客观事实,不少前人却持不同意见。 章太炎说:唐以后诗,其语则不可诵。 王国维说:唐之后,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 这未必不是偏见。…… 且看,钱谦益的“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叶剑英的“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黄恨国的“可怜野哭千家外,战骨流离已十年”。象这样不胜枚举的诗句,在唐诗中何处是找?何况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豪壮雄深,横天独放的境界,更是唐诗所不能望其项背者也!” 现在,我们以更开阔的眼界进入诗境。 首先,请读者回到65年前的1949年,看看毛泽东这首诗的背景。1949年4月中国革命胜利在即,为避免祖国山河土地,人民生命财产的最后破坏,国共两党在北京进行了长达半月的和平谈判,拟出和平协定八条廿四款。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团。四月二十日,南京政府拒绝签订城下之盟。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四月二十一日清晨,解放军在五百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四月二十三日,解放了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南京政府的覆没。 懂得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后,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这首诗的意境就清如秋水地呈现在眼前。 这场解放南京的战争,犹如钟山风雨,一起苍黄。洗涤了南京的旧迹,使石头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苍黄变化呢?是因为解放军的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龙蟠虎踞的南京(诸葛亮曾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今天已归民庶,形胜更胜从前。而南京之易帜,已使乾坤万象地覆天翻,能不使天下人慷而激昂,慨而泣下吗?中国革命已经大定,与蒋介石划江而治,穷寇莫追、沽名钓誉呢?还是剩余勇而追穷寇?毛泽东十分果断地决定,“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以革命家之气概,回顾了当年楚项霸王之教训:灭亡了秦国,进入了咸阳后,分封诸侯,最后导致自刎乌江的惨痛结局。诗的尾联,毛泽东把如戈如戟之笔锋一转,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联为这首傲视千秋而又警示万古之笔煞律,令人一唱三叹。对这一联之解释者,从来都是欲言又止。笔者试图作这样理解不知理之何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引自唐李贺《金銅仙人辞汉歌》。李贺是说,天本无情,天若是有情的话,天也会衰老。这是唯物主义的普遍真理。最难解释者还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句。笔者认为:人间正道,说的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数千年改朝换代的社会现实,历来就是这样的人间正道。虎踞龙蟠的南京城头,昨天挂的还是青天白日的旗帜,而钟山的一场风雨就换上了红旗,这就是人间正道的苍黄变化,这就是天地沧桑。毛泽东这首诗,也许还警示着共产党人,如不努力治国,而致民穷兵疲,吏腐政败,而致民不能使、兵不能用。人间正道也必然会再起沧桑……这也许是伟大领袖对后人提出的严厉警告。 毛泽东这首诗,肯定是前无古人。而后会不会再有来者,留待后人去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