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一角者,《诗渡国学馆》首版之一,居沪上,擅填词,尤擅以中长调吟咏历史人物。之前曾经差不多每天一首写人物的作品,虽不至于篇篇精品,但确实水平很高,让我非常喜欢。其中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便是这阙《满江红——左宗棠》。
绝世之才,性颖悟、胸怀儒藉。 宦途黯、卓然自立,算筹鸿策。 秉夜船谈惊少穆,瞩君疆驭兴邦国。
靖湖湘、更竭虑构谋,如磐石。
峥嵘露,青云迹;披沥胆,丰功伯。 欲怀跨鳌背,穿浪扶翼。 陇道定猷收旷地,东南逐寇遗恩泽。 叹铮臣、浩曲续无人,文襄德。
该作品是2012年“纪念左宗棠诞辰二百周年”的参赛作品,说实话,我也曾经构思过,后来放弃了,因为我还没找着思路。而海天老师此作则足以替我省了力气:有这样的作品在,我那个大概只能是卖废纸的材料,幸好没写!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一段是“百度”来的,表示感谢)
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左季高同学,再来读海天老师的词,会更容易理解些。
起句“绝世之才,性颖悟、胸怀儒藉”,以简约的笔法先给基本一个评语,提纲挈领、引出下文,这种手法在海天老师词中比比皆是,足见其用笔老道。这一句评语是画布上第一笔,其准确程度、思维导向足以左右全词,至关重要。若是这一句评语不对或者方向不正,则全词废矣。
接下来说“宦途黯、卓然自立,算筹鸿策”,这是在写季高的仕途,据实而写,不掩其瑕。但“卓然”二字巧妙的融入了词人的看法。左宗棠虽未中举,却没有消沉颓废,他在多方面培养自己,且胸怀大志,筹划大计。
第三句“秉夜船谈惊少穆,瞩君疆驭兴邦国”,前一句写著名的“湘江夜话”,已是名满天下的名臣林则徐(少穆是他的字)与不第读书的左季高有过一夜之谈,在湘江上,事后林大人对左季高推赞不已,左对徐则倾慕终生。后半句则是虚写左宗棠胸怀兴邦方略。这两句对仗工整,虚实结合,非大手笔不能为之。而与此同时,一个青年才俊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第四句“靖湖湘、更竭虑构谋,如磐石”是正面写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安定两湖两江的史实,“如磐石”则再次表明词人立场,全面肯定了左宗棠的历史地位。自左宗棠入幕湘抚,有句很出名的话评价他: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季高。所以海天先生以“磐石”为喻不算夸张。
下片起首就说“峥嵘露,青云迹;披沥胆,丰功伯”,这四个三字句以大跳度的跨越概括了左宗棠的鼎盛时期,直至加封一等伯。这十二字高度概括,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叙议结合。
第二句“欲怀跨鳌背,穿浪扶翼”,我最初理解为虚写,但后来海天老师告诉我这是指左宗棠曾经在马尾造船厂之事,并非全虚。而这一句词意大气开阔,从全词结构上说起到了再次拔高的作用,可为结句张目。 第三句“陇道定猷收旷地,东南逐寇遗恩泽”,这一联将上句荡开之笔端一下拉回,字字有根据的写下左公最高的历史成就:定陕甘、收新疆、战马尾。这一笔从技术角度上来说避免了很多词作“空中楼阁”的建造,光是天马行空的大开大阖了,没根基是立不住的。这一笔写得扎实、稳妥,令人信服。于是前面的铺垫、张目有了果,而后面要写的,则有了因。
结句“叹铮臣、浩曲续无人,文襄德”,文襄是左公的谥号,是皇帝给他的“盖棺定论”,其实受胡雪岩案的影响,“襄”字已经是委屈左宗棠了,但又没办法。从历史上说,左宗棠是清末历史上最后一个有脊椎骨的重臣,可惜,他的死亡导致清末“强国”的浩曲无人以继,经后清朝也就越来越衰。这一句有赞有叹,总结了左公一生,引人思考“后左宗棠时代”的清朝历史,可谓余味无穷。
历史人物不好写,特别是像左宗棠这样一生大起大落、有着丰功伟绩的大人物。我看了不少此次的参赛作品,短的多是难窥全豹,长的则铺陈罗列,像这阙《满江红》这样以史实为纲,穿插以微妙的议论,虚实结合、人物丰满的好作品确实不多。加之海天一角先生的文采出众、功力深厚,此作实属当代词中精品。
此等好词,读一次便多一次的享受,品一次便多一次的收获。我自己写不好便喜欢絮絮叨叨的说人家的作品,其实即使这种评说也带有很多主观色彩,难免有所疏漏,还等着方家来指点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