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好,《诗刊》编委、著名诗人刘章于2月20日在河北石家庄辞世,享年82岁。
刘章老师是当代著名诗人,河北石家庄人,一生著作等身,品诗人品俱佳,德高望重。惊闻去世,不胜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前辈和好老师。不忘初心诗歌沙龙准备收集大家创作的悼诗以示怀念。
【诗评】宇辉评刘章《题泰山斩云剑》 ——《黄浦江诗潮》诗词选评 作者:刘宇辉
《题泰山斩云剑》
一剑横东岳,年年斩乱云。
生成棉与帛,天下少寒人。
作者:刘章 地区:河北兴隆
刘章老师的《题泰山斩云剑》既有一般咏物诗的共同特点,又是最为凝练的篇章,不过二十个字,就高度集中地描写了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人赞赏不绝。题中的斩云剑不过泰山云步桥南侧不起眼的一长形山石而已,在诗人笔下却是正气凌云、多情多义之物。
“一剑横东岳,年年斩乱云。”首句直入主题,用比兴手法,把那块长形山石比作横卧泰山而斩云播雨的剑。第二句进一步交代斩云播雨的过程。名词“剑”与动词“横”的结合实现一种高度凝练,概括长、宽、高、厚等势如剑,既交代了生动的形态,又交代了所处的地点。而时间副词“年年”、动词“斩”和程度副词“乱”的结合,既是视觉在时空的变化,也是听觉在时空的变化,虽未进行摹声,但仿佛听到风雨声,即活用“通感手法”精练地反映该处因特殊地貌环境以及气象变化而引起云雾消失细雨淅沥的云雨变幻景象,年复一年地如在眼前。
大家可以尽情想象“斩云剑”作为谷口的周围地形,是如何凹狭的地带及高缓相间,陡坡和幽谷如何上下相对,如何在阴天聚集幽谷的云雾,如何在谷口处和山上下来的冷空气相遇凝雨。“雨”虽未直接写在诗中,但在“斩”后意已喷出,尤其“斩”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成功地把石拟化为人——为大家斩云播雨的护卫者。诗人凝练诗句的精明之处不在挑选优美的字词,而在利用可挖掘想象的字词空间,通过空间视觉的移动及变化,融合视觉和听觉的通感,启动读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最大留白。
“生成棉与帛,天下少寒人。”斩云剑及时斩云播雨,滋润了山中各种农作物,人们再生产出各种棉织品和丝织品等,从而让天下少一些贫苦的人。第三句是斩云剑斩云播雨结果的转折,“棉与帛”不过农作物的借代,但让读者联想更广,这些农作物不只生产穿的,还能生产更多吃的、用的。第四句不仅是对斩云剑斩云播雨结果能防饥防冻大有益处的议论,更是诗人希望天下减少贫苦人的寄望。
此诗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摹景状物,重在“貌似”之中的物之形态、所处环境等;后两句虚写,生发议论重在“神似”,突出所加于物上的主观愿望和精神品格。“生成”之中可见实,多少事物成长过程,多少人类实践活动过程都在其中,从而完成从实到虚的转换;“少”与“寒”组合也不是单纯的虚,而是切合到每个平民身边,可悟虚实相融的、让人心牵而动的妙境。
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事物的咏叹中体现一定的人文思想,所咏之物的“神”就在一般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美好寄望。人们都知道剑的寓意在驱凶化吉,诗人出身为草民,希望斩云剑化云为雨为帛,让人们远离贫苦、凶险和霉运,是心底深沉而真挚的感情。“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同时诗人赞剑无求人夸,只愿天下少些贫苦人,实际上是借剑自喻,表达了自己心忧天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困境屈服、宁愿有梭有角也不媚世俗的高尚情操。借用诗人原话:“石旁并无古今文人题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凝练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不少诗人以炫技自大,对一个事物不断地堆砌炼字炼句的语言技巧,但只让大家看到了血肉结实的一堆,而看不到具体的思想及内涵,如此丧失灵魂之下的生命力,读者岂能买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请再品读《题泰山斩云剑》的感人之处,多琢磨灵与肉如何完美结合,虚心向刘章老师学习何为真正的凝练吧。
2018年10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