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精华62
注册时间2019-9-4
威望2422
金钱33741
贡献28023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威望- 2422 点
贡献- 28023 次
金钱- 33741 枚
  
|
发表于 2019-12-14 12: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尾句最后二字,既不是烟滕,也不是溪藤,应该是烟藤,隔溪猿哭瘴烟藤。分析如下——
首句两个海的重字是刻意为之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曾有自序:“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由此可知,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岭南,都靠着海,仅用字面意思即可解释,如水中著盐,似淡实浓,这种用暗典的技术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正是江西派的拿手好戏。
据此推断,如果尾句是“隔溪猿哭瘴溪滕”的话,溪字的重复没有什么意义,和首句两个海字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猿猴隔着溪水悲鸣如哭,瘴气弥漫的溪水正在腾涌,一句话出现两个主语、两种物象,结构过于复杂;另外,前句点明友人读书勤奋,足见博学有才,却屈居在偏远有瘴气之处,用猿哭暗喻其不得志,有鸣不平之意,若在溪水处着墨过多,则喧宾夺主。
如果尾句是“隔溪猿哭瘴烟滕”的话,猿猴隔着溪水悲鸣如哭,瘴气正在升腾,依然是两个主语、两种物象,虽然避免了溪的字重复,但是句意仍然不紧凑。
最后再看“隔溪猿哭瘴烟藤”。猿猴为单一主语,隔着溪水,在瘴烟弥漫的树藤之上悲鸣如哭。瘴烟藤,是猿猴栖息活动之所,可暗喻友人屈居在苦地;前句中白首读书的友人,与瘴烟藤上的猿猴,隔溪相邻,可以进一步试想友人读书之声与猿猴哀叫之声又形成了呼应。这样的内容显然更紧凑、更丰富,遐想空间更大。
终上所述,我认为“隔溪猿哭瘴烟藤”是最佳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