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诗歌首席版主
精华93
注册时间2014-11-16
威望4802
金钱37172
贡献27580
首席版主
燕赵诗歌首席版主
 
威望- 4802 点
贡献- 27580 次
金钱- 37172 枚
  
|
发表于 2019-10-26 2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萝卜眼里长出铜钱(组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7:26 潇湘晨报 | | 时间:1930年12月-1931年3月
地点:湘西南、湘东地区
人物:邓小平、张云逸
及其率领的红七军
1930年12月,在“左”倾“立三路线”指导下的红七军离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攻打敌人重兵设防的城市,经过1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先后在四把、长安等战役中失利,部队被迫转战湖南。为了控制红七军,中央特派下来的邓岗等人成立了“兵委”,凌驾于以邓小平、张云逸为代表的“前委”之上,实际上夺取了邓、张二人的兵权。
剧情一
当年佳话至今传颂
1930年12月 湖南武冈转湾、木瓜
12月22日,一个凄风冷雨的黄昏。
从绥宁方向的崇山峻岭间长途跋涉过来一支军队,他们衣着单薄,却军容齐整。部队来到武冈县的转湾、木瓜一带,停了下来,准备扎营。
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急需衣服粮食,然而,早在几个小时之前,这里的群众已经逃离一空,他们以为是白崇禧的部队掠夺抓夫来了。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红七军战士从地里拔萝卜充饥,每拔一个萝卜,就在萝卜眼里放一枚铜钱;没有房子住,大家就冒着冰霜露宿。
一个老农在地里发现了铜钱,立即呼唤躲避的村民回家,许多人主动给红军送菜送米。
邓小平率领的红七军“萝卜眼里长铜钱”、“露宿木瓜桥”的佳话,至今在当地传颂。
剧情二
挺身而出力主撤退
1930年12月 武冈县城
烽火边城,鏖战正激。红七军强攻武冈县城的第6个昼夜。
以邓岗为首的“兵委”坚持攻打这座重兵把守的湘西南重镇。然而,红七军强攻6天,城高墙坚的武冈城依旧无法突破。红七军伤亡200余人,五十五团团长何莽血染战袍。
这时,湘军何键已急调5个团来增援武冈守军。已经被“兵委”夺权的邓小平挺身而出,当机立断:“撤!不能打了,打不得了!”红七军撤了下来,途经新宁时又遭湘军伏击,经过恶战才突出重围,安全转入广西境内。
剧情三
摆脱“左”倾轻装前进
1931年元月 江华
元月9日,寒冬腊月。红七军经广西永安关,又一次转战湖南江华。
此时的江华大雪纷飞。长途跋涉,长时间得不到补给的红七军战士衣着单薄,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有七八十个战士被冻死。许多战士没有鞋穿,光着脚在雪地里行走,冻裂的脚冒出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
邓小平强力压住内心的悲痛,当即决定在江华休整两天,解决迫在眉睫的被服和冻伤问题。邓小平还在此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会议对“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有了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在会上郑重宣布:沿着湘粤边走,与朱毛红军会师!会议决定:没收反动官绅财产,解决部队饥寒问题;为摆脱敌人前堵后追,把多余的武器武装地下党,重武器掩埋,笨重家当送给贫苦群众。
经过休整的红七军,一路急行军,于元月中旬折回广西桂岭。
剧情四
转战千里突出重围
1931年元月-2月 资兴、汝城、茶陵
元月30日,湘粤边界梅花村。
“红七军来了!”部队刚住下,乐昌县委派宣传部长谷子元前来和红七军联系。谷子元带来了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紧急通知等文件。看到这些文件,邓小平才知道,早在1930年9月,党中央就已经结束了“立三路线”。然而,由于无法和外界联系,“立三路线”仍左右着红七军,致使红七军辗转作战达数千里,不但丢掉了革命根据地,还减员三分之二。
在乐昌,红七军遭到湘粤军阀的合谋,被分割为两部。五十五团由邓小平率领率先渡河,向江西进发,安全抵达江西崇义。2月17日,邓小平离开红七军,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张云逸率领五十八团摆脱敌人的追堵,沿江北上进入湖南,经汝城、桂东,于3月中旬在十都圩附近与王震率领的湘赣独立第一师第三团会合。随后,两支部队南下资兴、汝城,在茶陵与敌军发生遭遇战,张、王两军众志成城,奋勇杀敌,合歼敌人300多名,活捉一名敌团长。
1931年3月下旬,邓小平率领的五十五团与张云逸率领的五十八团在江西永新成功会合。红七军转战千里,终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
新华社资料图片
旁白
1927年,中央“八七”会议扭转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高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旗帜。一时间,全国工农武装革命风起云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如火如荼。
百色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揭竿而起的,时年25岁的邓小平振臂站到了旗手的位置,亲手燃起了南中国又一片熊熊革命烈火。至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创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已发展到13个县、100多万人口,红军达7000多人。
然而,以李立三为首的中央错误地估计了革命形势,认为革命高潮已经到来,确立了攻打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左”倾“立三路线”。这一错误决策,使得各地红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不足1万人的红七军受命离开左右江根据地,攻打柳州、桂林,阻止粤桂军阀北援,最后夺取广州。敌我力量悬殊,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
中国革命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
苍山莽莽,古道黄尘。离开根据地的红七军在国民党各路军阀的合力围剿下,被迫转战千里,数度入湘,虽英勇奋战仍损失惨重,全军减员至4000余人。
1931年1月,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力挽狂澜,主持召开了全州会议和江华会议,最后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桂林,沿湘粤边走,与朱毛红军会师。两个月后,红七军辗转跋涉,终于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合。
邓小平率领红七军转战千里,力挽狂澜,成功地保存了红七军主力,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这也成为工农红军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1931年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毛泽东亲自授予红七军一面锦旗,上书“转战千里”四个大字。直到40多年后,上个世纪70年代前期,毛泽东还对邓小平说:“很能打啊!”邓小平高超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原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唐振南不无感慨地说:邓小平所保存下来的一个更具永恒价值的革命火种,就是实事求是的伟大思想。面对“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邓小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使邓小平挽狂澜于既倒。凭借着这种精神,不仅使红七军有了正确的方向,也使邓小平和毛泽东这两位伟人走到了一起,最终完成了“红色中国”的伟大实验。
沿着红七军的轨迹,我们不仅找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起点,还找到了毛泽东思想的一支源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