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泉空吟 于 2019-7-14 22:30 编辑
(匆匆赋就,奉赠武松,贴此待兄签收……)
数载音尘杳。 费嗟伤、淄尘京洛,机云才调。 翻翮凌虚阴霾拭,纵目玉峰吟眺。 记遥约、倾尊狂嘨。 细听水磨腔宛转,绕画梁、金镂联翩袅。 惊重会,岁华老。
雕龙伏虎名声早。 痛残佚、孤灯寒牖,鸿笺鸾稿。 仇海情天缘堪断,还剩萧闲怀抱。 结云侣、屏间寄傲。 最念昆冈兹时节,并葩莲、迎月长侵晓。 寻浪迹,放歌棹。
————————————————————
【水磨】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苏州地区昆山一带,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为元明时期南戏四大声腔之一。至明代嘉靖年间,乐圣魏良辅对昆山腔之声律与唱法遂于全面改革及创新。使高亢北曲融与清扬南曲之中,魏良辅首先梳理腔调和语言之间关系,以五音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演唱时注重唱口细腻、字正腔圆,咬字吐音讲究平上去入四声与曲调旋律和谐,从而使昆山腔脱离于里巷歌谣、村坊小曲之初级阶段,逐渐成为雅乐。在音乐伴奏上,魏良辅加入了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使伴奏场面愈加完善,声腔听来更见悦耳动听,从而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远之新腔。俞平伯在《振飞曲谱序》中解释说:“其以‘水磨’名者,吴下红木作打磨家具,工序颇繁,最后以木贼草蘸水而魔之,故极其细腻润滑,俗曰水磨工夫,以作比喻,深得新腔唱法之要。”故此,魏良辅革新后昆曲新腔,又称为“水磨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