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
威望2486
金钱9920
贡献6411
金牌会员
 
威望- 2486 点
贡献- 6411 次
金钱- 99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7-12 07:02: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首所谓曹寅诗出自下文:
曹寅诗中竟然引用了《红楼梦》典故
吴氏红学
前天 19:13 · 青云计划获奖者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作者:九峰真人
关于《红楼梦》作者问题,历来争议不断,线索也是扑朔迷离。前段时间,浙江红学组织在论证作者问题时,注意力集中在杭州皋亭山梅园,因此处有个“水月庵”,与《红楼梦》似乎有关联。
(网上图片,非梅园水月庵)
众所周知,小说《红楼梦》多次提到“水月庵”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水月庵”是在第7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周瑞家的答应了,因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丫鬟们道:“在这屋里不是?”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笑,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
在这个地方出现的“水月庵”,“列藏本”还有双行夹批提示:“即馒头庵”。而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对小说中之前“水月庵”改换称谓为馒头庵,正如“列藏本”批语所云——“即馒头庵”: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当下和尚工课已完,奠过晚茶,贾珍便命贾蓉请凤姐歇息。
《红楼梦》中的“水月庵”与“馒头庵”的关系,读者一目了然烂熟于心。俞长寿先生在上海朋友处看到一本《牟山诗抄》,上边有曹寅的诗《馒头亭吟》。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初,江宁织造曹寅携同孙凤仪等四个南京文人到杭州拜访文友洪昇,共同游览梅园,当时梅花已尽,桃花盛开,曹寅写下了一首《馒头亭吟》:
五兄驱马观桃花,偶遇梅园水月庵。
仙翁舍寒园凄凉,桑梓残碑斜塘岸。
从古人写诗的基本要求的角度讲,诗文的内容,不能冲犯标题,比如命题为“咏柳”,那么诗词中就不能再用“柳”字,必要时可以用“章台”借代,也可以用“杨”或者其他花木渲染。直观的例子就是我们《红楼梦》中的关于“白海棠”和“咏红梅”群芳题诗游戏,在写海棠时,“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用梨花体现“白”,用梅花表达形态,众人六首律诗都没有直接出现“海棠”字样,同样,“咏红梅”游戏也没有冲犯现象。曹寅的诗中“岸”字今天读第四声,而按照吴语读音是第二声,符合平声要求。
从诗歌创作的要求角度考虑,梅园的“水月庵”与“馒头亭”就有同义词之理了。事实上,经实地考察和资料查询,梅园里不是“水月庵”,而是“水月亭”,那么这里就可以做个判断:曹寅在写这首诗时,由于韵脚需要,将“水月亭”改为 “水月庵”,题名用“亭”字则避开诗文重复又体现原意,而用“馒头亭”则是用了 《红楼梦》中 “水月庵”与“馒头庵”同义的典故。这对于《红楼梦》创作的时间,是有断代意义的证据。因为“水月”与“馒头”同义,这个典故很罕见,目前只在《红楼梦》中发现。
曹寅就不用多介绍,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逝于扬州。而《馒头亭吟》,则由孙凤仪编纂在《牟山诗抄·外埠》,也是成书于康熙年间。在《牟山诗抄·外埠》中,还收录了当日几人赏桃花后曹寅的另外一首诗——《皋亭观桃饮不留汤》:
皋亭桃花世无双,千亩红妆十里香。
椿叶馄饨不留汤,味美醉神跨长江。
是日,同行几人皆有吟咏,如洪昇的《半山桃花》,孙凤仪本人的《四宝桃花鸡》,都收录在《牟山诗抄·外埠》中。
曹寅在诗中采用《红楼梦》的典故,足可以证实两个问题:1.《红楼梦》绝非乾隆年间创作,而是康熙年间作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的甲戌年是康熙年间的1694年,而曹寅等人的诗恰好作于甲戌年的下一年。2.尽管曹寅之孙曹雪芹著《红楼梦》的说法是荒谬的,但曹寅与《红楼梦》还是存在无法割裂的联系。
由此可见,主流红学把《红楼梦》认定为乾隆时期作品,就无法解释“水月庵”与《馒头亭吟》的巧合现象。一部作品,我们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创作年代,就去阐述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很难接近作品思想内涵的。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