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2|回复: 3

诗词格律刍议 留馨室韵解(给中华新韵提个建议) 附对...

[复制链接]

39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361
贡献
20280
金钱
2342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25 06: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叶绿素 于 2019-5-25 11:03 编辑

诗词格律刍议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格律诗词的规矩就是讲究声韵。可以说,没有声韵就不能称格律诗词。但声韵也是在不断演变的,比如有些字在通常使用的平水韵中属同一韵部,但按普通话读,韵母并不相同。而有些明明是同音字(如”“”“)却又不属于同一韵部。所以现代人作古体诗词,有用平水韵的,也有用中华新韵的。不过我写诗词时却是或旧或新,各取所需(大体倾向于旧声新韵)。如原中华新韵的部,虽涵盖了所有韵母为ong 的字,但将本属东、冬韵的feng(风)meng(蒙)等同音的字都分离出去了。而现在有些方言仍读成 fong mong (普通话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所以,我对这类字仍按旧韵邻韵互通的原则,扩大用于诗词中。基本做法是:一、原则上依照中华新韵;二、部分韵可以互通:1、如歌、波鱼、模支、齐、(儿)互通2、以bpmf为声母的eng韵字可与韵互通(大致涵盖了旧东、冬韵部),3韵原平声字较少,可参照旧韵,部分与(如街、阶、鞋等),或(如嗟、斜、邪等)互通,这样有些近于、但不等同于十三辙,且大部分合乎旧的邻韵互通法则。对于我辈才疏学浅、难以遣词造句的人来说方便不少。其实邻韵通押的现象,可说是古已有之,如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 就是东冬韵通押的。王力先生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读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再就是声律的平仄。除一般的要求粘对外,最易犯浑的就是拗句孤平。我的做的法是尽量避免,能救则救,实在救不好,千万别勉强以词害意。如拙诗中有四十四年世界杯这样一个纯属口语且犯孤平的句子,改动任何一个字似都不妥,就只得作罢。苏轼的白雨跳珠乱入船不是很好嘛?虽然它是用在律绝中的,但不容改动则是事实。还是王力说的:写格律诗先要熟谙格律,从而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事实也是如此,否则,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凤凰台就都算不得好诗了。至于入派三声的问题,这好解决。如果按普通话读,只须将凡是派入平声的入声字一律作平声用;如按方言旧读,则仍全部作仄声用。只要不新旧声混用,应该是允许的。不过我从不把派入平声的入声字用作韵脚。附带说一说楹联。它没有韵的限制,句式灵活,但也有其自身规律。我赞成以意节节奏点(即所谓的意节点)上的字作为平仄对称的核心,似乎更能体现出楹联区别于诗词的特色。而领字、衬字或非意节点上的字则可不拘平仄。这样,写作起来比较宽松,读起来音调的顿挫也更为合理、和谐,表意也会更加清晰准确。以上只是个人作诗词的见解,不敢要别人也这样做,仅供参考。
                                              2004

留馨室韵解
(给中华新韵提个建议)
    中华新韵为诗词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优点显而易见。但在具体的个别处我个人有些保留意见。不一定正确,提供大家探讨:
1. 新韵三(皆)的平声字较少,可考虑与四(开)合并。因为其中有些字在某些方言中的读音和开韵是相同的(如街字在京韵中可读成jai,有些地区还读成gai)。
    2.
新韵十二(齐)中包括ierü三个韵母的字,我认为所有ü韵母的字应该和十四(姑)的u合并于同一个韵部。理由很简单,因为üu发音的后半部几乎是相同的,口形也一致。如读有拖音,更无不谐。肯定比和ier放在一起更为合适。
3. 新韵十三(支)或者并入十二(齐)韵部,或者仍旧保留,但允许与十二(齐)部互通,理由同样。因为(-i)零韵母与i韵母十分接近。平水韵的四(支)中就包含有大量如(姬jiqixipiminiyier等)字。
    4.
后鼻音中,我所持异议的只有beng,peng,meng,fengweng几个音的字。因在有些地方的方言区有bong,pong,mong,fong.ong的读法,而普通话中无此读音。其他声母与eng ong分别组成的如(deng,dong)(geng,gong)(zheng,zhong)(zeng,zong)(qing,qiong)(xing,xiong)等则区别得很清楚。而平水韵中feng,meng读音的字又是分属于一东、二冬韵部的。所以我才会产生以上的想法。现在它们都已并为十一(庚)韵部,此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但我觉得似又太过笼统,所以还是把这想法写出来。
为了既尊重和保持中华新韵合理的权威性,又能最大限度兼容传统诗词使用平水韵的习惯,本人参考平水韵、词林正韵、诗韵新编、十三辙,根据中华新韵简本作出如此调整意见,并以之作为自己写作诗词准则,权名曰《留馨室韵解》(读音依次包含了阳平、阴平、入、去、上五声)。管见,不敢加诸他人,仅供参考。





根据中华新韵简本作出的调整意见
(一-----十四) 为中华新韵简本韵部
1 ---------14 为调整后的韵部,大部仍按原韵独立,部分合并。


中华新韵留馨室韵解十三辙

一麻   aiaua                 1 (麻花部)                 麻沙辙

二波  o, e, uo                   2 (波歌部)                  梭波辙
   
三皆   ieüe                部分字如斜耶爷可按旧韵归入1麻花部        乜斜辙
四开   aiuai          (合并)3 (皆开部)                  怀来辙
   
五微   eiui(uei)                4 (微灰部)                  灰堆辙


六豪   ao, iao                                 5 (豪萧部)遥迢辙

七尤   ou, iu(iou)                6 (侯尤部)                  由求辙

八寒   an, ian, uan, van          7 (寒闲部)                  言前辙

九文   en,in (ien),un (un), ün (üen)  8 (文云部)                 人辰辙

十唐   ang , iang , uang            9 (唐阳部)                  江阳辙
   
十一庚   eng, ing (ieng)  (分)    10 (庚青部)eng, ing (ieng)     中东辙
      ong (ueng), iong,(üeng)   
    +beng,peng,meng,feng   11  (东风部) ong (ueng), iong

十二齐    i, ,er , ü             (同前)12  (齐鱼部)  iüer   (按,此部可略去)

十三支  (-i) (零韵母)       13 (支齐部)(-i), ier(同后)  衣期辙(-i), i
        
十四姑  u                     14  (姑鱼部)  u, ü(同后)     姑苏辙u, ü

     
说明:11------14韵部中交叉出现的同一韵母的字,两个韵部不应在同一首作品中同时使用。如果略去12齐鱼部,则不存在此交叉现象。

关于入声,我认为还以独立保留为好,因为它仅适用于以入声入韵的词,或在古风、古绝句中作仄韵使用。因此可合并成较少几个韵部。因为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我国方言中的入声音尾是入声短促急收藏没有拖音的,而其收藏的短音不外乎a,o,e,i,u,ü几个短元音(实际更像英语国际音标的几个短元音,可惜我打不出来), 所以词林正韵合并的几个入声韵部已经足够了。入声字不作韵时,在句中(一般)作仄声用。派入平声的入声字或可以音变的字则根据该字所处的语境定其平仄。派入平声的入声字是否作平韵韵脚,可从作者习惯。
最后再次重申仅是个人一得之见。不要求别人怎么做,仅供探讨。
                                  黄又青    2004

附对中华通韵的看法:
       二零一八年三月国家公布了《中华通韵》十六韵,无疑是颇具权威性的。从现代中国普通话语音的角度分析,音韵的划分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国人作古体诗的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足。1、广大传统诗词的作者不适应;2、新旧韵之间没有缓冲地带 突然显得断层;3、我国地域广大,很多是使用汉语的方言地区,诵读习惯不相适应;4、个别少字韵部无法入诗。所以我觉得文化的演变最好是兼顾各个方面,循序渐进。大革命是不能奏效的。
    1、下面谈谈个人对诗韵的观点:通十六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作者高兴,完全可以依韵作诗。
    2、为顾及旧诗词作者习惯,可以仿平水韵互通法则,邻韵互通。如  ai、ei, 互通,   u  ū 、互通,eng 、ong互通等,以缓解 合了新韵,反而成了不合格诗的怪事。极大限度地融合新旧韵 之间的使用矛盾。
    3、将少字韵部并入其他 部。如er并入i  -i  等。
    以上观点和原向中华新韵提的意见是一致的。 当然也是个见。仅供探讨。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9-5-25 07: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新韵】为十余年前由民间组织提出的新声韵,而现有由国家提出的【中华通韵】。再去讨论【中华新韵】是非,实非“与时俱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361
贡献
20280
金钱
2342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诚如先生所言,但现在还是有人在用。另外通十六韵也有可商榷之处。可以再议论议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361
贡献
20280
金钱
2342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10: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叶绿素 于 2020-1-29 11:11 编辑

二零一八年三月国家公布了《中华通韵》十六韵,无疑是颇具权威性的。从现代中国普通话语音的角度分析,音韵的划分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国人作古体诗的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足。1、广大传统诗词的作者不适应;2、新旧韵之间没有缓冲地带 突然显得断层;3、我国地域广大,很多是使用汉语的方言地区,诵读习惯不相适应;4、个别少字韵部无法入诗。所以我觉得文化的演变最好是兼顾各个方面,循序渐进。大革命是不能奏效的。
    1、下面谈谈个人对诗韵的观点:通十六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只要作者高兴,完全可以依韵作诗。
    2、为顾及旧诗词作者习惯,可以仿平水韵互通法则,邻韵互通。如  ai、ei, 互通,   u  ū 、互通,eng 、ong互通等,以缓解 合了新韵,反而成了不合格律诗的怪事。极大限度地融合新旧韵 之间的使用矛盾。
    3、将少数字韵部并入其他 部。如er并入i  -i  等。
    以上观点和原向中华新韵提的意见是一致的。 当然也是个见。仅供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