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7|回复: 17

“结构的合掌”提法不科学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6 07: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9-5-6 07:15 编辑

“结构的合掌”提法不科学
顷见有人说:
《格律诗入门精编》本书有四个亮点:一是首次提出结构合掌的概念,这在前人的诗词理论中是不明确的;
------月沐风吟:诗词论著《格律诗入门精编》研讨会

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如《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中二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显然,两联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就是律诗中结构的合掌。在此诗中,中二联四个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诗眼”,因此,也犯了一些评论家所说的“累眼”的诗病。当然,有的人可能会钻牛角尖似的,把句子在往下细分,说还是有变化的,不属于结构合掌。虽然有些道理,但是,我们一般研究五言诗的结构,讲的都是“2-3”或“3-2”结构,再细分,也就说“2-2-1”或“2-1-2”结构,很少有人说“1-1-1-1-1”结构的。上面所举的例子,就属于“2-1-2”结构。因此属于结构合掌无疑。 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论合掌,兼论平头和上尾(作者:华府小书童 2014-01-03 )

    以上两篇都提到一个名词,叫“结构合掌”,并谓之一种诗病,是错误的。
    首先应该弄明白什么叫“合掌”?古人所谓合掌,是指对仗中出现的一种上下联同义的一种诗病。是对联中的大忌。比如“长空展翅;广宇翔云”“功勋传百世;业绩耀千秋”等等,联意完全相同,给读者的感觉是重复啰嗦,浪费笔墨。诗联数字有限,应该避免意思重复。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下联各说不同的意思,才会传播更多的信息。可见“合掌”之忌讳是指对联上下两句之间的关系的。
   而“结构合掌”却语焉不详。在一副对联中,上下联结构相同,是必须的,必然的,是联律所要求的。所以用“结构合掌”与“联义合掌”并列为诗病,是错误的,容易对初学者产生误导。
   在“华府小书童”的文章中明确了是指“律诗中两联”之间的结构相同,这就是说:“结构合掌”与“联义合掌”的定义域起了变化,已经超出了一联的关系。所以才会使人产生误解,产生歧义,是不科学的。
   其实在唐代已经指出了律诗中二联之间这种结构雷同的问题:
   在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中的“二十八种病”就有:
   第十九,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第二十,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池牖风月清,閒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元兢曰:“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此病亦名散。)
     ----明确指出了在一联之内,“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元兢)。这就如清朝学者的“四平头病”一样,一联内“平头”不是病,只有两联内四句皆“平头”才是病(注意:此处“平头”不是沈约“八病”之“平头”)。可见,长撷腰病,长解镫病,四平头病,皆以“长”“四”界定了定义域。而“结构合掌”却无这样的界定字,所以“结构合掌”的提法不宜。另外类似的近代还有“摞眼病”的提法,也是关于中二联结构方面的,也比“结构合掌”准确。
     故提出一种“新病”名称时应慎重。另外应该仔细看看古人有否类似提法,不要动则自谓是“创新”,搞不好就是添乱。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9-5-6 07:13: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掌仅限于内容方面,是联内上下句重复。不可无事生非,将问题扩大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7

帖子

3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4
贡献
97
金钱
143
发表于 2019-5-6 07: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很多对联写的好的人,常常在律诗中会出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07: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箭走篇疯 发表于 2019-5-6 07:30
确实,很多对联写的好的人,常常在律诗中会出问题

是的。对联和律诗是两个概念。对联只有上下两联,但每联可以有多句;律诗有多联,故要注意联和联之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4
贡献
64
金钱
93
发表于 2019-5-6 08: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又出现“结构合掌”这么个概念,合掌指内容,关结构什么事?中国来注重对称结构,所以在诗词结构上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结构不合掌,律诗基本就不存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57

帖子

65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49
贡献
1903
金钱
2332
发表于 2019-5-6 08: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摞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09: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6 10:34 编辑

首先要搞懂‘结构合掌’所指,这结构主要指的是中两联【主要指中两联】的句式结构,这合掌是借用了其雷同的意思,‘结构合掌’即中两联的句式结构性雷同,也就是所谓的四平头,但比四平头还广, 句末的句式结构性雷同也包含在其中了,这跟联句间的语意、语法结构必须相同是不一样的。

诗法唯变,‘结构合掌’提法不论是否严谨,但句式的结构性雷同则是应该避免的,譬如通篇221结构,读来便显呆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9-5-6 09:41
首先要搞懂‘结构合掌’所指,这结构主要指的是中两联【主要指中两联】的句式结构,这合掌是借用了其雷同的 ...

简言之,“结构合掌”的提法类似“撷腰病”“解镫病”“平头病”的说法一样,不仅是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概念不清晰,故是错误的说法,不提倡。莫如是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不必制造一个含混不清的新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6 1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6 10:29
简言之,“结构合掌”的提法类似“撷腰病”“解镫病”“平头病”的说法一样,不仅是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概 ...

说“结构合掌”的提法是概念不清晰我表示赞同,用合掌来借指雷同还不如直接用雷同即结构雷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0: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律诗中的摞眼
---闲云--
众所周知,律诗的中二联,即颔联、颈联都要用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甚为关键,一旦选定句式,出句、对句就同一结构了。此外,律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的句式结构不一样,否则称为“摞眼”,是作诗大忌。姑且莫说今人诗词,即使是唐人,也有犯摞眼之弊的例子。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话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摞眼”。一犯此忌,诗句就显得呆板了。当然,犯摞眼之弊的名家毕竟绝少,但对于今人作诗,此忌应当尽量避免。这就要求写诗的人对此二联的句式结构要好好推敲。再者,节奏、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律诗中二联的句式正好能够表现其节奏和韵律。

-------所谓“结构的合掌”估计就是指这种“摞眼”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6
贡献
3139
金钱
4579
发表于 2019-5-6 10:46: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律诗内中两联音步结构相同即结构合掌,考试,比赛归零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3: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许多 发表于 2019-5-6 10:46
在律诗内中两联音步结构相同即结构合掌,考试,比赛归零分。

如此处理过严。

谈谈律诗中二联的句法与“摞眼”的关系 (青松的博客2017-03-25 22:41:06)转载▼

    律诗是唐代创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古体诗体裁。因为律诗的字数句数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使诗体格式化的倾向。为了避免程式化,诗人们在限定的体式中的追求是尽量求得灵活多变。可以说变化是律诗的生命。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意境的创新,还有格律上的多变。比如律诗中二联(颔联和颈联)讲究句法结构要不同。若句法结构一致,诗就显得呆板了。在《文镜秘府论》论病一章中,有“文二十八种病”,其中提到有第十九,长撷腰病和第二十,长解镫病,就是关于避忌中二联句法结构相同问题的。可见追求格律允许的变化自古就有,并非当代人才有这个要求。虽然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用这两个病名评论了,但代之以“摞眼”这个词点评。现在看来用“摞眼”这个词更科学。下面详述之。
1,        什么是律诗中的摞眼,?
摞,汉典的解释是“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
眼,这里是指诗眼。汉典对“诗眼”的解释是:“詩句音節的扼要處或詩意的關鍵處。一般指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诗眼,也即炼字,指的是作品中具有点睛传神作用的关键词语。对于一首诗来说,一般是指某几个动词或形容词(字)。但位置并不全固定在某处。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 “柳条藤蔓系离情”“鸣蝉更乱行人耳”,因为这些谓语动词最为传神,所以可谓之“眼”。诗人往往更乐意在这些动词(字)的选择上下功夫,这就出现了皆知的“推敲”的故事。炼字,即指关键位置上的这些动词(或形容词)的选择。
律诗的中二联(颔联、颈联)按照格律都是要对仗的,即出句、对句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如果一句中谓语动词(字)位置相同,就基本决定了两句的句型相同。比如: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中二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中二联: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的中二联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谓语动词位置相同(五言多在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多半就决定了两联句法结构相同。
由于在上列诗句中,诗眼的位置相同,所以叫摞眼,意思是两联的诗眼摞起来了,看起来很呆板,所以,摞眼是指句型重复的诗病。
再看今人的一首诗:
五律 郊游
朗朗云天阔,和风拂麦畦。
闲游随脚步,乘兴上河堤。
白鹤凌波舞,黄莺绕柳啼。
赏心收不住,直到日偏西。
------颔联谓语动词是“随”、“上”,颈联该位置是动词“凌”、“绕”字,都是动词,所以中二联是“摞眼”。
有人会说这颈联里还有动词舞、啼字,应该是谓语动词。不错,按现代语法分析,舞、啼应该是谓语,凌波和绕柳应该是动宾结构词组作状语。但大家应该注意,古代没有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法,讲究的是字对。只要诗眼位置同是动词,就算是摞眼,即使在动宾结构词组中,凌和绕仍然是及物动词。所以这两联仍然是摞眼。所以古人作诗绝大多数十分注意回避摞眼,将谓语动词位置错开。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的中二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李白《赠孟浩然》的中二联: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        关于长撷腰病和长解镫病
什么叫“撷腰”?即五言诗中第三字独立一个音节。比如“碧潭写春照”按音步划分音节就是“碧潭/写/春照”------二一二句型。中间一字一音节叫“束”,也叫撷腰。解镫指五言诗第五字独立成一音节,如“黄河/入海/流”。是二二一音节结构,叫解镫。
还有人说,若中二联若音步不同,能否算摞眼的问题。摞眼并不完全等同于长撷腰病和长解镫病。可见律句非撷腰即解镫,都是正常的而且必然出现的句型。而长撷腰或长解镫,则表示中二联都是一样的句型,就是病了。
关于长撷腰病和长解镫病,《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是这样说的:
第十九,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第二十,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3,长撷腰病和长解镫病≠摞眼
由上官诗“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可见,虽然每句音节同是221句型,但谓语动词“居”泛”“吟”或形容词“清”位置并不同,虽属于长解镫病,但并非摞眼。
再比如:
沈佺期《杂诗》中二联: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咋夜/情。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的中二联: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李白《送友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崔涂《除夜有怀》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马戴《灞上秋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杜荀鹤《春宫怨》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音节虽均是221,是长解鐙,但谓语动词位置不同,均不是摞眼。
是长撷腰病,但不是摞眼例:
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谓语动词位置不同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谓语动词位置不同
七言如杜甫《阁夜》的中二联: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音节皆是2212,但谓语动词位置不同,所以尽管是长撷腰,但并不是摞眼病。
所以,不能简单地从音节看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就说犯摞眼病。即
长撷腰病和长解镫病≠摞眼
4,反之,句法结构不同的(不是长撷腰病和长解镫),仍然可能犯摞眼病。
例如:张乔《书边事》的中二联: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虽然阻和游也是谓语动词,但诗眼位置的“无“和“有”字也是动词,同样是摞眼。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诗眼位置是四个动词,同样存在摞眼的问题。     结论:摞眼不违反律诗格律,所以不算大病,只是使律诗少了点变化而已,这点其实和挤韵撞韵一样,能避最佳,稍加注意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许多 发表于 2019-5-6 10:46
在律诗内中两联音步结构相同即结构合掌,考试,比赛归零分。

在唐初近体诗初形成时,诗人并不以摞眼为意。看王维的一些律诗中二联:

酬张少府(唐·王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送李判官赴东江(一作江东)(唐·王维)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唐·王维)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唐·王维)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春园即事(唐·王维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凉州郊外游望(唐·王维)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晚春归(一作闺)思(一作春闺)(唐·王维)
炉气清珍簟,墙阴上玉墀。
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


春虫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 其二(唐·王维)
剑履升前殿,貂蝉托后车。
齐侯疏土宇,汉室赖图书。

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其三(唐·王维)
太守留金印,夫人罢锦轩。
旌旗转衰木,箫鼓上寒原。

七律
大同殿柱产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神光照殿百官共睹圣恩便赐宴乐敢书即事(唐·王维)
岂知玉殿生三秀,讵有铜池出五云。
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唐·王维)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长解镫)

奉圣君。重酬苑郎中(唐·王维)
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
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埽门。

积雨辋川庄(一有上字)作(一作秋归辋川庄作)(唐·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6 15: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9-5-6 15:45 编辑
许多许多 发表于 2019-5-6 10:46
在律诗内中两联音步结构相同即结构合掌,考试,比赛归零分。

到中唐,仍有摞眼的名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以上可见,古时并非以摞眼,长解镫,长撷腰为大忌。现在提倡中二联结构有变化没错,但并没有必要看得那么严重,作诗仍要以意境为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9-5-8 16: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6
贡献
3139
金钱
4579
发表于 2019-5-8 18:4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致相同水平,出律,落韵,联格不合,结构合掌都放一边了,除非确无可选作品,否则三甲之外随便给个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1084

帖子

4760

积分

栏目嘉宾

菜根谭文学院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78
贡献
1193
金钱
1727
发表于 2019-5-9 15: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律诗的中间两联不能出现“结构合掌”提法不妥,易引起歧义。在律诗中的对偶句不能“合掌”是有明确含义的,原指对偶的出句与对句之间的语义不能雷同,否则叫“合掌”。至于一联中的对句与出句语法结构即句型结构和音律结构还必须要相同,否则就“失对”。那么把这个相同称之为“结构合掌”也未尝不可。只不过两个对偶句相互之间的语法结构、音律结构要有所变化,否则读起来令人感到呆滞。这些要求历来是明确的,已经是律诗创作技法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再提出相关的新概念。
我是一名丑陋的细沙碎石,甘愿汇入泥浆,去架桥筑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519

帖子

2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1
贡献
678
金钱
918
发表于 2019-5-10 12:2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叫结构雷同为好,是尽量避免的诗病,不叫结构合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05: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