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3
注册时间2014-7-10
威望767
金钱4561
贡献3368
金牌会员
 
威望- 767 点
贡献- 3368 次
金钱- 4561 枚
|
本帖最后由 断桥听兰 于 2015-1-4 21:48 编辑
为民俯首,为诗提笔;
为凤栽桐,为国倾心。
——上面是我为月旦诗评版的题词,也是我学诗、学评诗以来的心得总结。发与此,期与方家切磋,期盼长师传道、授业、解惑。
在回复刘相法老师评介夏爱菊老师的《笔下波澜心作舟》的主帖时,我发自肺腑地写道:
这是一篇诗评,更是一曲高山流水。
人要知己,诗要知音。
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词人的孩子,需要我们珍爱,需要我们从中看到诗的身心,悟到诗的人生真意。
一首好诗很容易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一篇好的诗评能让人认识什么样的诗是千里马。
韩文公曾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诗人是千里马,诗人也需要伯乐。
——诗人,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令人敬畏的称号。自屈原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流淌着诗的血液。诗是中华民族的血肉、灵魂,诗是中华民族赖以传承的纯厚的情感,诗就是中华民族的长江长城、昆仑泰山。
不是吗?
当屈原向我们走来时,“既配兰香、为国衷肠”的爱国情怀便如汨罗江水当今污浊,只余清醒在中国人的心胸脑海里,只余丹心在中国的身体里。
当杜甫向我们走来时,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笔底波澜尽在热泪当中,中国在杜甫的心里就是泰山的绝顶,亦是一封抵值万金的家书。
当陆游向我们走来时,万里山河俱在魂梦中凝聚成了诗人手心里的一抔中华的黄土。
当那么多的诗人向我们走来时,我们除去感动,就只剩下了敬畏。
诗人本来是寂寞的,窗外梅花冷于枝头,月华清于岸头,家事国事天下事结于眉头和心头,一杆笔凝于指头,平仄来去处冷暖唯有自知;可是,诗人到了中国,特别是到了中国的唐朝,诗人就不寂寞了。
诗和诗人在唐朝就诞生了诗的唐朝,诞生了诗的中国。
在唐朝,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对诗人满怀敬畏。
自唐以降,诗人在日益严峻的国体之下慢慢开始畏惧了,即使是像诗中两仙之一的“坡仙”苏轼苏东坡亦未能幸免。
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诗人在时宜之下只剩下了不合的境遇。
但是,诗人就是诗人,因为诗人身体里屈原的血液没变,仍在不息地流淌。
宋及宋之后的一千二百余年间,诗人和诗人的诗仍旧坚强地流传下来。
今天,忝为诗人的我们站在中国复兴的土地上,吟怀千古,讴歌当代,激情满怀。
今天,我们中的一些会于香港诗词论坛的中华诗人分区,以网为当代之兰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今天,我们“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今天,请允许我抛砖引玉,以此小小的“佩兰诗话”专版,评介诸位诗人的诗作。
是为序。
后学刘兰生
於甲午年子月 (2014.1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