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42
注册时间2014-10-6
威望2245
金钱71577
贡献67760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2245 点
贡献- 67760 次
金钱- 71577 枚
  
|
雨,就这么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天,爬山是不可能了.于是在室内舒展了一下身体,就倚在窗边静静地听雨.
很自然地就想起蒋竹山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天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枝神来之笔,不到五十个字,写尽了人世的沧桑,心境的变迁。
从小,就是个受中国文化浸染很深的人。诗词曲赋,三国红楼都在那时候有所涉猎,囫囵吞枣地翻过读过。于是性情中也一点一滴地沾染了中国文化中颓废和凄艳的哀伤。直到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方正选择报考艺术类,所以我也选了戏文专业,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化。那时候的阅读除了荷马史诗,希腊神话,莎翁,席勒,歌德,最喜欢的是杰克-伦敦和海明威。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荒野的呼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放下武器》、《丧钟为谁而敲》让我在无数个夜晚心情激荡难平,那时候我才知道生命可以如此的顽强,生活可以如此的热烈,无论处身多么平凡,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有着这样壮烈的人生。
后来在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在远东地区的冰天雪地中,我庆幸我感受到了那些书里写着的艰辛和困苦,面对这一切我平静、坚强而快乐,那一刻我征服了自己。我知道从那一刻起,面对困难,我不会退缩;面对自己,我不会苟且;面对得失,我不再执着。
有时候想中国以前没有平民文化,所谓文化除了史书、策论、就是士大夫的歌舞生平、羁旅闲愁、故国之思。好好的一部诗经好不容易有了点民间气息,又叫朱熹批的一塌糊涂。所以中国文学中似乎缺少一些激励人向上的内容,虽然我们也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一类的故事,但无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式说教。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文化是贵族的文化。
而异域文化让我更多感受到对正义的坚持,对自由的执着,比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对爱情的卑微和热烈,如《云使》;《罗密欧与朱利叶》;对自然的不屈和抗争,如《老人与海》、《荒野的呼唤》。这些让我明白为什么裴多菲把自由置于生命和爱情之上。
我知道中国的文字有着怎样的感染力,那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的渗透。我也感受到西方文化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冲击,对此我不得不套用张之洞的矛盾调和法,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雨缠绵地下,我的思绪也飘忽而拉杂。雨天吧,一切都有几分迷离和潮湿,我也是一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