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
《西南沙更簿》、《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不同的名称有不同的手抄本和口头表述内容。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了南海岛屿礁滩。史料记载,距今7000-3000年前,中国南方"骆越人"的一支跨海而来,成为海南岛的世居先民,后称黎族,说明那时人们已掌握了渡海技能。
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先民在南海就已经有了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从汉代开始,中国开通了与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海域是必经之地。无数的商船乘风破浪,满载中国传统物品驶离,同时运回众多国外奇珍异宝,航海贸易应运而生。
据专家考证,《南海更路经》形成于明代,如今,海南的渔民们仍然在实践中补充丰富着《南海更路经》。
南海岛礁散布,被航海者视为险途,南沙群岛中部,向有"危险地带"之称,有谚云:"走水行船三分命"。一代代船长口口相传,笔笔记录,将航海技术、路线水流、岛屿暗礁分类整理,谱就渔民智慧的结晶---南海更路经。
《南海更路经》有两类,一类是以手抄本形式传下来的,俗称《南海更路簿》;一类是口头传承下来,俗称"更路传"。主要分布于文昌市、琼海市沿海一带。其次是海口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万宁市、三亚市、临高县等港口海岸渔村。
所谓的更路经、更路簿、更路传,实为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或是一张手绘的航海地图,它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