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9|回复: 42

◆辞赋讲义汇编◆

[复制链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3 23: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辞赋之基本
=======

一、关于辞赋的几个基本概念
=========================

1、什么是辞
      简言之,辞即楚辞,《楚辞》是骚体类文之总集,被后世称之为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收录了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七篇辞体。

2、什么是赋
      简言之,赋即汉赋,它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3、什么是辞赋
      简言之,辞赋是楚辞和汉赋的合称,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自楚辞始经历代流变,当今在大类上分为古代辞赋和当代辞赋。

二、辞赋的一般要求

=========================
     这里说的辞赋为当代辞赋
   (1)辞赋是一种韵文,新韵、古韵不得混用,亦不能平仄韵混用。同一段中的换韵一般不得超过三次,如果需要换韵时,提倡以适宜的提引词作为过渡;
    (2)字数一般以500---1000字为宜,提倡炼句、炼词(这主要是考虑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优秀辞赋刻碑的需要);
    (3)辞赋开篇不建议使用“隔句”,句式相同的“隔句”连用一般不超过两次;
    (4)在保证“韵不害意”的前提下,各阅读节奏点应尽量保持平仄对应;
    (5)辞赋应做到雅俗共赏,语言流畅,用词切忌晦涩难懂。一篇辞赋中的用典一般不要超过10个;
    (6)一篇辞赋中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对偶句、排比句,应避免“重韵”;
    (7)律赋的题韵字在保证文理自然的前提下,可以放到段中或者段尾。


三、辞赋的特点

=======================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四、辞赋的流变

======================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古赋,古赋之称,是相对于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骈赋、律赋而言的,较为笼统,古赋又分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等;
      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这种赋体,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古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

五、骈赋骈文之区别

=========================
      词语解释:骈者,并列也,对偶也;
      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标准的骈赋有‘通章无句不对’之说,可见其对对偶句的要求是很高的;
      骈赋是一种韵文,有韵脚,而骈文则不见得都押韵。《滕王阁序》就属于一篇经典的骈文,非骈赋,但是文中大多都押韵;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俪,指的也是成双、成对,所谓“骈四俪六”,指的是多用四字、六字对偶、排比句而成的骈体文。



      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六、辞赋的节奏
===================
      因为朗读或者唱,都要换气并有停顿---这就是节奏,辞赋中,使用的特色句子是骈句,这个以后要反复讲骈句的节奏如何划分?


骈文之百度百科
骈赋之百度百科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23: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7-11-4 00:09 编辑

辞赋之节奏
====================

第二课 继续讲节奏【以下主要内容来自于Q友提供,多有删改】

1:什么是节奏点?
每个节奏的最后一个字为节奏点,骈句 ,可三个字、四个字 、或者两个字一节奏,但是最后一个节奏 ,一般不要三个字,可以两个字或者四个字;

2:为什么分节奏?
因为骈句中对偶两句的节奏点要平仄相反,如果节奏划分错了,平仄自然要错了;

3:对偶句要注意什么?
对偶古时候有个规则,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那时候没有词性);

4:在一句中,诗句的节奏点(2 4 6 )要平仄交替,骈句不严格要求这个,交替更好,不交替则以意为先,但是在对偶的两个句中,节奏点要平仄相反;


5,节奏的要点如下:
1,句尾:双数字 构成一个节奏;
2,其余部分根据“朗读或者唱,都要换气并有停顿”这个基本道理来划分,那么,如何停顿呢?一般说来,就是几个字构成 一个语义组合,这就是一个节奏;相对来说,这一块的划分比较灵活。那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格式。但是,我们还有一条原则来帮助划分,那就是骈句的对偶要求。
这里说到骈句的对偶,可以理解如下:

1,要求我们班的学员以后写骈句,严格符合要求。
2,查看前人的骈句,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这点你们在学习诗词的格律时就理解了如何允许放宽的。

那么,这个对骈句的对偶要求是什么呢?
基本上和对偶的要求一致,但是有差别,差别在虚词的划分

1,单句内,平仄交替
2,上下句,平仄对偶

这样看起来,就是对偶的要求嘛! 但是别急。骈句强调节奏点,平仄的要求都在节奏点处。节奏点在哪里?就在一个语义组合的结束字上,但是如果那个结束的字是虚词,就推前一个字,比如:驾一叶之扁舟

1,首先划出句尾的双数:
驾一叶之//扁舟

2,其次看前面的节奏点:(下面暂时没有细划)
驾一叶之
这里结束字“之”是虚词,那么,节奏点的需要考虑平仄的字就是“叶”
因此,本句的平仄就是:
驾一叶之//扁舟
XX仄X//X平


练习造句;
把一个诗句写成不同字数的对偶骈句;
再重复一次,上下对偶的句子节奏点要平仄相反,对偶的句子,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一句中节奏点,暂时不要求平仄交替;
下面举例,先说练习的规则:
给你一个七字对偶诗句写成骈句,注意比七字少的叫《压》,写成骈句,注意比七字多的叫《展》,写成骈句正好七字的叫《翻》;
目的:是练习骈句的造句;
要求:做练习的时候 把给的句子中的主要词汇写出来.其他的字可以更改 ;
注意:五字句以上必须有虚词

例一:
选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
压三字句:
莲叶碧,岸花红。
压四字句 :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
压五字句:
荷花方‖映日,莲叶则‖接天。
压六字句:
望‖莲叶之‖无穷,寻‖荷花之‖另样。

例二:
选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压三
落木‖萧,长江‖急。
也可如下压三:
叹‖木萧,感‖江逝
压四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木落‖乃萧,江湍‖而滚。
压五
木‖因落‖而萧,水‖缘流‖而逝。
落木‖何‖萧萧,长江‖当‖滚滚。
叹‖木之‖萧萧,赞‖江之‖滚滚
压六
叹‖无边之‖落木,看‖不尽之‖长江。
叹落木以‖萧萧,赞长江而‖滚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23: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骈句之句式
=========================

第三课,学习骈句的两个重要部分:
一是骈句的句式
二是主要虚词的用法

先讲骈句的句式 ,骈句的句式,大家读赋、写赋必须按照这六种句式来做:
壮、紧、长、隔、漫、提引
壮句紧句

壮,三字句也。如:水流湿,火就燥。万国会,百工休。就是两个三字对偶句;
紧,四字句也。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就是两个四字对偶句。

需要注意的事项:
1、壮句,不要连续用多
2、壮句前面,最好加发语(发语一会见下面例子)
3、紧句,常用在起句,但也不要连续过多使用,以免呆板
4、三字句,节奏没有要求,21 或者 12 都可以
5、四字句一般是22节奏
6、五字句以上,要求有虚词

下面结合具体文章举例
紧句举例:
1、滕王阁序
起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日五色赋
起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
壮句举例:
1、“由是变黛色,涵碧虚”——王起《墨池赋》
2、“尔其顺元辰,体乾德。”——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
3、“所以殄凶器,降嘉生”——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
4、“士有阅简策,尚专精”——蒋防《萤光照字赋》
5、“乃举多士,命有司”——白居易《赋赋》


注意: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
如“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即是此类。
“壮句”气紧促,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也就是说,在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

作业,以燕为题,写出一个紧句对
不要自己找动词介词乱用,其结果可能写成诗句。

一、漫句,又叫散句,《散漫》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漫句的特点:
1、不需要对仗、不需要押韵的句子。
2、一般用在首尾,在骈文、骈赋、律赋中最好不用在段落中间。
3、在散赋、文体赋里到处可见漫句。
骈文、骈赋、律赋中的漫句不能乱用,最好用在段落的首尾。
下面举例
1、“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路肇《天河赋>>

二、什么是隔句
就是 含分句相对偶者
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一)、什么是轻隔?
上四字、下六字。

================
例:1、“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漾’韵)——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3、“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韩愈《明水赋》(黩 入声)

(二)、什么是重隔?
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
例:
1、“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
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


(三)、什么是疏隔?
上三字,下5-9字不等。
=====================

今天我们讲第四种隔句:密隔
4、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常用于写景、抒情。======================================
例(1):
徵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
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
例(2):
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
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

5、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建议:最长6个字。==========================================
例(1):
沉其质兮,五材或阙;
耀其光兮,六府以修。——柳宗元《披沙拣金赋》
例(2):
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犀;
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於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

6、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既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
=====================================
例(1):
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
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盆池赋》
例(2):
腾辉於鸳鹭之行,若离若合;
委照於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
隔句对,一般是一篇文章中最出彩的地方
如果把赋比作一个人的话。隔句就是人的身体。
但是隔句不可连续三个,因为隔句字太多,韵脚就隔得远了。


现在开始讲今天的内容:长句
===========================
长句:五至九字句相对偶者。
注意要加虚词!例句:
1、“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2、“倬元圣而纬天,烁灵符之在日”——郑锡 《日中有王字赋》
3、“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滕迈 《庆云抱日赋》
4、“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路肇《天河赋》
5、“奔注肯随於川渎,高明自贯於日星”——同上
6、“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枝玉叶之可数”——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7、“羽盖凝而轩皇暂驻,风马驾而王母欲前”——同上
8、“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王棨《芙蓉峰赋》
注: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来的经验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则难通读。
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特点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的。
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常就变为使用“隔句”了。
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
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
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
但是,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
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
“长句”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与感想,所以是赋文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
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但是一般不在开篇使用。再举例:
“石以表其贞,变以彰其异”之类,是五也。
“感上仁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经”,是六也
“因依而上下相遇,修分而贞刚失全”,是七也。
“当白日而长空四朗,披青天而平云中断”,是八也。
“笑我者谓量力而徒尔,见机者料成功之远而”,是九也。
六、七者堪常用,八次之,九次之。


下面简说一下提引,什么叫提引,就是用在句子前的虚字感叹词,如嗟乎、呜呼、噫吁嚱等,起到转换语气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换韵时常用到提引。嗟乎,唉的意思;呜呼,古义啊的意思,噫吁嚱,哎呀的意思,顺便说一下,这些语助词也可无意义解,就是语助词而已。

编者按,此段句式讲义跟古本稍有出入,所异之处,应以古本为准


================================================

骈体文的句型主要有六种基本句型
1,四四句;
2,六六句;
3,四四四四句;
4,六六六六句;
5,四六四六句;
6,六四六四句;
八、九言句则灵活多变,除四六组合外,还有三三句,三五句也是比较常见的;


今天第二个内容,要求大家熟练的认识各种骈句,能从文章中分析各种骈句的句式。
比如这篇:讨武氏檄文
伪临朝武氏者(此句为散发句,脚句平仄不论),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于求切,读音:忧。平声)。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引发语,平仄不论)!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我们来分析,这篇骈文都用了骈句的什么句式?
伪临朝武氏者,(漫句)
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紧句)
隔句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长句)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紧句)
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长句)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隔句)
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长句)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紧句)
--此句原稿说是散句,大家认为呢?
近狎邪僻,残害忠良。(紧句)
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紧句)
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长句)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此句是(漫句)吗?
应是紧句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紧句)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隔句)
鸣呼(引发语,平仄不论)!
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此句是(漫句)?
对,是长句
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长句)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隔句)
大家数一数,各种句子在文章中各用了多少句?
紧6句、漫1句、长5句、隔3句
写的顺序是:漫、紧、长、紧、长、隔、长、紧、紧、紧、长、紧、隔、漫、隔共15句。
大家来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
1、紧长句居多
2、除了有两个四字对偶的紧句相连以外,其他句子都是变换着句型来写的。

大家注意:
============
一般四字对偶的紧句,连续写两次是常有的
但是,最好不要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紧句相连
其他句型,都要句句发生变化,以求不呆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23: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骈句之虚词
===========================

第四课,骈句之虚词


接第三课,学习骈句中主要虚词的用法

凡是骈句,从五字句开始就要用虚词。如何用虚词构成骈句,是目前的困难。因此在学会写各种骈句的同时,必须熟悉几个常用的虚词。
常用虚词有:
之、而、乎、乃、且、以、于、则。
学会这八个虚词的用法
这八个虚词在造句时,必须用上常用的虚词中的一个或者两个。


今天我们只讲一个虚词:于,(其他七个虚词,希望大家下去自己先学习。)
于:
一、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到”等。
例句:
1、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译文:[先生]不固定在某个都城,[从立国]到现在已迁移过五个地方。(到)
2、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译文:从我不见[这情景],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到)
二、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趋向。可译为“从”“在”“到”等。
例句:
1、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人:这里指百官。)
译文: [成王]使百姓各安其业,使百官各称其职,从上天得到福禄。
2、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译文 :夏启却淫逸放纵,在野外饮酒作乐。
三、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由于”等。
例句:
1、且天之下殃,固于富强
译文 :况且天降下灾祸,本来是由于[自恃]富强
2、业精于勤荒于嬉(xī)。
译文: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依赖、借助的事物。可译为“以”“靠”等。
例句:
1、鉴于后羿,而用德度
译文:以后羿作为借鉴,而用道德法度[教化他们]
2、是故非诚贾(gǔ)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贾:商人。)
译文: 因此,不是老实的商人不得靠经商吃饭,不是老实的工匠不得靠做工吃饭,不是老实的农民不得靠种田吃饭。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时间关系就不再举例了。总之,于后面有一个承受的对象或者是指向。
总之,于后面有一个承受的对象或者是指向。
如果你记不住这么多,最起码你要记住用“于”的时候,多是后面有所指向的。
如:射于家圃---指向,告之于帝---指向,语于富者—指向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指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都是指向

第一个问题继续讲虚词,常用虚词有八个:之,而、乎、乃、 且、以、于、则
前面已经讲了个于字,现在讲,

1.用,拿,把,将:
~一当十。
~苦为乐。
~身作则。
~邻为壑。
~讹传讹。
~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
~时启闭。
物~类聚。
3. 因为:
~人废言。
勿~善小而不为。
不~物喜,
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
“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在,于(还可指地点哟),不可完全互相代替
5. 目的在于:
~待时机。
~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
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
~前。
~内。
这里,停下来比较一下:“以”后接时间,与后接方位,差别何在?
1,“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2,~前。~内。
再举例:
不~物喜,不~己悲---?这里,以 是啥意思
不~物喜,不~己悲---因为
以:意思都是“用”
看更多的:以=用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用
以众暴寡—用
以刀劈狼—用
以德服人—用
酬宾客以管弦—用
情何以堪---用
以膺大统---用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啥意思?
在时间季节之前,大概是“于,在”的意思吧?同意么?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于
那么。再来看:方位之前后:
长江以东----谁来翻译成白话?
这里可以看出,时间季节,与方位,在翻译之后,“在/于”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其余的虚字之运用可融会贯通,不再一一细说;

解答两个问题
1,虚词的平仄要不要考虑?
答:不考虑!因为,节奏点是虚词前面的最后一个字。比如: 对波浪而/生勇,随海峰而/起飞。平仄只考虑《浪》《峰》。
2、香草如/君子,名花似/长卿。“如、似”这类的字可以做虚词看吗?

答:可以!但这类句子近于诗句,应尽量避免。
=============================================

第二个问题:
上次讲了骈文的几个特点,先复习一下
1、定义骈文:
     骈文,是指用骈句组成的文章。其文大部分的句子是两两相骈而成。是属于非韵文类(即不用押韵),这个定义,包含了三条信息!
第一条信息:是什么
第二条信息:具体是什么
第三条信息:不是什么
2、骈文也是在历史上逐渐发展的,有前期骈文,有后期骈文
那么,我们参照古人的作品时,如何衡量,如何参考?
我们当然要以后期发展完善了的文章做样板
这里,要区分:
1,文章格式的完善,总是在后期。
2,文章精彩句子,各个时期都有
那么,你们学哪个?
3、骈文的内容比较宽泛,可以没有赋文那么正式。
4、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
5、骈文句中的节奏点的平仄要求。
骈文重视上下句节奏点上的平仄相对,句中若能做到平仄交替固然很好,但没有严格要求。
---要求最好句中平仄交替,至少节奏点平仄交替。
6、辞赋中仄的特殊情况介绍(包括骈文)
仄 对 仄
如果节奏点该平仄相对的时候,你用了不同的仄相对是可以的,句脚也可以仄对仄,但是不提倡,因为句脚的要求一般比较严格为好。
上联 …平,…仄;
下联 …仄,…平。
就是这样的,跟有分句的楹联是一样的平仄要求。
简缩:平仄仄平
所以,以后我们说走马蹄,通常表达为:
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其实,一个“平仄仄平”就是上面的隔句,里面四个分句的句尾
如果不是隔句呢?那就是两个骈句了
如果只有一个骈句呢?那么,下一个隔句就换平仄了。
比如: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个隔句两个骈句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隔一骈一隔


7、骈文句脚的平仄要求。
这是今天要讲的重要内容
骈文句脚通篇走马蹄 (前期骈文走的不是很规范)
给大家两个图
大家注意每个句子的句脚马蹄的走法: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每篇开头,一般只有单独一个“平”或“仄”
这个问题好解释:如果开头的两句都是平,就不是对偶句了。
所以骈文,开头和结束都是单的平或者单的仄,你做一下就明白了;
刚才大家看到的两篇是什么题目
一个是滕王阁序, 一个是讨武则天的《讨武曌檄》
注意:没有“赋”字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23: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辞赋之典故
================
第五课,辞赋之典故

先介绍一些积累词汇和典故的渠道

一、从诗词句中 找珠
如:
1、源于:毛熙震《何满子》:“寂寞芳菲暗度,如箭堪惊。
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出两个字作为你的珠子, 比如 《岁华》《暗度》等
2、源于: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珠:《玉露》:秋露的意思。《萧森》
3、源于:高启《桐树》:“坐恐销华泽,商吹起前除。
珠:《商吹》:秋风的意思
4、源于: 王勃《秋日宴洛阳序》:“荷凋晚叶。”
珠: 《晚叶》:老叶,黄叶。
5、源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珠:《青枫浦》:长满枫林的水边。

二、从古人的辞赋里或者文言散文里找源头做珠
如:
1、源于:鲍照《芙蓉赋》:“烁彤辉之明媚,粲雕霞之繁悦。
珠:《雕霞》:变幻多彩的云霞。
2、源于:张渊《观象赋》:“陟秀峰以遐眺,望灵象於九霄。
珠:《遐眺》:远望
3、源于:谢庄《月赋》:“擅扶光於东沼。
珠:《东沼》:古代传说日出之处的汤谷。
4、源于:王履贞《冰池照寒月赋》:“水彩旁射,蟾辉下映。
珠:《旁射》:犹四射
5、源于:黄景仁《后观潮行》:“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
珠:《吊影》:对影自怜。喻孤独寂寞。

三、其他源头
如:
1、源于: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歌词: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珠:《霜花》
这首歌是多么感人呀
2、源于:朱自清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珠:《画舫凌波》你写的时候可以用两个字 或者换其中一个字,偶尔用四个字也无妨
3、源于:诗经《采薇》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珠:《牡》雄性动物
4、京剧越剧等唱词里很多美的句子,也可做源头做珠
5、平时看电视,听到看到好的句子、词汇、典故都可以记录下来

第二个问题
要求大家开始写的第二篇骈文是:关于《秦淮河》的
最终题目自己定,可以是游记类、怀古类,但是题目里面必须有“秦淮河”三个字
参考资料:
1、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秦淮河风景
3、秦淮八艳的事迹
大家在百度输入“秦淮河”三个字,就能查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这篇文章 要分两周来完成
因为一周的时间太短,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
因此,这周的任务是:
1、把你查找到的 有可写性的有关秦淮河的资料 发到作业帖上
2、用普通文字写出文章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用现代普通话写一个草稿
3、从你所找到的资料里面,写出所有能写的骈句:状、紧、长、隔、漫,不用写成文章,就各自独立的写出尽量多的骈句来。然后下周再把你的资料你的骈句组织起来写成文章。

六朝以前的典故的百分之七八十,我们化典就从这里开始
你喜欢哪个典故,就把这个典故写成自己的话,然后记录下这个内容 ,今后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课后,每人要在教室里开一个蒙求的帖子
开贴题目是:《网名+化典和做珠 积累》
并要求每人在开好的贴里 起码积累不少于10个的化典和分类积累的好句。
格式:
有以下三项
原文名:
原典故名:
自化典故:用你的话写出典故的含义或讽刺或赞美,然后用在文章里。
二、在要写的文章的地区找典故
比如:你们要写《松江赋》这个赋时
除了要查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 有名景色,还要去查这里古代发生的事情,以此作为典故。
还要找松江这个地区的名人、名亭 、历史故事、文物古迹等等,这些都是典故。
松江悠久的历史,遗留下大量文物古迹。
松江城中有:唐代陀罗尼经幢,唐经幢是宋代兴圣教寺塔(方塔)、望仙桥,以及始建于宋,明代重建的云间第一桥(跨塘桥),元代云间第一楼、清真寺,明代砖雕照壁、西林塔、葆素堂、颐园、大仓桥、 《急就章》碑,清代醉白池、兰瑞堂(楠木厅)、邱家湾天主堂、遂养堂(张祥河宅)、陈化成祠等。
乡间有汤村庙、广富林、姚家圈、平原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 址;塔汇乡有始建于唐代的李塔;天马山、佘山有宋代护珠塔(斜塔)、秀道者塔;泗泾的南村,曾是元末学者陶宗仪寄居地;凤凰山有明代草书大家张弼墓;华阳 桥有明代平倭墓碑;小昆山北荡湾村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广富林有陈子龙墓等。九峰历来为重要名胜区,古代每峰都有“八景”、“十景”的记载。在西佘山 上建于清代的天主堂、天文台,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重要景观。
以上这些都可以是典故,然后想写那个典故时再细致地查一下便可。
格式为:
地区名:
典故;
自化典:
写一篇辞赋文章 需要很多优美的词汇 来描写你要写的内容
这些词汇需分类积累
如(山类、水类、动物类、植物类、感情类等)
大家要在自己开的帖子里分楼,比如:
第一楼是山类,凡是积累山的典故和好的词汇都积累到这里。
第二楼是水类 。。。这样依次归类。
三、积累词汇
1、从古文中积累词汇  
下面发一段《风赋》的文章,大家来挑一挑里面需要记住的词汇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要积累的词汇关于风的:
有这几个
《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
这里面能挑出不少好句来
格式:
1、原文章:风赋
2、原词汇句子:飘忽淜滂,激飏熛怒
3、自化句:
大家要注意:
我们积累的时候可以把原句写在那里,但是要用的时候 如果是四个字的原话,你只可以用两个字。如果是七个字的原话,你最多用三个字,不然就是抄袭了。
再举例:关于水的
小池赋(并序)
许敬宗家有小池,作赋赐之。
若夫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引泾渭之馀润,萦咫尺之方塘。竹分丛而合响。
草异色而同芳。徘徊踯躅,淹留自足。叠风纹兮连复连,折回流兮曲复曲。映垂
兰而转翠,翻轻苔而动绿。牵狭镜兮数寻,泛沼芥舟而已沈。涌菱花於岸腹,擘莲
影於波心。减微涓而顿浅,足一滴而还深。於时景落池滨,雾黯疏筠:舒卷澄霞
彩,高低碎月轮;露宿鸟之全翮,隐游鱼之半鳞。岸随年而或故,流与日而终新。
虽有惭於溟渤,亦足莹乎心神。
格式:
原文:小池赋
原句:竹分丛而合响。草异色而同芳。
自己做句:松合响,草同妆
再举例:关于山的
掌上莲峰赋(以题为韵)
众山逦迤,曾何足仰?未若太华,为之长,削成三峰,壁立千丈。伊昔太虚,结而为山;伊昔巨灵,拓而为掌。擘开元象,崛起厚壤,当少阴而德合秋成,据丁酉而气涵金爽。深沉其色,菡萏其状, 霞不映而其势弥雄,尘露将裨而其高靡让。掌形仙,石容天壮,虽造次於自然,若镌磨於意匠。晦夕雾而群峰乍隐,煦朝阳而众壑相向,由是考图籍高为四岳之先,盼灵奇势出九天之上。若危峰并吐,巨掌高悬:异蓬莱之鳌泛海,若昆仑之柱承天。清露将零,小为盘而仰汉;阳乌假道,疑覆日之孤莲。不但子先之霓裳时见,羊公之石榻仍全。况乎运启皇家,应河源而诞圣;岂比诗歌周德,美嵩甫之生贤者哉?既而岚气霁媚,烟光晚浓,林峦一色,岩千重,想清虚而可睹,叹攀陟兮无从。歌曰:苔迳滑兮石无踪,道不可得,仙不可逢。傥赐一丸生羽翼,愿轻举,於三峰。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积累多少写山的词汇呢?
如:《深沉其色,菡萏其状》《霓裳时见,石榻仍全》《云摇羽荩,鹤挂飞泉》都是非常美的词汇。
但是不可抄袭,要根据你写的山来改一下,只可用上原字的两到三个。
写山的赋和古文还有很多,你们自己下去慢慢找,并积累在关于山的词汇里。
比如
原文:掌上莲峰赋
原句1:深沉其色,(喜欢一句也可以)
化句:赏古色之深沉,
原句2:霓裳时见,石榻仍全
化句:(暂时不化句也可以。待写文章时候看前后文来化)
四: 把你积累的词汇串起来,写成文章,就像串珠子一样。
也有人把积累词汇叫《做珠》
有了这个步骤,在你写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23: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辞赋之律赋
====================
第六课,辞赋之律赋


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律赋是唐代的新生赋体,它是在六朝骈赋与唐代科举“诗赋取士”制度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和兴盛而成为科举考试的工具。律赋的起源肇始,一直存有诸多争议,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而论,律赋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定型,是经历了一个逐步的、渐近的过程。肇端于齐梁,成熟于唐代。从律赋重要的文体特征——限韵来看,它的发展应经历了限题、和韵、限赋某字韵及严格的限韵等几个过程。

【一】律赋:
1、什么是律赋?
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2、律赋的特点:
1)讲究对偶。
2)句式以四六为主,兼有隔句等其他句式。
3)限韵,以八韵为原则(八字韵脚)。

这节课 我们重点了解律赋的用韵
大家知道骈赋的押韵非常灵活:一篇赋押多少韵,或多或少,不受限制。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也可,平仄混押均可。可以像《秋声赋》那样,一韵到底;也可以像《阿房宫赋》那样,一共换了十三次韵。但是,律赋的押韵却非常严格! 律赋,是唐宋和清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体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题目之下加以限韵。限韵的目的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解释题目;二是立下行文的格式规范;三是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和统一录取标准。

由于韵脚的限制,当时的考生如“戴着镣铐跳舞”。 在有限的韵脚之下,尽量发挥才情,得以营造出精美的篇章。
律赋一般都限八字韵脚,这八个字是科考的时候提前订好的,而且一般是四个平声韵四个仄声韵;另外,写文章的时候,八个韵部不分前后,但每个韵的段落里必须有题韵中规定的那个字。
非科举自己写律赋的 也有题韵为4个字的,我们重点了解八个字的,以八个字以立韵为韵脚的限韵和以题为韵脚的限韵两种。
1、以立意为韵脚的限韵:
即必须在文章里用上明显意义的字。
如:
《木鸡赋》,是中唐浩虚舟登第的应试之作,其赋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为韵

下面发全文
木鸡赋(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为韵)
惟昔有人,心至术精,得鸡之情。情可驯而无小无大,术既尽而不飞不鸣。对劲敌以自持,坚如挺植;登广场而莫顾,混 若削成。初其教以自然,诱之不惧。希渐染而能化,将枯槁而是喻。质殊朴斫,用明不竞之由;状匪雕锼,盖取无情之故。然则饮啄必异,嬉游每殊。伫栖心而自 若,期顾敌而如无。曰就月将,功尽而稍同颠;不震不悚,性成而渐若朽株。已而芥羽讵设,雕笼莫闭。卓然之志全变,兀若之姿已致。首圆胫直,轮桷之状俱呈; 觜利距,枳枸之并利。是以纵逸情绝,端良气全。臆离披而踵附,眸眩曜而节穿。惊被文而锦翼蔚矣,迷搴木而花冠烂然。虚╂者怀不才之虞,安能自恃;贾勇者有 攻坚之惧,莫敢争先。故能进异激昂,处同虚寂。郢工误起乎心匠,后阝氏徒惊乎目击。澹然无挠,子綦之质方俦;确尔不回,周勃之强未敌。其喻斯在,其由可 徵。驯致已忘乎力制,积习渐通乎性能。是则语南国者未足与议,斗东郊者无德而称。士有特立自持,端然不倚。块其形而与木无二,灰其心而顾鸡若是。彼静胜之 深诚,冀一鸣而在此。
大家先看看这篇原文
木鸡赋,八个韵,为了让大家看的清楚,我们把每个韵为一部分 来作分析
  
第一段:
惟昔有人,心至术精,得鸡之情。情可驯而无小无大,术既尽而不飞不鸣。 对劲敌以自持,坚如挺植;登广场而莫顾,混若削成。(鸣韵:情、鸣、成都属平韵)

第二段:
初其教以自然,诱之不惧。希渐染而能化,将枯槁而是喻。质殊朴斫,用明不竞之由;状非雕锼,盖取无情之故。(故韵:惧、喻、故仄韵)
第三段:
然则饮啄必异,嬉游每殊。伫栖心而自若,期顾敌而如无。曰就月将,功尽而稍同颠;不震不悚,性成而渐若朽株。(无韵:殊、无、株平韵)

第四段:
已而芥羽讵设,雕笼莫闭。卓然之志全变, 兀若之姿已致。首圆胫直,轮桷之状俱呈;觜利距钴,枳枸之芒并利。(致韵:闭、致、利仄韵)
  
第五段:
是以纵逸情绝,端良气全。臆离披而踵附,眸眩曜而节穿。惊被文而锦翼蔚矣,迷搴木而花冠烂然。虚╂者怀不才之虞,安能自恃;贾勇者有攻坚之惧,莫敢争先。(先韵:全、穿、然、先平韵)

第六段:
故能进异激昂,处同虚寂。郢工误起乎心匠,丘氏徒惊乎目击。澹然无挠,子綦之质方俦;确尔不回,周勃之强未敌。(敌韵:寂、击敌仄韵)
  
第七段:
其喻斯在,其由可徵。驯致已忘乎力制,积习渐通乎性能。是则语南国者,未足与议;斗东郊者,无德而称。(能韵:微、能、称平韵)
  
第八段:
士有特立自持,端然不倚。块其形而与木无二,灰其心而顾鸡若是。彼静胜之深诚,冀一鸣而在此。(此韵:倚、是、此仄韵)。
  
这篇文章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八个韵字,在阐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道理时,所用的文字相对分成了八段,且一段一韵,平仄韵字也是相间排列的。

木鸡赋,是唐代律赋押韵的正格。建议大家课后多熟悉!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范仲淹的《制器尚象赋》以“先圣观象,因制乎器”为韵
器乃適時之用,象惟見意之筌。當制器而何本,實尚象以為先。審彼規模,雖因民而利也;取諸法則,必設卦而觀焉。
究大易之指歸,見上古之仁聖。備其器則所以足用,存乎象則不失其正。制皆有度,為後世之準繩;用各從人,遂群生之情性。
當其備物之始,立意之端。茹毛血者憫疾,傷之易及;居巢穴者嗟燥,濕之未安。爰乃臼杵授時,小過之文是則;棟宇易俗,大壯之法可觀。
其用不窮,觸類而長。鼎鼐稽火風之義,衣裳著乾坤之象。弧矢之作,遇其暌而必施;舟楫之功,取諸渙而有往。
由是樸斲之姿日益,陶鎔之質星陳。施于田疇,則兆民所賴;設于禮樂,則百代相因。創自三皇,誠利濟而可久;體諸八物,故制作而有倫。
然則器之未興也,民愚而俗弊。器之既興也,人滋而事濟。終成乎百代之利,勿謂乎一時之制。登降有數,取資于大衍之中;追琢其章,觀理于六爻之際。
異哉!有生于無,不其然乎?樸未散而器象一致,樸既散而氣象萬殊。有方有圓,俄成形于梓匠;無小無大,咸得意于犧图。
于以見制器之方,于以見尚象之義。必審有益之象,豈陳虛設之器。故曰:聖人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韵
第一韵:筌、先、焉
第二韵:圣、正、性;
第三韵:端、安、观
第四韵:长、象、往
第五韵:陈、因、伦
第六韵:弊、济、制、际
第七韵:乎、殊、图
第八韵:义、器、利
  
从两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律赋的用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般以八字为韵脚
2)韵字平仄相间排列
3)八段,一段一韵
  
限韵的平仄分布:
我们曾研究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辞赋作家,他的纵多律赋中,只有3篇呈现不规则状态
即:
《老人星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水车赋》为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临川羡鱼赋》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
其他各篇都遵循四平四仄,相间而行的标准格式: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这说明律赋 必须按平仄相间的原则用韵

==============================

《木鸡赋》乃八比应试律赋,八比,明朝以后又称为八股,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23: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写文章的层次
===================================
第七课,关于辞赋文章之层次


一般写文章分三个部分:头、腹、尾,大家在写提纲的时候要考虑这三部分;

一头:

开头很重要,要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叫读者看到你的开头就有想读下去的欲望。

二腹:
1、这是你要写的主要部分,里面可分好几个自然段落。分别写出你要写的东西,注意各个小段内容要有区别,段落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2、你的文章,要有主要的部分和衬托的部分
比如:你写的秦淮河里面有八个重要的人物, 如果你一个人物写一段,平铺就不行了,看看用哪几个做重点,其他的怎么陪衬一下,这就要看你的技巧了。


三尾:
1、结尾这段很重要,一定要发表你写这篇文章所要发表的感慨。如果你没有感概没有议论,就成了解说词和景点介绍,那就很失败了。
2、在写尾声之前,一定要在前面的内容到尾声给一个衔接或者转到尾声的铺垫,不能突然就到尾声结束了。
总结一下: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
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
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

1、关于文字的多少
要作一篇像样的骈文,要求字数至少达到300字500或者更多一些。
300字到500字或者更多一些
2、对偶的问题
古代没有词性一说
对偶 有两个 原则
一个是:并列对并列
一个是:偏正对偏正
不可并列对偏正
3、骈文句脚走马蹄
现在再讲一次,有个别童鞋不好好复习讲义也不来听课,只做作业,那是学不会的。
每个分句最后一个字叫 句脚(除了第一句是漫句的句脚可以不算外)
每个分句的句脚平仄要符合: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下面做课堂练习
1、每人做骈句五个,其中的对偶要 并列对并列。
漫句如果用在中间就要算
1,并列--并列
敬孔圣以念春秋,朝观音而期男女。
师之桃李,法之方圆。
桃李--方圆
寒竹绕月溪

萦紫气 育佳人。
起丝竹之声,诉幽情之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赋简说
=============

      文赋,也叫文体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受中唐韩柳古文运动而产生的,其文体一反骈赋体制,接近散文,写法自由,不重典故,气势贯串,语言流畅,章法上承汉赋之‘首尾之文’而来,即开头和结尾是散文体,中间有骈体句,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押韵上比较随意,孙梅曰‘古文之有韵者是也’,举欧阳修之秋声赋来说,一是散句不押韵,骈句或骈散结合句押韵,二是随文转韵,灵活自如,三是平与平押,仄与仄押,基本无平仄互押者,四是入声韵独用,且多部通押,五是两句一押,或三句一押,或多句同押一韵,随文而用之,并无一定的规律;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杜牧之阿房宫赋,欧阳修之秋声赋,苏东坡之前后赤壁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0: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说明,以上辞赋讲义来自论坛授课,是朋友Q聊发给山人的,因资料显得杂且乱,故重新整理、编辑,与原讲义有较大变动,山人不敢掠人之美,希原讲者见谅;
文本中尚有粗疏,期待得到各位诗友的更正和补充以启我辈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4 03: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4 03:51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7-11-3 23:52
辞赋之节奏
====================

第二课 继续讲节奏【以下主要内容来自于Q友提供,多有删改】

1:什么是节奏点?
每个节奏的最后一个字为节奏点,骈句 ,可三个字、四个字 、或者两个字一节奏,但是最后一个节奏 ,一般不要三个字,可以两个字或者四个字;

2:为什么分节奏?
因为骈句中对偶两句的节奏点要平仄相反,如果节奏划分错了,平仄自然要错了;

3:对偶句要注意什么?
对偶古时候有个规则,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那时候没有词性);

4:在一句中,诗句的节奏点(2 4 6 )要平仄交替,骈句不严格要求这个,交替更好,不交替则以意为先,但是在对偶的两个句中,节奏点要平仄相反;


5,节奏的要点如下:
1,句尾:双数字 构成一个节奏;
2,其余部分根据“朗读或者唱,都要换气并有停顿”这个基本道理来划分,那么,如何停顿呢?一般说来,就是几个字构成 一个语义组合,这就是一个节奏;相对来说,这一块的划分比较灵活。那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格式。但是,我们还有一条原则来帮助划分,那就是骈句的对偶要求。
这里说到骈句的对偶,可以理解如下:

1,要求我们班的学员以后写骈句,严格符合要求。
2,查看前人的骈句,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这点你们在学习诗词的格律时就理解了如何允许放宽的。

那么,这个对骈句的对偶要求是什么呢?
基本上和对偶的要求一致,但是有差别,差别在虚词的划分

1,单句内,平仄交替
2,上下句,平仄对偶

这样看起来,就是对偶的要求嘛! 但是别急。骈句强调节奏点,平仄的要求都在节奏点处。节奏点在哪里?就在一个语义组合的结束字上,但是如果那个结束的字是虚词,就推前一个字,比如:驾一叶之扁舟

1,首先划出句尾的双数:
驾一叶之//扁舟

2,其次看前面的节奏点:(下面暂时没有细划)
驾一叶之
这里结束字“之”是虚词,那么,节奏点的需要考虑平仄的字就是“叶”
因此,本句的平仄就是:
驾一叶之//扁舟
XX仄X//X平


练习造句;
把一个诗句写成不同字数的对偶骈句;
再重复一次,上下对偶的句子节奏点要平仄相反,对偶的句子,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一句中节奏点,暂时不要求平仄交替;
下面举例,先说练习的规则:
给你一个七字对偶诗句写成骈句,注意比七字少的叫《压》,写成骈句,注意比七字多的叫《展》,写成骈句正好七字的叫《翻》;
目的:是练习骈句的造句;
要求:做练习的时候 把给的句子中的主要词汇写出来.其他的字可以更改 ;
注意:五字句以上必须有虚词

例一:
选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
压三字句:
莲叶碧,岸花红。
压四字句 :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
压五字句:
荷花方‖映日,莲叶则‖接天。
压六字句:
望‖莲叶之‖无穷,寻‖荷花之‖另样。

例二:
选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压三
落木‖萧,长江‖急。
也可如下压三:
叹‖木萧,感‖江逝
压四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木落‖乃萧,江湍‖而滚。
压五
木‖因落‖而萧,水‖缘流‖而逝。
落木‖何‖萧萧,长江‖当‖滚滚。
叹‖木之‖萧萧,赞‖江之‖滚滚
压六
叹‖无边之‖落木,看‖不尽之‖长江。
叹落木以‖萧萧,赞长江而‖滚滚。

【1】
驾一叶之//扁舟
直接分为【上三下三】两个节奏即可:
驾一叶——之扁舟。
【2】
压五字句:
荷花方‖映日,莲叶则‖接天。
应该分为【十二下三】
荷花——方映日,莲叶——则接天。


【3】
压六字句:
望‖莲叶之‖无穷,寻‖荷花之‖另样。
应该分为【上三下三】
望莲叶——之无穷,寻荷花——之另样。


【4】
压五
木‖因落‖而萧,水‖缘流‖而逝。
应该分为【上三下二】
木因落——而萧,水缘流——而逝。


【5】
落木‖何‖萧萧,长江‖当‖滚滚。
应该分为【上二下三】
落木——何萧萧,长江——当滚滚。


【6】
叹‖无边之‖落木,看‖不尽之‖长江。
叹落木以‖萧萧,赞长江而‖滚滚。
应该分为【上三下三】
叹无边——之落木,看不尽——之长江。
叹落木——以萧萧,赞长江——而滚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1
发表于 2017-11-4 04: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4 04:08 编辑

中唐贞元十二年(796)状元李程殿试律赋帖《日五色赋》

唐贞元十二年(796)李程 状元殿试帖《春台晴望》
曲台送春目,景物丽新晴。霭霭烟收翠,忻忻木向荣。
静看迟日上,闲爱野云平。风慢游丝转,天开远水明。
登高尘虑息,观徼道心清。更有迁乔意,翩翩出谷莺。

仄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平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入?平仄仄平平?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曲台送春目,仄平仄平仄】


中唐贞元十二年(796)状元李程殿试律赋《日五色赋》

《日五色赋》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科状元李程的试卷,它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八字为韵,共378字,八韵中两平六仄,堪称唐代律赋的代表作,历来为人所称道。

【1】
    德动天鉴,祥闿日华。守三光而效祉,彰五色而可嘉。验瑞典之所应,知淳风之不遐。禀以阳精,体干爻于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

【2】
    懿彼日升,考兹礼斗。因时而出,与圣为偶。仰瑞景兮灿中天,和德辉兮光万有。既分羲和之职,自契黄人之守。舒明耀,符君道之克明;丽九华,当帝业之嗣九。

【3】
    时也寰宇克清,景气澄霁。浴咸池于天末,拂若木于海裔。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于重轮,焕然绮丽。

【4】
    固知畴人有秩,天纪无失。必观象以察变,不废时而乱日。合璧方而孰可,抱珥比而奚匹。泛草际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信比象而可久,故成文之不一。足使阳乌迷莫黑之容,白驹惊受彩之质。

【5】
    浩浩天枢,洋洋圣谟。德之交感,瑞必相符。五彩彰施于黄道,万姓瞻仰于康衢。

【6】
    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殊祥着明,庶物咸睹。名翚矫翼,如威凤兮鸣朝阳;时藿倾心,状灵芝兮耀中圃。

【7】
    斯乃天有命,日跻圣。太阶平,王道正。同夫少昊,谅感之以呈祥;异彼夏王,徒指之而比盛。

【8】
    今则引耀神州,扬光日域。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彰烛远于皇明,乃备彩于方色。故曰惟天为大,吾君是则。
        
===========================================

依据状元帖,就完全可以证明,唐朝诗赋的声律:是四声律,不是平仄律!

诗句:曲台——送春目,仄平——仄平仄(不合24平仄律,符合25四声律)

赋句:
德动——天鉴,祥闿——日华。
〇上——〇去,〇去——〇平。

阳乌——迷莫——黑之容,白驹——惊受——彩之质。
〇平——〇入——〇〇平,〇去——〇上——〇〇入。

五彩——彰施——于黄道,万姓——瞻仰——于康衢。
〇上——〇平——〇〇去,〇去——〇上——〇〇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96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10889
贡献
12301
金钱
30465
发表于 2017-11-4 07: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赞!很好的学习教材,受益了!谢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4 08: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赋不专业,只搞专题研究。你这个很系统,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胤道 发表于 2017-11-4 07:51
品赞!很好的学习教材,受益了!谢谢!问好!

向先生谦虚,学习

国学版努力拓展内容、丰富版面,先生有赋作就发些过来吧,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8: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4 08:24
我对赋不专业,只搞专题研究。你这个很系统,学习了

谦虚了

不过专题也很好,专着专着就成系统性了,期待更多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88
贡献
13732
金钱
18884
发表于 2017-11-4 0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慢慢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85

帖子

7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
贡献
251
金钱
297
发表于 2017-11-4 12:0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以前很少静下心读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7-11-4 23: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误入珠宝库,满目琳琅。先收藏,有空时慢慢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5 08: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樱桃 发表于 2017-11-4 12:08
收藏。以前很少静下心读这些。

谢谢,赋体文化源远流长,有点深奥

你的‘素无名’的网名注册好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5 09: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1-4 23:37
误入珠宝库,满目琳琅。先收藏,有空时慢慢品。

是主讲者之功,山人不过就是查资料、整理、编辑,老童子先生国学底蕴深厚,多多提出批评意见为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5 10:4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5 08:57
谢谢,赋体文化源远流长,有点深奥

你的‘素无名’的网名注册好了吗

注册好了。 有心情就来重读《老子》与其它经典,当修身养性了。
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重去读经典,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5 10: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无名 发表于 2017-11-5 10:42
注册好了。 有心情就来重读《老子》与其它经典,当修身养性了。
发现每隔一段时间重去读经典,都会有截然 ...

素无名莫成太有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主题

4849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72
贡献
5189
金钱
5821
发表于 2017-11-5 11:0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5 10:52
素无名莫成太有名了

素/无名,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9 01: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7-11-4 23:37
误入珠宝库,满目琳琅。先收藏,有空时慢慢品。

为了说明板凳部分与古本所异之处,我还是把古本转过来比对一下吧,以免误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1-9 08: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是山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9 09: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9 10:01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17-11-4 00:04
特别说明,以上辞赋讲义来自论坛授课,是朋友Q聊发给山人的,因资料显得杂且乱,故重新整理、编辑,与原讲 ...

这个网上有。可惜的是转载者都不写原著者姓名。
网上赋体讲课最有名的是凝樱子女士,收费招徒甚多,有徒弟半天下之势。不知是不是她的。我们虽然有交往,但我没关注她的教学,所以他的讲义我就不甚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9 10: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说是山人的,是山人整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9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9 09:59
这个网上有。可惜的是转载者都不写原著者姓名。
网上赋体讲课最有名的是凝樱子女士,收费招徒甚多,有徒弟 ...

我没搜到,我的Q友也没注明原讲者,如许先生有啥信息,发个链接来以便注明原讲者和重新整理以更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1-9 1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9 10:23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9 10:12
我没搜到,我的Q友也没注明原讲者,如许先生有啥信息,发个链接来以便注明原讲者和重新整理以更准确 ...

百度搜索   辞赋小知识
二、辞赋的一般要求   可查   辞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9 10: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1-9 10:17
百度搜索   辞赋小知识
二、辞赋的一般要求   可查   辞赋

搜到了一些,各有千秋,总体来说这个更具系统性

白话讲解虽易懂,但我比较看重古本,句式上唐《赋谱》不错,还有本《赋学指南》也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8 07: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