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8-21
威望521
金钱7451
贡献6693
金牌会员
 
威望- 521 点
贡献- 6693 次
金钱- 745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7-9-1 04: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1 06:35 编辑
元兢《诗髓脑》
●调声。
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括二。括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庾信诗曰:
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甚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对属。(……因为不牵涉声律,三羊转载省略)
●文病。
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二、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雲烟。”此上尾,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
三、鹤膝。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彫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於上尾、鹤膝,均於平头,重於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五、大韵。(……因为不牵涉声律,三羊转载省略)
六、小韵。(……因为不牵涉声律,三羊转载省略)
七、傍纽。(……因为不牵涉声律,三羊转载省略)
八、正纽。(……因为不牵涉声律,三羊转载省略)
竞於八病之别为八病。自昔及今,无能尽知之者。近上官仪识其三,河间公义府思其余事矣。八者何?一曰龃龉,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五曰傍突,六曰翻语,七曰长撷腰,八曰长解镫。
一、龃龉病。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竞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五曰傍突,六曰翻语,七曰长撷腰,八曰长解镫。(……因为不牵涉声律,三羊转载省略)=====================================
调声、对属、文病,是元兢《诗髓脑》的三个部分。
【文病】部分,是元兢解读永明体声律【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元兢的红字部分,是沈约原始理论的增强版。也就是唐朝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平头】的声律关系是:句间相对;
【鹤膝】的声律关系是:联间相换;
【蜂腰】的声律关系是:顿间相替;
【上尾】的声律关系是:韵间相变;
【平头】的句间相对、【鹤膝】的联间相换、【蜂腰】的顿间相替、【上尾】的韵间相变,是永明体声律不可或缺的完整体系。
【调声】部分里的换头,包括【句头】和【联头】两个内容,是唐近体的声律理论体系。
唐近体的声律理论体系是怎么来的呢?唐近体的声律理论体系,是永明体声律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元兢的平仄二元换头理论,虽说是唐近体声律理论的重要理论,也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或者说,单单依据元兢换头理论,决然构不成唐近体声律理论的全部。只有借助或加入永明体的【蜂腰】的顿间相替和【上尾】的韵间相变,才是完整的。从继承与发展来论:【蜂腰】、【上尾】,是永明体声律的【继承】;【句头】和【联头】,是发展永明体声律的【发展】。
【句头】的句间相对、【联头】的联间相换、【蜂腰】的顿间相替、【上尾】的韵间相变,是永明体声律不可或缺的完整体系。
唐近体与永明体的声律一样,都要讲究【句间相对、联间相换、顿间相替、韵间相变】。
只不过声调对换的分类不同而已:
永明体的【句间相对】和【联间相换】,宫商角徵羽五个声调的四元化!
唐近体的【句间相对】和【联间相换】,宫商角徵羽五个声调的二元化!
唐近体的声律,是【平仄律】与【四声律】的杂交混血儿:
【句头】、【联头】,是【平仄律】;【蜂腰】、【上尾】,是【四声律】。
顺便提及:元兢的蓝字部分,虽有此说,并不忌讳,不管是从文镜秘府论的诗例来论,不管从科举省试帖,我们都可以得到印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