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2

蝉鸣秋日话唐诗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7-12 16: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辽宁昆仑 于 2016-7-17 08:39 编辑


蝉,也叫知了,古人称之为“寒蝉”。蝉何时鸣叫?为何鸣叫?蝉受到唐代诗人喜欢,这又是为什么?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蝉,体长2.6-3.3公分。蝉每年立秋前后开始鸣叫,一直到白露前后结束,很暂短,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它们在城市的景观树上,在乡村的杨柳树上,在山林中,“命、命、命、呀…”地悲鸣,给人一种寒栗、悲哀、寂寞的感觉。 这就是古人称之为“寒蝉”的原因。
   会叫的蝉是雄蝉,雄性蝉通过其腹部的发音膜振动,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形成我们听到的叫声。雌性的不会叫。雄蝉叫是为了吸引异性交尾繁殖。 蝉成虫多栖息在杨、柳、枫、榆、槐等阔叶树上和多种木本树木及果树上,以其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木汁液为生。当气温达到零上30度左右,即立秋前后,性开始成熟,雄蝉从清晨开始至傍晚鸣叫不休。雄蝉交尾后即死去了,随之叫声也就消失了。
那么,蝉在夜里叫不叫呢?一般来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尤其在北方。我国的北方昼夜温差很大,立秋后白天气温高达30多度,晚上气温会降低于20 度左右,所以蝉在北方夜晚不叫。在南方,有时夜间温度也30多度,偶尔可以听到蝉叫。
      蝉从幼虫变成蝉,只有60-70天的生命。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通常会在土中待上3年、5年,甚至还会有17年这样长的时间。将要羽化时,于黄昏或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6月20日夏至左右,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8月末,就开始逐渐死掉了。所以,蝉的一生是暂短的,也是悲哀的。
“蝉蜕”就是指.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可入药。性寒、味甘。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等症。古人常把蝉蜕比喻一种事物的变化现象。如,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敬政》:“及明,讶其起迟,开门视之,衣服委於牀上,若蝉蜕然,身已去矣。” 宋 苏舜钦 《春睡》诗:“身如蝉蜕一榻上,梦似杨花千里飞。”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狗儿》:“数日后,觉体中麻痒,乃入溪涧浴之,忽黑皮蝉蜕而貌转靡嫚。”古人也常常把“蝉蜕”比喻 “洁身高蹈,不同流合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唐 高适 《赠别王十七管记》诗:“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摶,吾当学蝉蜕。”《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古人也把“蝉蜕”比作“摆脱贫贱,获致功名利禄”。例如,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徒疲劳於述作,岂蝉蜕之有期也。” 清 唐孙华 《挽磐庵弟》诗:“政成蒙尉荐,尘埃始蝉蜕。”古时也有人把“蝉蜕”或喻作去故就新,弃暗投明:或脱胎换骨,羽化成仙;或破旧立新,获更高成就。 等等。可见古人对“蝉蜕”颇有研究,钟爱至深。所以,唐诗中写蝉的诗就很多。现在,我们选几首欣赏。
三 唐诗关于咏蝉的诗句欣赏
1.借蝉抒发悲秋人老之感怀。如,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孤馆宿漳浦,扁舟离洞庭。年年当此际,那免鬓凋零。

这词首诗是描写深秋“雨后山林冷落”的情境。独在异乡为异客,听到悲凉的“蝉鸣”,觉得“日残蝉音烦躁”,借景抒情,想到自己“年年此际听蝉鸣,鬓发渐渐凋零”的凄苦心情。情景自然,铺陈有序。刘昭禹,约公元909年前后在世,字休明,桂阳(今湖南桂阳)人(全唐诗云:一云婺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少年师林宽为诗,不惮风雪。仕楚,累为县令,后署天策府学士,终严州刺史。

2 借蝉咏叹自身清高。如,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这首咏蝉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3. 借蝉喻身高居正,如,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4. 借蝉的形象喻自己的凄苦沦落。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
。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这首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他的诗辞采华熠熠,格律谨严。

5. 借蝉咏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如,李百药的《咏蝉》: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在这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隐约能看出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诗人所用的词汇,“清心”、“华冠”,这些纯粹透明、高贵典雅的辞藻,明是在写蝉,实际上是比喻自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人们受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警策,可见他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高尚的品格和加强道德修养,更何况是庙堂重臣。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
四、结束语
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这些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借蝉的形象抒写自己的身世,境况和遭遇。蝉的影子也就是自己的影子。当代人学习唐诗也喜欢写蝉或蝉鸣。不过,不要写错了季节,贻笑大方。如前所述,蝉鸣是在立秋前后(7月末)到白露(8月下旬)前后。实际上蝉鸣是在孟秋,而不是在夏季。不要到了夏至就听蝉鸣,那时蝉还没从地下钻出。也不要到了仲秋依然听蝉,那时蝉过了繁殖季节,已经死掉了。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08: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雅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5 18: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