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1

知识《诗词的字数》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273

帖子

12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205
金钱
463
发表于 2016-6-2 2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的字数》

主讲:铃歌老师        2016.6.2
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诗句的字数】

1、汉语每字只有一个音节,所以汉语诗句的字数也就是诗句的音数。

    在西洋,诗句的音数极为人们所重视:英语每句普通是八个音或十个音,法诗每句往往多至十二个音。严格地说,西洋诗里不该论“句”,只该论“行”,因为每句不一定只占一行(句末完而另起一行者,叫做“跨行” enjambement),每行也不一定只容一句。每行的末一个音节才押韵,所以西洋诗论句是没有意义的。汉语的诗押韵总在句末,没有跨行;虽然也有合两句意义始足的例子,但依汉人心理,仍然可以当作两句看待。所以汉语的诗句是可以论“句”的。


2、依普通的说法,汉语的诗是由四言,五言,而演变至于七言。
    虽然汉语诗句的字数有少至二言,多至十一言的,不过,少于四言或多于七言的句子只是偶然插入于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中,并不能全篇一律用二言或三言,九言或十一言。全篇用三言的诗歌,只有汉代的歌谣,如《郊祀歌》等。

例如:《汉书》里的《天马歌》:
太一况,天马下。

霑赤汗,沫流赭。
志俶傥,精权奇。

籋浮云,晻上驰。
体容与,迣万里。

今安在,龙为友。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帮助语气的虚字算在内,《诗经》里头还可以找得出一篇三言诗的例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陈风)


至于四言诗里参杂着二言三言的,《诗经》里可就多了。
例如:

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诗小雅白华之什)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诗唐风。)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诗鄘风)


祈父,亶不聪;

胡转予与恤,有母之尸饔。
(诗小雅祈父之什。)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且朋。
椒聊且,远条且!

(诗唐风。)


3、《诗经》以四言为主,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参杂着五言,六言和七言。
例如: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字,不与我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诗王风。)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
匪大犹是经。

维迩言是听,
维迩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诗小雅小旻之什。)

     在《楚辞》中,我们看见了许多七言,六言和七言(八言以上的都可以分为两句读);如果“兮”字不算,则五言可认为四言,六言可认为五言,七言可认为六言,八言可认为七言。我们不能说《楚辞》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开始,第一,因为有这“兮”字的难题;第二,因为大多数的诗篇都未能全篇一律,如七言中杂有五言,八言中杂有六言,等等。


4、一般人以为五言诗始于李陵《与苏武诗》,换句话说,就是始于西汉。
     《古诗十九首》,有人说是枚乘所作,也是始于西汉。但又有人疑心李陵的诗是伪托,《古诗十九首》也不是枚乘所作。这样,真正全篇五言的五言诗也许出于东汉,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至第二世纪之间。


5、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是始于西汉。

    相传柏梁体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原文是: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
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
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

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

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
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
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

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
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

    这诗也有人疑心是伪作。但从押韵上说,之咍同部,正是先秦古韵,可见这即使不出于武帝时代,也不会相差太远。其中只有一个“危”字出韵;“危”字在先秦是“支”部或“腹”部字。这足以证明“支脂之”三部在汉代的音值已渐渐接近,可以勉强同用了。


此外,汉代的七言诗还有一些例子:
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

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开曙月低河,万岁为乐岂云多!
(汉昭帝淋池歌。)


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只怀忧。

愿得远度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
超逾腾跃绝世俗,飘摇神举逞所欲。

天不可阶仙夫稀,柏舟悄悄吝不飞。
松乔高踌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

回志朅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何思。
(张衡《思玄赋》系辞。)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巳。

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

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
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马融《长笛赋》。)
    这几篇诗也很合与古韵;除“娱”、“区”、“离”、“携”可认为汉韵外,(“娱”属古韵思部,“区”属古韵侯部,“离”字属歌部,“携”属支部。)其余都是和先秦韵部相符的。

(“稀”“飞”属微部,“谋”“思”属支部,“稀”“飞”“离”“携”“谋”“思”应认为转韵,不可认为通韵;“起”“巳”“已”“似”“之”“持”属之部,“律”“出”属物部,“一”“毕”属质部。)歌微通韵,在《楚辞》中已是常见,可见这两篇诗一定不是伪作。


6、由此看来,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更早,至少是和五言同时,这是颇可怪的一件事。
    其实这上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分辨清楚的。原来韵文的要素不在于“句”,而在于“韵”。有了韵脚,韵文的节奏就算有了一个安顿;没有韵脚,虽然成句,诗的节奏还是没完。依照这样的说法,咱们研究诗句的时候,应该以有韵脚的地方为一句的终结,若依西洋诗式,就是一行的终结。(在本书,我们录引诗歌的时候,就以此为分行的标准;惟在六十字以上的长片,则多不分行,以省篇幅。)那么,像《古诗十九首》隔句为韵,就等于以十个字为一句(诗句)。

例如: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远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汉代的七言诗句句为韵,就只有七个字一句,比隔句为韵的五言诗道反显多短了。这种七言诗即使出于五言诗以前,也毫不足怪。事实上,从柏梁诗直到魏文帝的《燕歌行》,都是句句为韵的。
例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文帝《燕歌行》。)


依现存史料观察,直到鲍照,才有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例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
    由此看来,真正的七言诗(如唐代七言诗的常体)是起于南北朝,约在公元第五世纪。


7、西洋诗普通是每行八个音至十二个音:

    汉语的诗每句是四言至七言,比较起来,似乎西洋诗“气”比汉语诗的“气”长些。实际上恰恰相反:若依一韵为一行的说法,隔句为韵的汉语诗,四言即等与八个音一行,五言即等于十个音一行,七言即等于十四个音一行,七言诗的“气”比西洋十二音诗(亚历山大式)的“气”还要长些呢。


8、末了,我们要谈一谈谈“杂言”诗,也就是长短句。
    无论汉语诗或西洋诗,每句或每行音数相等者总算是正体,音数不相等者(长短句)总算是变体。但是汉语诗的长短句来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了。例如上面所举的《鱼丽》、《冬之夜》、《墙茨》、《祈父》、《扬之水》、《哀哉为犹》等篇都是,此外又如: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诗邶风。)


唐以后的杂言诗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七言诗中偶然参杂着少数的五言或二言;

另一种是在七言中随意运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甚至于少于二言,多到八言,九言,十一言,极错综变化之妙,颇可称为有韵的散文。(参见下文第二十三节。)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就是在许多分类的诗集中,并没有杂言这一个项目;像上面所述的两种杂言诗也一律称为“七言”。


9、以上所说算是导言;下文将是本论。

    本论将分为五章,分别叙述(一)近体诗;(二)古体诗;(三)词;(四)曲;(五)白话诗和欧化诗。(以后我们会慢慢来学习的)  

90

主题

682

帖子

27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8
贡献
682
金钱
963
发表于 2016-6-2 2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诗友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5 1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