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18 00:59 编辑
翻开文学作品就不难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1,飘逸的庸俗。敏感的麻木。洞察一切的愚昧。一往无前的退缩。没有追求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幸福。许恒忠身上和所有的人一样,有着无数个对立的统一。而最高的统一点就是两个字“实惠”。 (戴厚英:《人啊,人》) 2,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 (鲁迅《狂人日记分) 3,那未吐露出来的无声之声啊,是地平线下喷薄欲出的太阳一轮! (梁南:《没有喊出的声音更动人》,《诗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4,晨风梳洗她飘展的长发,清新的空气扪触她健全的肌体,她目光如炬,呼气生雷,走来了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 (许琪:《她走来了》,《诗刊》一九七九年第十期)
这类句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却在对立中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并在对立中把一事物同它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分别开来,从而精确地反映事物的特性。例2中的“呜呜咽咽”本是形容哭的声音的,但作者却把它用来修饰笑,这似乎是很矛盾的,但作者是借此揭露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些人不同于那些明火执杖地杀人,高高兴兴地去吃的强盗,他们在杀人之后,表面上哭喊几声,骨子里却眉开眼笑,这就极形象地揭露出礼教的狰狞面目,具有很大的讽刺力量。例3用无声修饰声音也仿佛矛盾,声没有音响,本无所谓声,但后面的声音是指思想,思想又是无声的,它象声音那样表达人们的心曲,但又没有外在的语言形式,这样就把二者统一起来,道出思想的威力。 这类句子都把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修辞学,从不同的角度体察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侧面,使事物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它一般是在所要表达的中心意义上,加上一个与这个意义相反或是否定的修饰词或词组,来实现这种修辞效果。因此,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反饰”。
根据修饰词与中心词的意义关系,可把反饰分为三类: 1,反义反饰 我们把用作同中心词所代表的意义或属性相反或相对的词(或词组)修饰中心词的反饰称作反义反饰。例: ①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 (鲁迅:《伤逝》) ②见到阿耐蒂的时候,应该说什么呢?多么难为情啊,同这么亲切的生客,一个这么熟悉的陌生人交谈——她的秘密又是自己那么鲁莽地探出来的。 (罗曼•罗兰:《搏斗》) 这组例子的修饰词和中心词意义上都是相反的。例①的虚空和重担相反;例②的熟悉和陌生相反。既是虚空的就不可能成为重担,既是熟悉的就不能又是陌生的。两者都是不能并存的。不过,作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讲的,虚空的意义是具体的、实在的,重担的意义却是抽象的,是就一个人所担负的生活责任而言;例②中所谓熟悉是说两个人精神世界早已熟悉、接近,陌生的意思是说她们根木没见过面。这样写来使对立达到统一,发人深省。 应该指明的是,有的词语本来没有反义关系,但它们被组织在一定上下文中,就可使它们建立起反义关系来。如例中虚空在与重担对立的时候,暗含的意思应是“轻”,重担意义则是“重”,因此尽管空是形容词,重担是名词,二者仍为反义反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