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4|回复: 9

[转载] 论意境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583

帖子

3964

积分

首席版主

百家论坛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71
贡献
829
金钱
161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7-28 08: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琴 于 2023-7-28 23:28 编辑

论意境  袁行霈



一、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二、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三、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自不待言。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四、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心爱之,遂与寝处。其腰细殆不盈掬。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忽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五、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是摘要,只取了原文的纲领)


4343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861
贡献
94408
金钱
106782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7-28 21: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讲解,让我体会到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交互,触景生情,寄情于景,也可以是阅历情感经验的想象空间,学习问好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发表于 2023-7-29 0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不错,希望转介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发表于 2023-7-29 17: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意境-袁行霈.pdf_淘豆网
https://www.taodocs.com/p-48404932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3-8-21 08:4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这玩二,已经不是术的范围了,这是道的层次。没什么事最好别成天玩这个,没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19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37
贡献
5490
金钱
1000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3-4 1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实事求是,先解决生产问题,抒情,想象,实际是低层次的。

点评

过往是意境第一。现在是主题第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13 2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主题

1406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律诗绝句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7
贡献
2510
金钱
5370
发表于 2025-3-13 09: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Ai论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体现了艺术作品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深层审美境界。它超越了单纯的形象描绘或情感表达,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使观者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中感受到无限的宇宙生机与生命哲思。

一、意境的哲学根源
意境的哲学基础可追溯至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禅宗的空灵观。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将个体融入自然以抵达精神自由;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主张以直觉体悟超越语言。这两种思想共同塑造了意境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美学特质。如王维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空寂之境暗含生机,正是道家与禅宗思想的诗意呈现。

二、意境的结构层次
1. 物境:艺术形象的物质载体,如诗歌中的意象、绘画中的笔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连用“枯藤老树昏鸦”九个意象,构建出萧瑟秋景。
2. 情境:创作者的情感投射。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打梧桐的物象承载着国破家亡的悲情。
3. 灵境:物我两忘的终极境界。倪瓒山水画中“一河两岸”的极简构图,通过留白引发观者对宇宙永恒性的思考,实现“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跨艺术形态的意境生成
诗词: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壮阔景象隐喻时代动荡,文字背后涌动历史沧桑感。
绘画: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仅绘一舟一翁,大段空白暗示浩渺江天,实现“以少总多”。
园林: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借扇形建筑引发“清风明月我”的哲学追问,空间成为意境容器。
戏曲: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杜丽娘水袖轻扬间,园林景致与情思春梦浑然交织。

四、中西美学对话中的意境独特性
与西方“典型环境”追求具象真实不同,意境更强调“境生象外”。歌德《浮士德》的象征体系通过隐喻传递哲理,而中国艺术如八大山人翻白眼的鱼鸟,则在变形意象中暗藏遗民之痛与生命傲骨。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虽提出“审美对象的世界”,但仍未达意境论中主客体彻底交融的“物我两忘”。

五、现代性转化中的意境重构
当代艺术家积极探索意境的当代表达:蔡国强火药爆破作品《天梯》,以转瞬即逝的火焰痕迹追问永恒;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用黄河冰裂的长镜头,将个体命运与土地记忆熔铸为时代意境。数字艺术中,TeamLab团队通过光影互动装置,使观者成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参与者。

结语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DNA,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打破艺术媒介的边界。从敦煌壁画“飞天”衣袂间的流动时空,到冬奥会开幕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数字化诗境,意境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重生,成为中华文明对世界美学的独特馈赠。

点评

问好! 待细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3-13 20: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89
贡献
3240
金钱
4759
发表于 2025-3-13 2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木子 发表于 2025-3-13 09:01
用Ai论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体现了艺术作品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深层审美境 ...

问好!
待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89
贡献
3240
金钱
4759
发表于 2025-3-13 20: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戴河 发表于 2025-3-4 11:20
应该实事求是,先解决生产问题,抒情,想象,实际是低层次的。

过往是意境第一。现在是主题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274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百家论坛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89
贡献
3240
金钱
4759
发表于 2025-3-13 2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决定诗的层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