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篇;金陵十二钗十,贾巧姐 贾 巧 姐 陈玉喜 【一】 聪明泼辣逢迎瞻,独揽家权精明欢; 遗憾得宠欠后祠,溺爱千斤独娇惯。 柔情冷酷芳心盖,温弱暖娴轻认难; 七七相会鹊桥建,忧多喜少忧运担。 【二】 刘姥游戏大观园,若愚大智逢算掩; 呈祥遇难攻毒败,悲怕崩溃抗命间。 凤姐周济惜刘姥,机缘巧合涌泉延; 偶遇生前积德命,善恶有报庆幸婉。 赏析; 《红楼梦》中真正个性比较柔弱的女子,其实并不多见,可能要算是巧姐。 巧姐虽然也是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但在雪芹原著的前80回中,都还只是个孩子,甚至连句话都没有,并没有什么依据可以说明她的个性特征。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也是她唯一的孩子。王熙凤这个人,用贾母的话来形容,就是“霸王”。她是贾母长子的儿媳妇,公公是世袭的荣国公,娘家也是京城知名的富有官宦人家,民间传说“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她平生一无所惧,敢做敢为,也不相信什么阴司报应,对自己的敌人从来都抱着赶尽杀绝的主张,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子孙后代积德。 但是这么个厉害人物也有遗憾,就是没有儿子,她虽然在贾家很得宠,但是没有儿子的女人,在旧社会可能意味着最终会失去地位甚至财产继承权,而有了儿子才有后半生的保障。凤姐结婚几年,一直对自己的好色丈夫控制很严,生怕他跟别的女人生出儿子来抢占自己的地位,为此不惜把自己的丫环平儿给他作妾以收买其心,并且害死他的宠妾尤二姐。但是,很不幸,她和平儿都没能生出儿子。随着唯一一个儿子的流产,她的健康也每况愈下,生儿子是越来越不可能了。于是,很自然地,她把自己仅有的女儿当作了毕生的希望。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凤姐虽然泼辣狠毒,但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还是非常疼爱的。越是能干的家长,往往越是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委屈,凤姐抚养巧姐肯定也是非常的溺爱娇惯。这个城府极深、心力交瘁的女强人,可能只有在面对女儿的时候才会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柔情。女儿是她那颗如同铁石般冷酷强硬的芳心上,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 然而巧姐并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书中大部分出场时的巧姐都是生病的状态,不是出水痘就是感冒伤风,身体是娇弱得很。凤姐为她非常担心,毕竟这是她唯一的孩子,要是再活不长,她可就真是一点指望也没有了。她不但担心女儿的身体,也担心她的前途,巧姐出生的日期是阴历七月初七。中国人认为“七”是个不大好的数字。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个日子阴气很重,因为所有喜鹊都上天搭桥去了,所以人间无喜气。这天出生的孩子多半长大后也是忧多喜少。所以凤姐也为自己的女儿担忧。 当刘姥姥游完大观园后,凤姐抱着生病的女儿,开始跟她探讨起了女儿的命运,凤姐希望刘姥姥给久未取名的女儿起个好名字,一来可以借刘姥姥的寿,二来因为刘姥姥是穷人,旧社会的人都相信,穷人起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刘姥姥虽然只是个农妇,却生来有些见识。问清了孩子的生日后,决定给她取名为巧姐,说这是个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刘姥姥还向凤姐保证说,这个名字可以使这孩子长大后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都从这“巧”字上来。 这也是<红楼梦>中颇为温馨的一幕:两个年龄阅历和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的女人,共同为一个注定命运多蹇的小女孩筹划,希图改善她的前途。巧姐后来的确是遇到了难处,贾府败落,母亲病死“狱神庙”。父亲可能是入狱而死了。她被“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也许是王仁和贾蓉)卖入青楼,沦为娼妓。巧姐本来就体弱多病娇生惯养,一旦从锦绣丛中跌落尘埃,早就是又悲又怕,精神几乎崩溃,哪里还能想办法跟命运抗争呢?基本上已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了。可是因为机缘巧合,遇到了刘姥姥。刘姥姥因为以前得到过凤姐和贾府的周济,决定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所以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搭救巧姐,最后把他嫁给了一个姓周的地主之子。 巧姐从小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是娇生惯养的,以为这世上只有甜言蜜语、华衣美食。一旦风雨袭来,她就一点自救能力也没有了,完全吓傻了,连自杀的勇气也失去了。可能除了哭着思念母亲和过去的好日子,其他的事情她多半是无能为力的。以她这样的个性,本来是肯定要就此沉沦到死。可是她很幸运,凭着母亲生前偶然积下的“阴功” ,得到了刘姥姥的救助,得以超脱苦海。也许是她母亲的灵魂在保佑她吧? 巧姐只是个娇小姐,她没做过什么恶事,也没做过什么善事,可以说,是个无辜也无能的人,但与其他红楼弱女相比,她又是个无比幸运的人。一生做过无数狠事的王熙凤却也行过善事。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她独自承担了所有的恶报,把这唯一的一点善报,留给了自己的心肝宝贝。为巧姐的好运庆幸,为刘姥姥的侠义赞叹,同时,也为凤姐那颗母爱的心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