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6

学赋斟要7 賦与骈文

[复制链接]

1246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00
贡献
29244
金钱
3641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3-24 10: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云深 于 2015-3-24 10:30 编辑


学赋斟要7       賦与骈文   

文:三余草堂
      骈文就是骈体文,两马并驾一车叫骈,这里是比喻,就是文章构成基本上是俪辞偶句,两两相对,这种形式除了文风和社会原因外,也与汉字的特点相关联,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一字一音,一音一意,这就给‘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的骈文,造成特别有利的条件。骈文在语言形式方面主要是对仗、声律、用典和藻饰。骈文在句式方面一般是骈四俪六,也就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后人所谓‘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就是这种句式的说明。骈文在晚唐就称为‘四六’。李商隐有文集就称《樊南四六甲乙集》。早期骈文句式尚无限制,齐梁后形成四六,到唐宋就定格化了。依据对仗的要求,‘四六’的基本结构是;四四(四字对四字),六六(六字对六字),四四四四(上四下四对上四下四),四六四六(上四下六对上四下六),六四六四(上六下四对上六下四)骈文不仅要求句法结构、词性相对,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的复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介词对连词、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一般是异字相对,连词、介词是同字相对。做的骈四俪六,而且要求分别事类,对仗工整,也就是对对。骈文的对仗和诗词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词类相对,同类词相对是工对。同义词相对在骈文中也不少。出句与对句完全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是诗文家的大忌。同时也要避免同字相对,善于运用对仗,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太拘泥了,又会束缚思想,影响内容的表达。

声律是与对仗紧密相关的,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有平仄相对。以四六四六为例,四字句,一

般是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

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平平。声律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其他类推。四字句的句法,一

般是二二;六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二下四,还有一字句,虚词;‘但、正、又、渐、更、甚、

乍、尚、况、且、方、纵等,有些是动词,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

二字句,平仄、平平,或叠用。

三字句,一般用五律、七律的尾三字,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有仄仄仄,仄平仄两式。

五字句,就是普通五言律诗的律句。一般是上二下三,也有上一下四的。

七字句,就是普通七言律诗的律句,其节奏有上四下三,上三下四。

八字句。往往有两句复合而成,一般是上三下五,上一下七。

九字句的句法一般是上六下三,上三下六,上四下五。

十字句,一般不多见,句法是上三下七。

十一字句,句法一般是上六下五,上四下七。其原理与律诗相同。骈文的声律形成于梁陈,到唐定型。

用典和藻饰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正今者也。”这说明用典的目的是援古以正今,本是修辞的一种,可骈文为了委婉、含蓄、博雅,就大量用典,成为骈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为了适合骈俪对偶的需要,骈文用典讲究剪裁、融化,因此看不出典故的原貌。不熟悉者,就读不懂他。藻饰,是骈文的又一特点。所谓藻饰,就是把辞藻修饰得很华丽,妍丽,因此多用风花雪月、美色金玉、丽人香草、珍禽异兽妍丽辞藻:“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隋初李谔上书请革正文体说)往往少实感而流于浮艳。由此骈文是特别注重形式美的文体。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典雅、辞藻华丽。但过于追求形式,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过多的用典,冗繁累赘,丽靡过甚,又与情理相悖,因此四六文不及骈散相间显得活泼灵动。

骈文起源于辞赋,反过来又给辞赋以影响。范文澜先生说过:“赋体句法多用整句,影响到散体文,东汉时散体文渐变为骈体文。反过来又影响到赋的句法,整句渐变为俪句。班固《两都赋》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等句,张恒《东京赋》有‘声与风翔,泽从云游’等句法都是有意识地造成对偶句,借以增加词句的色彩。此后逐次增饰,到南朝时,对偶既极工整,音节又复谐和,古赋渐变为俳赋。由于声律的运用愈益熟习,到南朝末年以庾信为代表又变俳赋为律赋。(《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247页)骈文肇始于汉,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经过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骈文的正统地位为古文所代替,但仍有人写骈文,并且出现了《啊房宫赋》,《前赤壁赋》等文赋,可见骈文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崇尚骈俪,诗文总的趋向是追求对仗、声律、用典、藻饰的形式美。魏晋的骈文还是‘体兼骈散’到了南朝,就偏重词采,非对偶不成句,非用典不成言,尽管形式华美,可是瘠义肥辞。齐梁时代已臻成熟,但语言形式对仗、声律尚未完全固定,要求亦不太严格。齐梁以后,更是刻意求工,逐成四六,范文澜先生说:“士族过着腐朽萎靡的生活,反应在文学上,就是只讲求形式的美观,也就是用事务求繁富,对偶务求工整,声律务求和谐,说到内容则几乎是空乏或者是污秽。但是,但就形式美来说,对文学发展上也还是一个成就,因为没有南北朝文士的讲求,便不能有盛行于唐朝的文学,至于真正代表东晋南朝文学的,显然不是这些形式美的文学,而是违反当时文学习尚,较为朴素的作品。”(《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409页)一般的骈文多以华美的形式掩盖空虚的内容,以流于绮丽而柔弱。但到赋,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如《芜城赋》、《别赋》、《哀江南赋》、《与陈伯之书》、《情采》、《文选序》等。从语言风格来讲,‘体兼骈散’的作品一般高于典型的四六,范文澜先生又说:“魏晋骈文,句法整而兼有疏散,色彩淡而兼有华采,气韵静而兼有流荡,声调平而兼有抑扬,大至论说,小至柬札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境界之高,难可追攀。”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415页)
      辞赋骈文声律对仗,其原理与律诗相同。汉魏六朝诗主要是五言,也有四六七言。五言,有古诗十九首;四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曹丕的《燕歌行》。六言极少,乐府还有杂言。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不是很大。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这也不能成为特点,因为受辞赋、骈文的影响,文人都喜欢用对仗,有很大的随意性,不是格律上的固定要求。诗歌的口语化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这是优良传统,唐诗宋词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到元曲,就更加口语化了。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32

主题

801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09
贡献
8078
金钱
8519
发表于 2015-3-24 10: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六文是律诗的源头和基础,感谢先生的辛勤笔耕,让我们看到这么系统的理论文字。拜读学习,问好先生!

点评

欢迎版主楚云深来访,感谢赏读,多谢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4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6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00
贡献
29244
金钱
3641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0: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云深 发表于 2015-3-24 10:28
四六文是律诗的源头和基础,感谢先生的辛勤笔耕,让我们看到这么系统的理论文字。拜读学习,问好先生! ...

欢迎版主楚云深来访,感谢赏读,多谢支持。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016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09
贡献
8078
金钱
8519
发表于 2015-3-24 1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们两个人同时在调整版面,所以越调越乱,云深冒昧了。请您见谅!

点评

是的,发上有点乱,我就想调到好处。谢谢你。顺颂编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4 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6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00
贡献
29244
金钱
3641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云深 发表于 2015-3-24 10:32
看来我们两个人同时在调整版面,所以越调越乱,云深冒昧了。请您见谅!

是的,发上有点乱,我就想调到好处。谢谢你。顺颂编安。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0

主题

6万

帖子

2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245
贡献
67760
金钱
71577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5-3-24 20: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佳作,受益匪浅,问好先生!

点评

欢迎丁若水老师来访,多谢赏读,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4 2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6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00
贡献
29244
金钱
3641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2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丁若水 发表于 2015-3-24 20:33
赏学佳作,受益匪浅,问好先生!

欢迎丁若水老师来访,多谢赏读,问好。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