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30 16:18 编辑
元兢解释“平头”“调声”时已用平仄二元化之概念
●天卷○调声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该诗已明显平仄二元化。
【双换头】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上去入”已经合为一体“仄”声。
【单换头】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单换之禁忌】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例”树表(去上)/林侧(平入)----林(平)不可换仄也!
●西卷○论病○文二十八种病
第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诗曰:“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树表看猿挂,林侧望熊驰。”又诗曰:“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枝聚还散,吹杨凝且灭。”
释曰:上句第一、二两字是平声,则下句第六、七两字不得复用平声,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为病。余三声皆尔,不可不避。三声者,谓上去入也。
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
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
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
-
----意上句是“上去入”(仄),下句是“上去入”任一即犯病。如上句是去,下句是三种仄声之一的上声也算病。
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
-
---意第二字无问平仄,即使仄声四声不同,也是犯病。
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或曰: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与第六、第七同声。若能参差用之,则可矣。”谓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同声,如“秋月”、“白云”之类,即《高宴》诗曰:“秋月照绿波,白云隐星汉。”此即于理无嫌也。
-
---未强调仄分三声,即平仄可“参差”相对也。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瞳陇引夕照,晻暧映容质。”又曰:“徐步金门出,言寻上苑春。”
------这两例诗应该是“蜂腰”,决不会只指其中的平声收尾句。仄声收尾句“步(去)/出(入)”仍然是蜂腰,说明了三声不再细分。
元兢此解释有两个进步:
一、蜂腰同平非病,平声第一字可不换头(仄声第一字必换),表明了平声比仄声的优越性(特殊性),这也许是沈约四声八病论所没有的;
二、平仄二元化,把上去入三声合为一个整体声看待,其中任何一声与次字的上去入任何一声都可以看作仄声,不再细分为三声。
-----所以他才能写出标准的近体诗“蓬州野望”。可惜他的诗太少,否则近体定型者就不是沈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