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9|回复: 34

洛阳雅音是贯穿中国官韵发展史的主体、主流与主线

[复制链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3-31 13: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官韵的发展阶段


一、雅言(洛阳雅音)从上古到西晋。
二、金陵雅音,东晋南北朝。

三、《切韵》体系从隋朝到清末民初。(明朝的《洪武正韵》只能视作小插曲,并未对官话正脉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故可以忽略不计)
四、民国中、后期到今天,国语、北京音。
-----------------------------------------------------------------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官韵的发展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以中原雅言为基础的,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

中国的中原地区应该包含什么地方?大致是河南大部及与河南接壤省份的部分地区。中国上古的先民主要是在那里繁衍。雅言据记载从夏商时期甚至更早的部族与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上层贵族及官员为了治理国家的需要与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便利,就流行着一种官方语言,古代的贵族、读书人想要当官,必须要学当时的官话,所以雅言也叫作读书音。

虽是雅言,但中原各地区受当地方言的影响还是会有差异。比如现在,河南人同河北人,同陕西人说话,虽然基本上都能听得懂,但是感觉相互之间还是有些差异。所以必须要在雅言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标准音。经过朝代的变更,不断地磨合与筛选,发现洛阳音最适合作为标准音,最易被大家所接受。并且随着周朝的都城西迁,特别是东周定都洛阳,更是确立了把洛阳音作为标准音的地位。

从确立到西晋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变化。到了东晋、“五胡乱华”皇室南迁金陵,这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后来形成的金陵雅音仍是以洛阳雅音为主体,在金陵雅音中洛阳雅音所占的比例仍至少有七、八成。

隋统一全国时,仍是视东晋及宋齐梁陈为正统,故编《切韵》时仍是以金陵雅音为主体,因为金陵雅音里包含着东晋南迁国都前最纯粹的洛阳雅音。所以《切韵》体系虽号称揉合南北音,但是仍是洛阳雅音占据主体。

元代虽法定蒙古语为官方语言,其实那也只是象征,基本上对中原人的语言是处于一个放任不管的状态。明初的《洪武正韵》是尊中原雅言,以金陵雅音为标准音,实际上换汤不换药。那时的金陵雅音其实还是以前宋齐梁陈传下来的,以洛阳雅音为主体。

后来,永乐帝迁都,大量操着金陵雅音的官员、工匠、军队北上北京,与当地的中原雅言的分支北京音相互磨合,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北京音。当年永乐帝南迁的人中,讲的金陵雅音其实的主体成分还是洛阳雅音。

综上所述,洛阳雅音一直贯穿着中国官韵发展史的始终,是主体、主流与主线。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1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3-31 14:02 编辑

研究中国的官韵发展史,只需抓住洛阳雅音这一主线足矣。

中国古代虽然历经战乱,但是我们的文化传承、文化命脉始终未断绝。这源于我们古代圣贤、古代帝王高瞻远瞩,匡礼制以定千秋的博大胸怀与高度政治智慧。在国家历经战乱、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儒家所匡的礼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确保了华夏文明的延续。

物理长城(国家的富强,强大的军队与强大的防御工事等)、文化长城(礼制、各类习俗、文化艺术等)、精神长城(炎黄子孙对三皇五帝的尊崇、儒释道所提供的思想理论指导等)

中国古代的这三大长城是我们抵御外敌的强有力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8: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君,关于中国官韵的发展主线,诗词理论为何一直争论不休,始终理不出头绪?

特别是在《切韵》的争论上,有人说《切韵》的主体就是所谓的“江东韵”,有人说是南北方言音的大杂烩。

之所以有这些错误的结论,那是因为你文史哲的知识掌握的太贫乏。如果你懂得何为中国古代的礼制传承,那你就不会产生这种认识的偏差。

因此,作为一名诗词理论工作者,要多注意拓展知识面,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学习要加强。否则你怎么能把诗词理论研究好?那只能是导致“低级错误”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09: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1 09:18 编辑

通过对中国官韵发展史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构建“三大长城”特别是文化长城的强大。

国土虽然沦陷了,但是文化不可以沦陷,精神不可以沦陷。忽必烈帝与康熙帝都曾亲口承认自己的一族是中华的一脉。诸君,这就是文化的同化力。

另外,把岳飞、文天祥等英烈不再称为民族英雄,如观个人也不赞同。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地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归化前与归化后的次序。

归化的这种事情是难道只能允许以前发生,以后就不能再允许发生吗?万一以后发生了怎么办?那杨靖宇、赵一曼等民族英雄就不能再称为民族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2: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是先分清雅言、雅音吧,扯得不明不白只能添乱

简言之,雅言即文言,雅音即文言的正确读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12: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1 13:04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12:22
你还是先分清雅言、雅音吧,扯得不明不白只能添乱

简言之,雅言即文言,雅音即文言的正确读音 ...

雅言是产生于上古时期官方的通用语言。它是吸取并综合中原地区方言音而产生的。平时说白话就可以使用。文言只是雅言的书面体。

洛阳音是雅言的标准音。但是一开始并没有指定它为标准音,是后来在雅言发展过程中才指定的。

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通用语言。

中原雅言是以中原地区方言为基础、以洛阳音为标准音的官方语言。

雅言是一种流行于官方的通用语言。它可以不指定标准音(上古),可以指定洛阳音(周朝以后)为标准音,可以指定金陵雅音(东晋以后)为标准音,也可以指定《切韵》(隋朝以后)为标准音,也可以指定北京音为标准音(民国以后)。

在上述的标准音中,经过主贴分析,都是洛阳音占据主体







点评

语言的概念首先最少有两义,文字和语音;平时的说话音和读书音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文读和白读,中国古代甚至当代都是文白异读的,文读与白读有交叉,但平时说白话就可以使用雅言雅音但并不代表一定是雅言雅音,这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13: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3: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13:05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12:49
雅言是产生于上古时期官方的通用语言。它是吸取并综合中原地区方言音而产生的。平时说白话就可以使用。文 ...

语言的概念首先最少有两义,文字和语音;平时的说话音和读书音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文读和白读,中国古代甚至当代都是文白异读的,文读与白读有交叉,但平时说白话就可以使用雅言雅音却并不代表一定是要雅言雅音,这点要分清

读书音和韵音又不是等同的,读书可以按字书和官话甚至方言,但韵音却必须按韵书音,这点也要分清

总之,雅言、雅音、文读、白读、韵读、官话、方言等基本含义要分得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13: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13:02
语言的概念首先最少有两义,文字和语音;平时的说话音和读书音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文读和白读,中国古代 ...

这篇文章是理清官韵发展主脉,没有象你这样去细讲。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皇帝批奏折时也可以讲大白话。

点评

皇帝批奏折时也可以讲大白话,既然都说了是大白话,哪么不就不是雅言了 官韵的发展主脉不代表就是诗韵的发展主脉,唐以前是不存在官韵的,只有到了宋朝才有官韵,如广韵、集韵、类篇、礼部韵略等,元朝的官韵是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14: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15:07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13:09
这篇文章是理清官韵发展主脉,没有象你这样去细讲。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 ...

皇帝批奏折时也可以讲大白话,既然都说了是大白话,哪么不就不是雅言了

官韵的发展主脉不代表就是诗韵的发展主脉,唐以前是不存在官韵的,只有到了宋朝才有官韵,如广韵、集韵、类篇、礼部韵略等,元朝的官韵是蒙古音韵,明朝的是洪武正韵,清朝的有音韵阐微、佩文韵府、佩文诗韵,民国以后无官韵,看看,把官话、官韵跟诗韵、词韵、曲韵、民国音、民国新韵、普通话、新韵等混在一块是不是就成了一团乱麻了

这一团乱麻恰好就是花花及汇江之流所需要的,他们混帐也就罢了,你不能也跟着呀

所以,你既然要谈,就要把雅言、雅音、文读、白读、韵读、官话、方言等基本含义要分得清,要不就谈诗韵就谈诗韵,不过,诗韵的发展主脉其实是很清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4: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15:12 编辑

诗韵之大略--魏李登之声类,吕静之韵集,此类为五音之韵书,至周颙始作四声切韵,而后梁沈约有四声一卷,阳休之也有韵书,隋秦王俊有韵篡,至陆法言切韵出,天下诸书皆废,唐孙愐重修切韵为唐韵,又至宋朝重修为广韵,广韵出而景德韵略出,稍后,集韵出而礼部韵略出,南宋末年,平水人刘渊重刊礼部韵略是俗谓之平水韵,元明不考诗赋故无官定之诗韵出,清中叶重新考诗赋延礼部韵略之旧制而定佩文韵府,佩文韵府之简略即佩文诗韵,此诗韵之大略也

顺便一说的是,所谓相置切韵于床请恣寻检,可见切韵虽不是官韵却具有官韵的性质,这点要明确,唐韵、广韵是切韵的重修【体例不变,稍有增补】,这点也要明确


看看,这么清晰的诗韵脉络是不是就跟时音、官话、方言没半毛的关系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15: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14:21
皇帝批奏折时也可以讲大白话,既然都说了是大白话,哪么不就不是雅言了

官韵的发展主脉不代表就是诗韵 ...

雅言不是“很优雅的语言”的意思,通俗地说,雅言就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只不过在中国古代没有那么普及,一般只有在上层贵族、官员中讲,所以才叫作“官话”。

雅言并不是等同于文言,文言只是一种书面体。雅言也包括大白话。


上古汉字虽然没有发现四声,但是并不等于它的诗歌就无韵。《诗经》中很多都带有韵,有的隐藏在倒数第二字,最后一字再加一个虚词。所以说诗韵上古时期就有。







点评

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孟昭连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18:27
雅者,正也,你还是分不清什么是雅言什么是官话什么是通语,这么个混乱的干法可以说就跟花花之流一个样了,你又拿什么来说明或者说是说服别人格律诗必须依官定的诗韵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1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8: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15:25
雅言不是“很优雅的语言”的意思,通俗地说,雅言就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只不过在中国古代没有那么普及, ...

雅者,正也,你还是分不清什么是雅言什么是官话什么是通语,这么个混乱的干法可以说就跟花花之流一个样了,你又拿什么来说明或者说是说服别人格律诗必须依官定的诗韵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8: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15:25
雅言不是“很优雅的语言”的意思,通俗地说,雅言就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话。只不过在中国古代没有那么普及, ...

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孟昭连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样理解“雅言”也是误解。

语言学界常有专家主张古代的“通语”、“雅言”就是古代普通话,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西汉扬雄著《方言》,其中出现了很多“通语”的说法,语言学家认为“通语”与书名“方言”相对,正说明“通语”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其实这是误解。“通语”在《方言》中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只云“通语”,如:“娥、



,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

,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第二种形式是“××通语”。如:“悼、惄、悴、憖,伤也。自关而东汝颍陈楚之间通语也。”“昲,晒,干物也。扬楚通语也。”第一种形式的“通语”容易被理解为全国通用的口语。但扬雄这里所说的“通语”,是从词汇角度谓某个地域通用同一个词,非指语音相同。“好,其通语也”,只是说“好”这个词在秦晋、宋魏、燕代等地区通用,但《方言》中完全没有涉及其读音是否相同。直到现在,“好”不但在普通话中存在,也在各地方言中存在,但普通话读音是第三声,山东话是第二声,而山西话则读第四声。只有第三声才是普通话,山东话、山西话只是方音。难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个“好”字居然天下读音完全相同,所以扬雄才把它称为“通语”?显然是不可信的。

尤其是第二种形式,更能说明将“通语”与普通话等同起来是错误的。所谓“扬楚通语”、“汝颍陈楚通语”,明显是指某个词通行于扬、楚,或通行于汝、颍、陈、楚,通行的地域大小是不等的。除这几种,还有“秦晋通语”、“赵魏之间通语”、“北方通语”、“中国之通语”、“四方之通语”、“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等说法,全书共出现了三四十种“通语”。但这种“通语”都不是普通话的意思,并不是指这些词读音也相同。把“通语”与“普通话”画上等号,纯属想当然的行为。现代普通话的第一要素是语音(尤其是声调),衡量古代有无“普通话”也应以语音作主要标准。而《方言》中的“通语”只是词汇相同,读音尤其是声调是否一致无法确定,所以与今天的普通话本质完全不同。更何况,《方言》提到的“通语”词汇才几十个,且只通行于范围有限的地域,与方言词汇相较比例悬殊,靠这几十个词汇就说当时天下有普通话,未免太过以偏概全了吧?

“雅言”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今人大都以为“雅言”是指当时的普通话。如杨伯峻先生翻译此句:“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样理解“雅言”也是误解。

最早为《论语》作注的孔安国、郑玄,都没有将之理解为与方言相对的所谓普通话。皇侃《论语义疏》引“子所雅言”孔安国注云:“雅言,正言也。”那么“正言”何谓?郑玄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玄说的“正言其音”,容易令人引起“正音”的误解,“正音”似乎就是与“方音”相对的普通话。其实郑玄说的“正言其音”是与下句“不可有所讳”联系起来谈的,这里的“正言”是与“讳言”相对,而非与“方言”相对。所谓“讳”即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涉及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殊现象。《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表现在口语中,举凡“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都要“讳言”,也就是避开不说,或改变原来的读音。表现在书面语上,要换成另外一个意思或读音相近的字,或改变原来的写法,如后世的缺笔然。但避讳有例外,《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皇疏引此句并释云:“若读书避讳,则疑误后生。”也就是阅读《诗》《书》时,为避免贻误后学,不需避讳。因大家读《诗》《书》要避的讳有同有不同,各种讳加起来数量巨大,《诗》《书》的阅读和理解就会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所以郑玄才说在阅读“先王典法”时,只有“正言其音”而不避讳,才能做到“义全”,后学才能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从《礼记》的规定来看,孔子不避私讳,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当时的礼法就是如此。“子所雅言”郑玄注“正言其音”,朱熹注“雅,常也”,都是指按照《诗》《书》书面语的正常发音阅读,不因避讳而改变读音。皇疏又云:“六籍皆正言,独云《诗》《书》《礼》者,举一隅余三隅可反也。”皇侃认为“不讳之书”不只是《诗》《书》《礼》,而是“六籍”即六经都需“正言”而不必避讳。显然,这里的“正言”并非普通话的意思;否则,很难理解先秦经典为何分成用普通话读与用方言读两类。

语言学家认为古代有普通话,还有一个原因,即先秦书面语的词汇、语法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口语中必有普通话才能做到。如周祖谟先生说春秋战国有“共同语”,理由是“这件事实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典著作在语法、词汇各方面的基本一致性得到证明”。但书面语的一致,并不能逆推出口语一致,更不能得出语音也一致的结论。现代学者写白话文章,所用词汇、语法都是一致的,但并不能说明这些学者都会说普通话。古代同样如此,文言书面语的统一是“书同文”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口语是完全一致的;恰相反,正因为当时“言语异声”,才出现了书同文的政策。

提到“书同文”,人们容易想起秦始皇,想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书同文字”。一般人是如此,连大多数研究专家也不例外。其实,“书同文”本曰“书同名”,早在秦始皇四百多年前就在《管子·君臣篇》中提出来了。其后孔子从礼乐的角度论述君臣的知本守位,几乎是重复了《管子》中的话:“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庸》云‘书同文’,《管子》君臣篇云‘书同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琅邪台刻石》云‘书同文字’,则‘名’即文字,古今异称之证也。”对“书同名”或“书同文”,自古就没有人怀疑过。如郑玄注《礼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今,孔子谓其时。”明确指出书同文是孔子的时代。宋人多有议论书同文者,以洪迈所论最详。洪迈《容斋随笔》有“三代书同文”条,以《诗经》《左传》的人名相同或句法相类为例,说明先秦文言书面语的统一正是书同文的结果。

周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书同文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正名”、“制名”作为书同文的一部分,都是为了统一书面语。古人十分明白,文字是人为制造的,自然也可以人为改变以达到统一;但口语是自然形成的,试图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不同方音的统一,显然是不可能的。

---------------
先把这篇文章认真读读,什么都糊糊涂涂一本账不仅无助于人们对诗韵的认知反而会让人更是一头浆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19: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1 19:19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18:27
古代的“通语”或“雅言”是普通话吗?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孟昭连

上古没有发现四声,那时人的发音没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没有“理论指导”,人们没有有意识地向四声发展,因而发展很缓慢。

前帖也说了,把雅言比喻成普通话,只是通俗的说法。当时的雅言只在上层贵族及官员中通行,因而可以叫作“官话”。当然,如果发展的速度快,老百姓也可以学,也完全可以成为普通话。

把雅言比喻成普通话的目的是说明雅言不等同于文言,雅言也有大白话,并且平时交流就是大白话,不会是用我们看到的那种古籍中描述的行文去交流。那叫作“官方辞令”。

“美国不顾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准则,率先挑起”贸易战“,中方对此深表遗憾。”这就是官方辞令、外交辞令。北京的老百姓、中央的官员日常生活中会这样讲话吗?

这个道理同雅言与文言的关系是一样的。

上古时期,氏族公社之间相互交流、征战最后走向联合或是融合,形成部落,部落再融合形成部族,部族再融合形成民族。就象这样滚雪球一样地越滚越大。

中原地区是大平原,气候环境适宜,最适合中华先民繁衍与融合。中原地区民族融合得早,因此他们的发音比较接近。他们之间发音的差异基本上都在四声上有所不同。而南方人的发音除了促声多以外,连声母韵母都与中原人有着巨大差异。可以说基本上是完全听不懂。


当时的政治中心长期都在中原地区,所以雅言肯定也会在中原地区形成。一开始是发音没有完全统一,是有象"好“字的发音四声不准确的现象。但是他们之间基本上是可以交流的。总比听南方人讲话完全听不懂要好。

我前帖也讲了,一开始并没有规定标准音,是后来的条件成熟了,才逐渐把洛阳音定为了标准音。





点评

你还是继续在混淆,雅言即文言即书面通用语,官话却是一时之音,譬如元朝的蒙古人说官话绝对不可能说汉语,但作汉诗尤其是格律时却一定是用汉语的通用语,这便是不同概念混淆不到一块的道理 书面通用语和所谓‘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19: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20:01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19:14
上古没有发现四声,那时人的发音没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没有“理论指导”,人们没有有意识地向四声发展 ...

你还是继续在混淆,雅言即文言即书面通用语,官话却是一时之音,譬如元朝的蒙古人说官话绝对不可能说汉语,但作汉诗尤其是格律时却一定是用汉语的通用语,这便是不同概念混淆不到一块的道理


书面通用语和所谓‘普通话’又不是一回事,书面通用语首先是体现于文字,而所谓‘普通话’是普及推广的白话和白话文语音,看看,一个首先体现于书面,而另一个却首先体现于语音,一个文,一个白


扯语音扯洛阳雅音是贯穿中国官韵发展史的主体、主流与主线更糟,洛阳雅音是怎么回事都难以说明白,遑论历朝历代的官话音如何建立在洛阳雅音的基础上了

所谓官韵已经跟你说得很明白了,1,官韵不代表官话,2,官韵最早的记载仅见于宋代才开始,3,官韵的变化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的,如元朝官韵蒙古音韵便不关汉语音

一般所说的诗宗韵必须依官韵,这个官韵跟韵书的官韵不是同一回事,说的是必须具有法定意义之意即朝庭审定的诗韵,这是理解上的问题

想说明诗韵音就乖乖回到切韵的音系性质上去,切韵非一时一地之音,而你恰好就扯上了一时一地之音,如此不仅误导了别人也误导了自己

不客气地说,你很多概念还很混乱,并不适合谈诗韵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2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19:32
你还是继续在混淆,雅言即文言即书面通用语,官话却是一时之音,譬如元朝的蒙古人说官话绝对不可能说汉语 ...

雅言不等同于文言即书面通用语。文言是相当于现在的官方辞令、外交辞令。

蒙古人是指定蒙古语为官方语言。他也很想让全国的人一夜之间都说学会蒙古语,但是现实中肯定做不到。尽管明知道做不到,他也必须要在形式上宣布一下。

但是洛阳雅音则不同,洛阳雅音是国家指定的标准音。你不去学洛阳雅音,那么你作出的格律诗用洛阳雅音来衡量肯定会押韵不准而造成出韵。那么你去参加科考你肯定会落榜。

平水韵就是依据官韵而定的,所以官韵对诗人作诗怎么会没有影响?《切韵》是官韵,但是我主贴讲了,《切韵》的主体仍然是洛阳音,而洛阳音就是以前官话的标准音。

平水韵为什么有生命力呢?因为平水韵的母本《切韵》所采纳的主体是洛阳音,而洛阳音是在在上古就形成了,并且早已成为了官话的标准音。

所以,平水韵是具备传承性,因而它有生命力。包括现在的普通话标准音,北京音,它的前身其实也是洛阳音。



点评

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洛阳雅音是国家指定的标准音? 你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切韵》是官韵?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切韵》的主体仍然是洛阳音,而洛阳音就是以前官话的标准音? 其它真不想跟你扯了,越扯越离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20: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20: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20:02
雅言不等同于文言即书面通用语。文言是相当于现在的官方辞令、外交辞令。

蒙古人是指定蒙古语为官方语言 ...

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洛阳雅音是国家指定的标准音? 你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切韵》是官韵?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切韵》的主体仍然是洛阳音,而洛阳音就是以前官话的标准音?
其它真不想跟你扯了,越扯越离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2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20:06
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洛阳雅音是国家指定的标准音? 你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切韵》是官韵?又有什么证据能证 ...

根据什么?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其它的就交给考据专家去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是这个结果。不是这个结果也会人为地让他是这个结果。

因为什么?因为洛阳雅音已经确立了正统地位,一切的结果都会为此让路。

那么《平水韵》是由王文郁始编的,还是刘渊始编的?如观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是刘渊始编的。有什么证据?告诉你,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凡证据缺乏、狐疑不决时应怎么办?依礼制来断。立长不立幼,依嫡不依庶。所以古代依礼制没有断不出来的案子。




点评

如观是个扯蛋党,根据什么?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20:30
如观是个扯蛋党,根据什么?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 2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20: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20:33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20:27
根据什么?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其它的就交给考据专家去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是这个结果。不是这个 ...

没根没据的事就别说了吧,浪费我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20: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20:27
根据什么?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其它的就交给考据专家去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是这个结果。不是这个 ...

如观是个扯蛋党,根据什么?就四个字:“礼制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2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20:30
没根没据的事就别说了吧,浪费我时间

你不要笑,如观是在很认真的对你讲这些。

古印度缺少文字记载,古印度集结佛经时怎么办?究竟哪一句是佛说的?哪一句不是?哪一句是佛法,哪一句不是?当时没有文字的记录,那怎么去考据?根本不可能。

不管是谁说的,“三法印”、“四依处”。凭此而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20: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 20:43
你不要笑,如观是在很认真的对你讲这些。

古印度缺少文字记载,古印度集结佛经时怎么办?究竟哪一句是佛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22: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23:23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4-1 21:07
如观的观点属于单一音系论。要论述音系,首先得知道《切韵》的性质,而关于《切韵》性质的认识,学界存有争 ...

如观大概是想扯诗韵音是属于单一音系论的,但却扯上了中国官韵发展史的主体、主流与主线,这首先就是一错,官话音的官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如蒙古音韵和洪武正韵,它们是会随朝代的更替而被废弃的;另一个问题是同一朝代官韵具有其多样性,如宋代的广韵、集韵、类编、礼部韵略都是奉旨修编的韵书,它们都属于官韵,但哪个是官话的代表呢,其实都不是,韵书一是韵音的归类二是韵文宗韵的依据;其次,官话随朝代的更替而更替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中原官话金陵官话等,金陵是出名的六朝古都,到如今金陵话就只是个小小的地方方言了,第三,官韵和诗韵、官话是不同的概念,即便无官韵的朝代都是存在其官话和诗韵的,如民国之后无官韵却有其官话也有无法统计的诸般私家诗韵。第四,扯诗韵音是属于单一音系论也没有道理,不否认历史上曾存在切韵音的同质论和异质论之争,但现在已几乎都是统一在异质论上了。。
其实仅从切韵序本身也就可以读出其异质论的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红色字即其重点,当然如观说切韵是官韵更是无稽之谈,陆法言自己就说得很明白‘’私训诸子弟。。。‘’,其为私著是很明确的,只是在陆法言身后一百年其私著始为唐人所重而用之于科考,故切韵于唐代而言切韵虽为私著却带有官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1 22: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1 23:04 编辑

把雅言、雅音、文读、白读、韵读、官话、方言、官韵、诗韵等混为一谈的以吟者为代表;把字书、韵读、官话、官韵、诗韵、词韵、曲韵混为一谈的以许传刚为代表;把官话、诗韵混为一谈的以汇江为代表,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的特征1是反平水2就是混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0: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22:12
如观大概是想扯诗韵音是属于单一音系论的,但却扯上了中国官韵发展史的主体、主流与主线,这首先就是一错 ...

隋统中国后,隋文帝一心想恢复正统中华文化,于是先从语言入手,陆法言编著《切韵》,《切韵》是隋朝的官方韵书,是融合当时洛阳、建康(南京)的读音编写的,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有人认为,甚至,建康话参考的比例还更大些。因为,北方的洛阳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语音已经失去正统地位。


点评

你这是想当然的猜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 03: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2 00:38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1 22:55
把雅言、雅音、文读、白读、韵读、官话、方言、官韵、诗韵等混为一谈的以吟者为代表;把字书、韵读、官话、 ...

东晋皇室南迁,那些人当时都讲洛阳雅音,到了金陵受到当地吴语的影响才形成金陵雅音,但是其主体仍是洛阳雅音。

隋虽兴于北方,亦不敢自视己为正统,仍视南方宋齐梁陈为正统。此乃认祖归宗,尽炎黄子孙之孝道也。

当时洛阳胡音杂之,不可再敢视为正统。陆法言等人领皇命,编缉韵书,必多编以金陵正韵,因金陵正韵多含东晋南迁前之绝正洛阳雅音,故必多取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0: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2 01:24 编辑

古今通塞者,南北朝对峙也。

洛阳雅音,于南被吴语杂之,于北被胡音窜之。虽是如此,吴语乃春秋吴国贵胄后裔用语,其先祖曾因受我大周天子分封而立国,仍贵为我华夏嫡传一脉分支,偶有杂之何妨?然,胡人为何许人也?可曾受我大周天子分封否?故,宁可忍吴语杂之,不可忍胡音窜之。此中之利害,尔等可知否?

故需多取甚至全取金陵正音,寡取乃至不取时洛阳杂音,此为要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0: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2 08:03 编辑

南北是非者,南为是,北为非也。南为华夏正脉,故为是。北为胡人所占,音亦为胡音杂之、窜之,故为非。

捃选精切,除消疏缓。切中时弊,选取精准之纯粹嫡传雅音。除消胡音俗语,疏导宽和,使音律重归大周之雅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1: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朝为正统正音正脉,永明体曾创之,士人编修韵集、韵谱、韵图甚多。北朝为蛮夷所侵,著述甚少。故更应崇南抑北,方为良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0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官话者,读书音也,读书人之共音也。不知官话,何知音韵?不知音韵,何以赋诗?故无官韵时,官话即是官韵也。

官话所宗上古嫡传洛阳雅音,为切韵之母也。尔之愚钝,何以领其要也?
故尔当弃所知之障、去我执之障,精进参研,重启智慧,方可参详其要,切记、切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