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个人的狂欢 娜 娜 读书,这个词,现在很多时候与学习、上学所混用,更是老师口中常说的,“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然而,我认为,读书不应该等同于学习,至少,不能等同于在学校里的学习,而应该是一种追求个人成长与成就的一个人的狂欢。 读书是一项孤独的活动。一杯茶,一本书,一上午静坐于某个角落,或沉浸在作者构想的那个年代,或纠结于书中人物无法改变的命运,或想象着一处风景秀丽的庄园,或跟随作者独特的思维逻辑前行。无论快乐与难过,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与当下“躁动的快乐”有点大相径庭,读书既不喧嚣又不张扬,反倒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慢慢想。可读书,需要的正是这种“慢节奏的孤独”。一个人只有在拂去了生活中林林总总的诱惑和急躁,安静地倾听借由笔墨传递的思想,才能认真地思考关于自己、自然、社会等一切与自己有关联的事物。 读书是一种与自己的对话。书中,作者展现出一幅画作,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有对红色感兴趣的,那抹红色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对黑色有兴趣的,就会记得透彻如夜的颜色;还有只对线条感兴趣的,每个人物最后可能都像简笔画一般简洁。在头脑的画布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画师,或临摹或创作,或简单轻松,或晦涩难懂。总之,略过的场景总是会有些许的印记。这也是读书带给人的快乐与痛苦。乐在创作,苦于理解。不想说一百个观众就能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这形而上的思想,着实不能做到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模式化,褒贬不一,既是对作者的丰富,也是个人思想的碰撞。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释放心灵的自由。读书,可以让你在生活之余,收获那么丰富的精神财富。你也会为读懂一段拗口的哲学而欣喜,会被书中所展示出的精彩世界所折服。所有的这些,都是密密麻麻的铅字文形成的,远看不知其形,近看方知其意。 读书可以是一种散漫的习惯,不拘于时间、地点,不拘于主题、内容,社科的杂谈,理工的严谨,文学的恬淡,最好不要框自己于一个框架中。就像植物吸收养分一样,尽可能地吸收所有有助于成长的养料。放下急功近利的目的,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喜欢那些能打动心灵的词句。每每谈起读书,总会与品茶相关联,两者确实相似,都需要那种淡然的心境,既专注却又不执拗。 享受读书,就是享受读书带来的狂欢,那种由内心发出的喜悦,总是催促着人去表达,去交流,然后,就有了书评,有了分享。对与不对,偏激与中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跟随作者的眼睛、思维,去接受或批评这个世界,并在其中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