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精华805
注册时间2021-2-27
威望18572
金钱60940
贡献249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首席版主
 
威望- 18572 点
贡献- 24966 次
金钱- 60940 枚
 
|
发表于 2022-6-25 16: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技术上对这首诗不甚了了,也就似懂非懂,倒是后边说得很好,至少看,在技术上不大明白,在意识上还算有所领会,所以“这些技法并非死板教条,是和作者的生活修养地位等等分不开的,需要忘我胸怀的人能够真正的热爱生活和生活美才能发现,否则满腹心事,就算美景当前,又何尝能被自私狭隘的人放在心上呢?我想这就老师经常教导我要抛弃主观狭隘,要达到无我大我境界的原因”,这样看是可以的。
但是,如何化成应用?你没说进去,也就谈不上说清楚。你写诗,是用你的眼睛看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也就由你做主,看得到就看得到,看不到就是睁眼瞎,两种情形在一个人身上互相制约,造成看得到的也是漏洞百出,与睁眼瞎无异。
拿睁眼瞎看外界,除了视力不足还是不足,不是写不到就是胡编滥造,即使再面对实情,也非不折不扣的实情和真情实感,于是还能写到哪里去?是不是每首诗事后让人看了,都会改个没完没了?
既然看出了大小我之分,为什么没有更具体的发现?我这首诗,虽一边写话一边给你做例子,犹如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却依旧是生活和灵感的写照,我身边没有实情,也谈不上感性,只能通过经历来联想,但比在实情里怎样,感性少吗?
这同样是底蕴,有底蕴就不缺生活,认识,激情,这些都可以通过联想直接触发,何况要是在实情实景里呢?唯不可把底蕴神秘化,人人或多或少都有底蕴,关键是怎么对待、运用和处理。
如,是睁眼瞎还是明眼人,特殊情况下懂不懂得,去深入做一下调查研究,等等,当然有狭隘心理是不行的,心里没有天地就总是打不开场子,打不开场子就处处都是想不到,联系不起来的东西。
这方面,我写诗恰恰和你相反,是用诗里的人物和一切做眼睛,是人家在看,自然包括看我,这时一切都是真实且必然真实的,因为我做不了主,一做主就成了用我的眼睛。
用自己的眼睛,谁都难以逃脱主观制约,造成既看不到自己,也容易遮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一双双眼睛,一旦如此,一切既是真的,也是虚伪的。
正是这样,下面给你分析我这几句诗。诗或许能随随便便一写,但分析起来可能就长,毕竟描述实践中的复杂思维运动和具体思考过程,是费力不讨好的,要读得下去。
人有情,对什么才能看出情来,且一旦看得出,就能带着走。这蒙不了人,激情有没有,一落笔就大白于天下。笔是冷冰冰的物体,不会比人还有情,单耍笔杆子是耍不出情来的。
所以,我一联想到旱和雨的联系,就体会出了人们在其中的感受,类如“那个盼啊!”这都是人人自身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体验,对于诗里的人物而言,无非在这首诗里,是由我替他们说出来了。
这就是“久旱人情思是雨”的由来,写法是概括性陈述,与拟人无关,顶多是人物写照,用“思是雨”揭示出情感方向。“思”是动词,目的是让人物活起来,属于内涵赋予,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正常行为,于是才能这么赋予。
接下去,便是体会人物心理。“甘霖”是比喻,代表渴望,不像你仅仅当做一般词语来用,仿佛连小孩都会说。“一刻”表示要求不高,也不像你干巴巴从真实到真实来写,只嫌时间短,却没有珍惜的意味,忽视了人性美的一面,显得毫无味道,
“欢颜”,当然是指心理外露的表现,整个句子“甘霖一刻也欢颜”,因为不是什么人一下子都能看得到,写得出来的,所以是作者用自己的个性发现,再现人物个性的真实表现,这叫刻画,非刻画便不能揭示。
这样写才是写诗,若只写人人看到的样子,就是白开水,反之若把人人看到的样子,写出人人还没有看出的神来,就需要运用刻画,包括描写。
刻画与描写,都为了透出一个“神”字,让对象显得生动形象,呼之欲出。简单说,刻画是雕琢勾落,有深有浅,描写是涂色彩,有浓有淡,因为是用文字写,二者又有难分彼此之处,故对看不到的事物进行描写就是刻画,反之刻画就是生动细致的描写。
又因为二者都可能用于,突出形象和心理活动,所以刻画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雕琢外部的样子,对事物内部活动进行活生生的描写,描写不涉及内部则只称描写。
当然,二者都必须表现为外部的样子才能显露出来,比如“欢颜”,只有把人脸这一表现刻画出来,才知道心理怎么样,而“欢”就成了对心理的刻画,或通过外部而对心理的描写,当然这属于提前描写,毕竟没出现的东西,可以用主观刻画。没法进行现实直接描写
诗的前两句,总的作用是铺垫。做足了人物功夫,然后再转到具体情形上来,这叫环环相扣,不能该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条理有序,逻辑有秩,那么对“雨”这一人人都看得见的具体实情,该怎么写?
你写的总是“阵阵雷鸣”,加个比喻“抽马鞭”,算是渲染,“乌云滚滚”加个“压跟前”,算是进一步渲染,与上句形成烘托,到“凉风吹落”加个“甘霖雨”,算是比喻性描写,与实际有了一点联系。
但,这些其实都一个意思,属豆腐帐,禁不起指摘,方法也太过直白如嚼蜡,根本深入不进去,犹如夸女人时,总是“好啊”,“美啊”,“漂亮啊”,“像个花啊”,等等,见皮见不到瓤。写诗不能这么做,因为缺少出乎人人人之外,又符合人人所期盼的直观和生动,就没法咂味,难以感人,无外乎只剩下了作者在云山雾罩。
诗要写得生动形象,不仅要会刻画和描写,还要会讲故事,抓情节和细节,这就是诗的文学性一面。写诗虽重点是语言文字艺术,但没离开写文章的本领,没离开条理关系,结构样式,逻辑联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这些技术,没离开内容充实,气息饱满,内涵吸引人和感染人的要求。
文学性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文章的样式,展现精彩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文笔,主要方式有呈现表现,议论和说明,其它方面都是子技术,就文章而言,越偏向感性,文学性越显著,越偏向理性,文学性越少。
写诗也是如此。写感性诗,不能写不出故事来,不能见不到情节,也抓不住细节,因为没有这些就体现不出感性,这也是写感性诗和写理性诗最根本的区别。
因为人人都有感性,只要把感性到的情形,合理地呈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体验,写感性诗对任何人都容易上手,而且不必要繁征博引,不然倒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相反,写理性诗,因为重在议论和说理,特别需要费认识,费逻辑,费智慧,要求有全面的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非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明白了这些,琢磨一下,我对实情该怎么想,怎么处理,怎么下笔,也就是这么运用感性?其实人的感性,外表看来都差不多,我想的实情和你一样,毕竟实情对冷冰冰的眼睛,没人能看出两样。
也因如此,对都能看到的东西,才会形成你写,我写,大家写,都一个样,还是没有味道,既体现不出感情,又何谈激情?且认识往往显得平平,所以必须出新意。
于是,就要看作者的笔力如何,所谓“腰窝硬肋”,特别指捕捉灵性,以及颇具提炼力和概括力的本领。是这才有了“却听天上仙神到”这一句。
这一句是对环境的呈现,属虚写,也叫写意,即不直接写你那些“阵阵雷鸣”,“乌云滚滚”等,而是把这些统统凝聚为了看不到的“仙神”之功,也就是“意”。“意”就意味对“神”的捕捉,突出的是意思的魂灵,也就代表一部分创作灵性。
笔力的问题,浅看是对笔的支配能力,深一点则看笔触能不能到达,怎么取舍,这是使用文字的根本能力,总是出自和随着实际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走向越来越成熟,即“唯手熟尔”,然而跟着的仍是经历,认识、情感等这些笔外基础,谓“眼到手才到”,根子又是对任何事情的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能力。
明白了笔力就清楚,这一句的提炼方法,犹如对一个大场面,竟轻轻松松一带而过,既不加过多笔墨,也没有任何渲染和粉饰,出人意料地简洁概括,又不显得不够,而且既是人人熟知,人人可为的合理联想,没有大学问,同时又是一句可概括一万句的写诗技巧。
反向说就是,一万句就只能凝聚或提炼出这么一句,若多一句,多一个字,都不是好的做法,称不上用“概括”,“凝聚”,“提炼”这些技巧性字眼来说它,因为没能力的事情,达不到就是达不到。
换言之,就这首诗讲,不这样就没有了前两句的空间,有前两句就必须压缩这一句,这也是只有四句的绝诗的特点,不然就可能造成,有用的想不到,进不来,没用的却老有地方,为了填充,也就老想得到,累累赘赘一大片。
这就是你说的“举重若轻”,故而才有新意和美感可言,但从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讲,全诗的实情中,实情本身不是重点,仅仅是氛围和环境,都是冷冰冰的客观,不从中提炼出人性人格人情,就没有温度,所以又非什么“举重若轻”,是非得这么俭省着写不可。
想想,说了这么多,末句该怎么分析?“未见心欢只见潸”既是对前两句的呼应,也是对转句的延伸,用来概括人们对雨的真实体验,那么字里行间的味道感如何?字面看是“心不欢”而且“潸然”,深层呢?
这一句是突出用来,扣住前面的“思”之盼意和“欢颜”之表现的,故这一句是通过反说,来体现人们站在雨中,那种快乐且啼笑皆非,虽尴尬却美好的生动形象。
想想,久旱之后,雨打在脸上是喜还是不喜?又是什么笑法?显然不是心欢,也是心欢!而此时的雨从脸上滴下,不仅很像潸,而且是久旱之后很惬意的“潸”,实际则是,潸非泪也,雨之比喻耳。
不妨再说一说“久旱”二字。通常久旱而雨,毕竟是实情,是要抓一抓久旱之情,之势,来衬托雨的,恐怕要大写几句,就像你写“电闪雷鸣响北天”一样,把个实而没用的“北天”,非要写出来不可。
要知道,文字是要围绕主题的,要保证不该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所以我处理这首诗的“旱”,这一特殊环境,仍本着俭省,就只用“久旱”二字,交待一下背景足矣,没必要多费笔墨。
写诗要懂经济学,讲究惜墨如金,会支配文字多少,会调动空间大小,减少不必要的表达成本,最终学会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姿态写诗。
别看张口仅仅28个字,看着好像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甚至简简单单,谁都会写的样子,但脑袋里的思维和思考,可不是如此,而是剧烈运动和震荡着的,没有内容不行,没有结构组织能力不行,何况还要字斟句酌,讲究各种修辞,并兼顾格式?
这就是我这首诗的创作思路,方法和技巧,包括认识和情感方面,可见写一首诗,哪怕28个字,得需要多少积累和即时思考与运用能力,不可小瞧这些,一小瞧就成了单纯鼓捣文字,所以写诗要靠积蕴写成,即诗非写而成。
如此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这首诗,是不是符合了文学性,有没有经济学和下面要说的哲学味道?至少像不像在说一个故事,抓了什么形象,情节和细节?
故事在诗中也谓意境,形象谓意象,情节指各种联系,而细节是指相对微小的笔触,可以是精雕细琢的,也可以不经意间的,总之是最能体现笔力的地方,往往给人以笔之所到,入木三分,晶莹剔透,呼之欲出等,极其诱人感,是打动人不可少的。
再而,单从语言选词择字上看,一是,跟我写的政论诗比较,包括风格,色彩,语气,情调等,是不是有极大特色变化?这就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二是,从成见“诗避重字重音”说来考量,前后用了两个“欢”字,读出了什么味道没有?值不值得多嚼一会?这仍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已经是写诗的哲学了。
说了这些,费话又费时费精力,可是创作性思维总是如同电速,一泻千里,且瞬间要保证去得了,拉得回,并最终聚焦于集中思考怎么写,过程怎样运作,直至完成。
若每个人都仅仅写诗,而对写完不懂得分析,甚至根本看不出,也体会不到,这些真真实实创作中的甘苦得失,就不是实践论,更得不到实践的要领,或许只能停留于,被主观大于实践的欣赏观念,稀里糊涂带着走。
一首诗写完了,再拿起笔回溯一下创作过程,如果能从方方面面,生活的,理论的,实践的,乃至文学性,经济学,哲学等,去总结,且可总结,有的总结,又非干瘪的主观看法,想法,而是满满的学识依据和实践性运用,这首诗才算值得写,否则都不外乎心血来潮似的,拿文字扎筏子。这方面你可以照我的样子试一试。
上面分析得很细,都是一边不怕繁琐的分析,一边尽量详彻介绍实践依据,满满是欣赏中,课本中不讲的知识和道理,算是面面俱到,你能读懂多少,又能展开到哪里去,能否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怎么运用,还是在你自己。
忽然,想借“久旱”为题,看看刚写了雨,旱又怎么写,如:
前雨难留如嫁女,万般惦念不回头。那边可是留人住,留得皱纹上白头。
想想,你又怎么实打实地完成,我上次说的“想想每个字我是怎么写出来,又想到的,都在干什么,有什么作用,最终全诗要表达什么,这里有什么秘密没有”?并且注意体会诗里特别用到的句式和重字重音。
你上面完成的,打了伤耗,没对准一个个问题,意味还是离不开图省事,绕着有利处走。对一些要求,没时间可以缓写,多思考就行,就是不能自己给自己打马虎眼。----
尽量写诗求感性,尤其初学要深攻。实情观察重情节,形象推敲用细工。
意境氛围崇简洁,主题环境讲交融。百般取舍凭决断,生动直观为要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