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11-23 15:01 编辑
如今致富浪潮高,不认爹娘认美钞。嘴上人人谈礼貌,行为个个要红包。 鲜廉寡耻司空见,磊落光明必被抛。社会何时风气好,是非对错老师教。 好久没评诗了,评一评你这首诗。总的说,这首诗健康向上,有针砭作用,前次说‘第三联为严格对仗,“鲜廉寡耻司空见,正气凌然必被抛”,出句前四字为两两并列结构,对句前四字为主谓结构,应酌。’这是形式细节问题,下面或再分析一下,先说一说大的方面。 这首诗的末句,应说成“是非对错孰能教”,这样更好,或后三字成“待君教”、“待师教”等意思,不能把问题一概而论,若仅说成“是非对错老师教”,会显露在认识上不够完善,总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教育吧? 教育受社会发展倾向和人的就业双重压力制约,很大程度上要成为社会的迎合者,而不是引领者,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而非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意识形态本身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实际走向,这无法由学校自主,毕竟学校不是空中楼阁。 同时,教育的育人周期长,注定了自身总是滞后于社会需要,这让它无法具有直接引领社会是非对错的功能,这个功能只能交给社会本身,特别表现为社会具体需要和社会发展实际两方面功利性。 教育的功利性,或曰功利性教育,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共有的特征,很现实,所谓“升官发财”实际这是对“学而优则仕”的片面理解,只有摆脱了功利性教育,教育才有把握自身的自主功能,这在建国初期的二十几年里曾有了颠覆性突破,路子是对的,可惜因大多数人的智慧总是跟不上,对跨越而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普遍认识不清,要么空谈,要么跟风,同样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教育,搞得嘴上明明白白,行动上稀里糊涂。 教育的问题,不管受社会意识形态现状、社会发展倾向,抑或还是生产力程度的制约,总的是认识的问题,认识清楚了,才知道怎么搞。 传统教育的功利性是封建社会局限使然,然而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主张,很好地抗衡了其功利性,故觉醒成分总大于负面,不然优秀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就不好解释,而现代教育则把这种抗衡也动摇了。 我们今天的现代教育,因弱化了传统道德的抗衡意义,又大面积全面抛弃了毛泽东思想武装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无私奉献、公大于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造成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兴社会主义“三观”的每况愈下,尤其在歪解“黑猫白猫”、“摸石头过河”下,所带来的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唯物史观的扭曲,让在新中国社会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彻底改变,所谓“蜕化变质”,最终让具有核心作用且决定着如何面对物质和精神的价值观,也以必然之势坍塌下来,导致不但在思想上,也在实际行动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关键是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例如怎样认识和对待财富等,成了不得不重新探索的东西,于是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升官发财”变得赤裸裸化,喊出了“一切向钱看”,出现了广泛腐败,这种情形基本成了人人思腐,有恃无恐的局面,实质则是社会片面发展的结果,如此一来,社会上的是非对错很难全怪“老师教”。 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教育之所以被功利包围,不能说国家教育方针不对,更不是方向不对,而是抗衡不过“升官发财”的冲击,这些纸上的方针和方向虽具有无可否认的正确引领作用,但乏于毛泽东思想那样的武装作用。 认识虽不关乎写诗的天赋高下,却关乎写诗水平的高下,写诗总是要看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具体判断等美学倾向和作者实际精神境界的, 天赋是做好事情的先天机缘,决定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基础能力,实际能力则要看他的高程表现,代表的是具体能力和水平如何,并取决于基础能力之上的一切东西,这也是天赋和后天的关系。 对于读者,人人都能看出一首诗的天赋之美拙,能否看出实际水平之美拙则不一定,是因此才会出现公婆各话,褒贬不一的情形,到底这还是由人的认识决定的。认识来自于经验和学习,代表人的智慧程度。 写诗就是这样,既需要天赋,也需要智慧,落脚于一首诗的创作,就是对生活的认识再认识,或曰一首诗就是对生活认识再认识的结果,不能简单认为一首诗仅仅需要一点诗意和咬文嚼字。换言之,没有认识,天赋无以承载,创作水平也无以彰显。 另,“鲜廉寡耻”是“缺少廉洁作为,乏于羞耻心”的意思,结构上“鲜廉”与“寡耻”是并列关系,小结构也分别为动宾词组,要与这样的成语对仗,从严对讲,应如出一辙,用“正气凌然”或“磊落光明”对之,非同等或相似结构,皆欠妥。 其后三字,用“司空见”缩“司空见惯”,还好理解,但用法上,“司空见惯”有典故,“司空”指人物,次句对仗也应选用专有名词,故对以“必被抛”,亦不妥。 单看“鲜廉寡耻”这个结构,对句不难找到对语,如精确些的“结党营私”,“爱富嫌贫”,“好逸恶劳”,“乞宠邀怜”,近似的“为虎作伥”,“现眼丢人”,也包括可说“背德离操”,“欲腐思贪”等更具概括性的词语,及至“见智见仁”这样需要后接平声字的说法亦可用,总之找到意思相称,有递进,能强化,甚至反义的说法并不难,不过还要考虑与“抛”字的搭配是否合理。 “抛”,有“扔下”、“舍弃”义,看似无它,到这首诗里就可能有“抛而传播泛滥”和“抛而不要了”二解,意思恐怕刚好相反,故用字的哪种涵义,对写诗在斟词酌句上制约得很,不可引起这方面歧义。 这种情况下,即使用反义语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所以要么结合技巧,如“鲜廉寡耻”对以“现眼丢人”,一文一俗,说成“鲜廉寡耻时时见,现眼丢人处处抛”,要么干脆调整韵脚,两种方式都能避免在形式上对得好,在意思上不和谐,意思不和谐,难免出于生造句子和凑韵。 而且,像“抛”这种及物动词,放在句子末尾,宾语多在前面,并不全同“看”、“听”、“闻”、“问”、“答”、“说”等感官动词那样,能够随意把动宾结构做宾语,所以在对仗中为了避免前后出现冲撞,本句不但要考虑意思通顺,出句也要提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式。 写对仗不是写完一句,再写下一句,而是两句综合考虑,最终达到互相兼顾,整体和谐通畅,想一想,全诗之写,是不是如此? 这也叫复杂问题简单处理,但首先是迎着复杂上,敢于全面了解和洞悉复杂,然后有的放矢找出对策而至简,绝不是懒于学习和了解,逃避复杂,不得不简单粗暴对待,把不是办法当做办法,简单粗暴不等于简单,而是漏洞百出,贻患无穷的极端复杂化。 又,次联“嘴上”对以“行为”,也应改为对以“心间”,“心头”,更恰当,而且行为都是内心支配,也就不必拘泥于非得说“行为”。 总之,永远要认清,没有复杂和努力学习,哪来简单?写诗是字字句句矫情之事,需要精益求精,害怕矫情本身就是认识不到位。认识是写诗的大功夫,制约个人创作能力所在精神意识平台的大小,选词择句和拟声用韵是细功夫,制约诗的美感和具体以什么认识来创作的实际水平,两方面相得益彰才好。 当今写诗有通病,把爱好当天才,当一切,至多注重一点专门知识,还模棱两可,搞本本主义,搞人云亦云,常常因害怕抽象繁冗,懒于深入学习,尤其以浅读、少读为乐,又多浅尝辄止,满足于捕风捉影,一知半解,乏于具体认识,乏于精细思考和探究,这方面影响要慎防。 几句以诗代话,算是顺口说出来的一点写此文的体会: 平时会写几诗行,苦算能吟懂武装。文字本来无贵贱,声音天赐有铿锵。 宁凭质地同风雅,慎以花招仿柏梁。未见修身人脱俗,倚何识体笔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