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3

孟郊死后无钱发丧 中国古代那些穷困潦倒的诗人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8
贡献
5502
金钱
10034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3-16 11: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郊死后无钱发丧 中国古代那些穷困潦倒的诗人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9日   文章来源:凯风网   作者:小不点

[url=][打印本页][/url] 【字体大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古代的诗人很多。“诗能穷人,也能达人”。有几个著名的诗人,诗歌流传千古,但在他们生活的年代,却因为时局,或者因为自己的梦想,而一生坎坷不已、穷困潦倒,着实让人唏嘘。
  杜甫:“诗圣”一生颠沛流离,一家人跟着挨饥受冻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作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科举仕途不顺,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从乾元二年到广德二年,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历三年(77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钱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孟郊:“诗囚”酷爱闭门写诗,穷死时无钱办丧礼
  贞元十七年,孟郊五十一岁,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孟郊穷困至极,于贞元二十年(804)辞职。
  孟郊家境贫寒,酷爱写诗,写不出来就不出门,谁敢中途打扰必定挨噘。考上公务员以后也这么干。丢了工作后,没钱,吃不上饭。韩愈等朋友已经习惯了,只要他来,必定是没钱了。死的时候留下遗孀,没钱给他发丧,还是韩愈他们置办的丧礼。人送外号“孟借钱”。
  陆游:爱国诗人有着抗金梦想,却穷困得只能吃野菜
  陆游生活的时代是宋金两朝南北对峙的时代,战争频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民涂炭。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可是,在官宦生涯里,屡次遭到排斥和打压,而南宋小朝廷也只图偏安一方,一味推行投降主义路线。陆游一生不得志,穷困潦倒。陆游的生活极贫苦的,经常断炊,常以野菜佐餐、充饥。陆游根据自身的切身体会,写下了大量的野菜诗。
  陆游六十八岁那年写的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更是体现出了他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穷困潦倒还在想着如何收拾破碎的山河。确实让人敬佩不已。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8
贡献
5502
金钱
10034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4: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的温度 于 2018/3/18 12:21:19 发布

王维、王昌龄访得道高僧同咏诗  




    天宝二年(743),王维同王昌龄、裴迪等人一同游青龙寺、访高僧“昙璧上人”,众人咏诗,各做诗一首。这些诗记录于《全唐诗》中,因而流传,其中又以王维和王昌龄的诗作最为精妙。  

    本文介绍王维和王昌龄关于此次探访的诗作《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与《同王维集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五韵》。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唐肃宗干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诗、书、画都很精通,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有“诗佛”之称。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其诗又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青龙寺位于唐长安城新昌坊内乐游原上,极尽登临俯瞰之美。宋敏求在《长安志》赞曰:“北枕高原,南望爽垲,为登眺之美。”青龙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  

    唐代的多位皇帝十分尊崇佛法,佛教因而得到很大发展和兴盛。长安城的佛寺之盛,更是空前。唐代佛教之盛不仅在国内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且对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影响极大。青龙寺就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寺庙之一。

    事实上,大唐盛世,气象雄伟,是中华神传文化的鼎盛时期,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巅峰。佛教、道教空前兴盛,道教甚至被奉为国教。佛教、道教传播范围甚广,信徒人数众多。  

    大唐的众多著名诗人、文人信天敬神,他们大多信佛或者信道,敬读佛经或道经,参禅问道,打坐实修,许多人虽不出家但虔诚地在世俗中修行。翻开《全唐诗》,大唐诗人写下关于修炼的感悟和心得的诗作有许多,见证着佛教、道教在大唐的兴盛。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并序

    (唐)王维

    吾兄大开荫中,明彻物外。以定力胜敌,以惠用解严。深居僧坊,傍俯人里。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八极氛霁,万汇尘息,大虚寥廓,南山为之端倪;皇州苍茫,渭水贯于天地。经行之后,趺坐而闲,升堂梵筵,饵客香饭。不起而游览,不风而清凉。得世界于莲花,记文章于贝叶。时江宁大兄持片石命维序之,诗五韵,坐上成。  

    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源自《全唐诗》)

    高僧“昙璧上人”已经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了,真性显露,他已经能从现实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受名利情的困扰,通达世外,洞彻事物的本质。他在禅定中,通过打坐实修,来克制情欲烦恼等这些外敌,定中生慧,慧悟大道,大彻大悟。此“智慧”乃成佛所需的特殊认识,是通过修炼而生之“慧”,非世俗之人所能具有。  

    高僧深居寺院,僧房能俯瞰临近的村庄。寺院所处环境如人间仙境,祥和静怡。四面八方的景物和地理方位: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八极氛霁,万汇尘息,大虚寥廓,南山为之端倪;皇州苍茫,渭水贯于天地。真是如意吉祥之圣地啊!  

    高僧“昙璧上人”往来于一定的地方,平时双盘打坐,入定修行。有法事,就在道场做佛事;也会招待来礼佛的世人和香客。寺院居于高处,坐而不起即可观览四方之景,气候清爽,即使没有风也自感到清凉。  

    只要内心觉悟,所居之地就是净土,高僧“昙璧上人”已得大道,我们写诗将此记录下来。诗人王昌龄和我在一起,他让我为大家写的诗作序言,我因此写了诗序,也写了一首五韵诗,为大家呈上。  

    从乐游原高处轩豁、宽敞的青龙寺望去,天空无边无际。坐在这里甚至可以看到南边路上骑马的人,远远的听到长安城传来的鸡鸣声。放眼望去,眇眇孤烟在远处升起,芊芊草木是如此的茂盛。极目远眺郁郁葱葱的青山和错落有致的村庄,夕阳黄昏,太阳于五陵的西边缓缓落下。高僧“昙璧上人”的修行境界已经达到了不受世俗的欲求、妄念的侵染,心无杂念、心入空境,又怎么会为眼前的景物所迷惑?  

    如何理解“得世界于莲花”?

    大乘佛教称佛所居住的世界为净土,据说佛有无数,故净土亦无数。《华严经》谓报身佛毗卢遮那所居之净土名莲花藏世界。据称,此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  

    唐译《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静坚固。”又莲华藏世界亦用为诸佛报身(修得佛果之身)之净土的通名。此句谓上人已得净土。《维摩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五韵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

    (源自《全唐诗》)

    青龙寺是出家修炼人的清净之所在地,翠竹青青、曲径通幽。寺院之外,碧绿青山,清幽雅静。修行人心无尘垢,清静无为。在寺院中,舒心安宁,让身处红尘的我们如此向往,真希望我们也能在这里修行,真是身在红尘、心在方外呀。  

    修行到高深的境界,能体会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实的、虚幻的,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被人间的名利情所迷惑、不执迷其中。人都有佛性在,如果能够走上修炼之路,通过修行,就能达到“圣境”,也就是解脱世间的一切烦恼,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这样就不会被外物所带动,不会被名利情所牵绊。高僧“昙璧上人”就是这样的修行人,他修炼的境界已经很高深了,我们这一行就是来探访这位佛门高人。  

    佛门修炼之清静地,天香缭绕,晨钟暮鼓,敲醒迷中人!

    何谓“圆通”?《三藏法数》卷四十六:“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

    何谓“无有象”?佛教大乘空宗认为宇宙万象都“非真象”,既非真象,亦即无有象。僧肇《不真空论》:“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则虽象而非象。”  

    何谓“圣境”?即圆通。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能修净行,便可“即身成佛”,解脱世间一切烦恼,故曰“圣境不能侵”。

    结语

    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昙璧上人”是一位得道高僧,他修炼的境界高深,已得大道。王维和王昌龄等人是专程探访,拜见高人。《全唐诗》所录的诗,记录了这次珍贵的探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盛唐的人心所向,那时人们注重道德,把修炼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信佛信道在民间极其广泛,社会的精英阶层普遍修炼,这是当时的主流。这也许是大唐能够成为中华盛世朝代的一个原因吧。大唐,那个天朝盛世让无数后人追忆、魂牵梦绕!  

    读王维和王昌龄的诗,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盛世朝代,而且让人对修炼心生向往,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至高境界。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参考文献:

    1.《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

    2.《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19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8
贡献
5502
金钱
10034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1:5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的穷困潦倒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不懂科学,一个医生,不知膨胀螺丝为何物,凭想象认为是骄傲自满的意思,自我膨胀,得意忘形,进而联想到社会的浮躁。其实,膨胀螺丝,不是自我膨胀,也没有浮躁的意思,文人对工程技术一窍不通,批评别人,自爆缺乏工科常识,毫无实用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8
贡献
5502
金钱
10034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12: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曼步莲华 于 2018-3-19 07:51 编辑


   诗的写法很多,流派纷呈,因人而异。但基本上说来,诗应该是因情而发,因象而成。心中有情,眼前有象。善于观察与思考,是写诗的前提。同时诗人的学识,阅历,眼界,气度都很重要。达官显贵,平常百姓都可以写诗,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可以写诗。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有诗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不能把一首好诗只归功于作者,也要归功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天人合一,当此谓也。         关于什么是好诗,前人说过很多,比如苏东坡说反常合道。诗人可能是俗人,但写诗却是对世俗的反抗。对平庸生活的反抗。从而表现不俗的一面。有的人担心写出来没人看,所以故意把诗写的通俗乃至低俗,写的平淡无奇,写成平白易懂的口号,口水诗,固然十分容易理解,但是诗的趣味,品味,就要失去很多。我们说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实际上也是在古代而言,今天的人未必就那么容易能看懂。实际上,古代很多人并不喜欢白居易,像白氏长庆集,就有人评价说:老妪能解,我不能解。还有人说,元轻白俗。
   有人可能喜欢浅近的诗,有人不喜欢,比如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过,“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不知诗,固看了这样浅近的就爱,进了这样的格局,再也出不来的。” 林黛玉所说的格局,对写诗是很重要的,一首诗要有起承转合,要有布局谋篇,要在有限的文字内表现价值观,抒发情感,要炼字炼句。可以说要如行军打仗一样,每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不能有丝毫浪费,方为好诗。
    诗的内容,也可不拘一格。有人认为要写现实生活,没什么错,但是也不能排斥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日常生活有可能消磨人的灵性,生活之外可能激发人的灵感。李白的诗篇就往往在生活外,出尘绝俗,气度不凡。杜甫有很多现实主义忧国忧民的杰作,于是有的专家学者对他另外一种描写酒宴的,写宫廷的诗评价就很低,相对而言,这一类诗在感情表达上可能确实不够炽烈,但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同样也是很有美感,也是反映了作者世界观对美的认知。杰作可能称不上,但说是佳作,也是可以的。认为其毫无意义,却是不妥。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都可以写出好诗。 行千里路能写出好诗,坐在书斋,足不出户也能写出好诗。因为人的格局,人的阅历,气度,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得到。 岳飞的满江红是好诗,丘处机的无俗念也是好诗。 只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作者的性情,志趣,人生感悟,对美的认知,都算好诗。有的诗第一眼看起来不算好,但是多看几次可能就能感受到它的意蕴,内涵。 包括一些道士写的,看起来很枯燥,没什么意境,但是如果对道家的金丹原理有所研究的话,也能品味出很多东西。
    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所以一定要定义什么诗好,哪种不好,有时候简单,有时候又不那么简单。 评价诗的时候,最好有实际作品,不要泛泛而谈。 今人写诗,要有新意,但又不能失去古意。我认为这个说法很对。 有的人一味求新,认为仿古诗没有价值,也是一种偏见。传承中华文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在精神上与传统文化相通,在境界上保持一种纯粹的修养,不为世界的变化所动,也没有什么不好。比如佛教道教基督教,时代再怎么变,依旧还是那个样子,这就是信仰。
   当然是能够与时俱进,真正出现有时代特征,又不输格调的作品,是更好的。我们也期待这样的作品。


本主题由 九门提督 于 4 小时前 限时高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0 15: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