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草@ 于 2018-3-11 11:59 编辑
为什么现在的女生都特别diss「妇女」这个词? 一、“妇女”的起源 “三八”节到了,先祝广大小仙女妇女节快乐。这么尴尬的节日,文字君就不陪你们过了。毕竟人家还是个要过儿童节的宝宝。不过话又说回来,「妇女」这么难听的词,到底是谁发明的? 「妇女」一词出自《礼记·曲礼下》: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妇女」的说法,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这时的「妇女」泛指女性,如《史记·项羽本纪》: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分开来讲的话,未婚女子为女,已婚女子为妇。正如《康熙字典》解释:已嫁曰妇,未宇曰女。其中「宇」即出嫁之意:妩媚 在《青青河畔草》一诗中,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之语。泛指的时候,「女」也可以指人妻。就像《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妇」的繁体字为「婦」。这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通俗来讲,家里那个用扫帚扫地的女人就是妇,即妻子。《说文解字》: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当然,扫地只是她们的家务之一。「妇」跟「服」叠韵互训,又有「服从」之意。《说文解字》:妇主服事人者也。 古代女人地位低,要遵守三从四德,许多贬义词也跟女人有关,如「妇人之仁」「妇人之见」。因此广大女同胞,听见「妇女」这个词,自然有一种抵触情绪。不过现在男女平等了,要是还有人想让女孩子扫地,怕是要单身一辈子吧。
二、「妇女」一词为何给人一种很接地气的感觉? 古代女子头上戴头巾,称为「巾帼」。后来「巾帼」就成了妇女的代称。《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五》:庶人衣褐,带弁。女子首巾帼。 所以一提起妇女,我们的脑海中,就自动脑补出一个,戴着头巾穿着围裙的大妈。而我们对妇女的固有印象,可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人民币。妇女节起源于近代,而近代以来我们所使用的纸币,就印了好几个戴头巾的朴实妇女。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嫁为人妇后,女孩子会变得成熟稳重,再加上要操持家务,甚至下地干活,身材自然变得壮硕,模样也从小仙女退化为居委会大妈。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拒绝成熟就是我唯一的出路。 「妇女」听着很老气,其实这是错觉。古代女孩结婚早,一般十几岁就出嫁了。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越王勾践曾为了繁衍人口,还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文字君不禁想起了之前那个悲愤的大爷:孩子不经常看我,他违什么法。30岁了不结婚,才是违法,该谈判。如果大爷生活在古代的话,该判刑的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自己。 《晋书·帝纪第三》也有类似记载:冬十月辛巳,制女年十七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意思是到了十七岁还没嫁人的姑娘,由政府统一分配老公。 所以古代的已婚妇女,年纪比现在的未婚少女还小。而我们这些一毕业,就已经二十多岁的姑娘,可以说是很「妇女」了。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啊!
三、与妇女有关的趣事: 事实上,「妇女」才不是想象中那么朴实无华呢。有些关于妇女的典故也很有趣。比如很多动物的别名跟妇女有关。蟋蟀别名「懒妇」,但蟋蟀并不懒。只是它的声音尖厉急促,引人注意。人们认为它有催促妇女勤快纺织的功效,所以它有个别名叫「促织」。俗话说「促织鸣,懒妇惊」。因此蟋蟀就又被称为「懒妇」了。 再比如,鹪鹩又名「巧妇」。因为它所做的窝十分精巧。赤斑蜘蛛又名「络丝妇」,因为蜘蛛会结网,蜘蛛网就和络丝一样。 据《康熙字典》记载:有一种江鱼叫白旂,它身上的油脂可燃,用于照明。但照歌舞则明亮,照纺绩则昏暗,世传其为懒妇所化。可以看出,这些别名都跟妇女的本职——纺织 是分不开的。 在历史上,钢铁直男司马懿差点穿了回女装。有一次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派人送了女子的服饰巾帼给司马懿。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很淡定地穿上了女装。不过真实的司马懿并非稳如老狗,而是暴跳如雷,差点中了激将法出兵。 《晋书·帝纪第一》: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夫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古人以穿女装为耻。现在的女装大佬却铺天盖地。如果司马懿生在现代, 可能会因为穿女装,涨一大波粉丝。 古代男尊女卑。所以要对女性使用敬称时,往往会跟男性词语结合起来。比如妹妹又称「女弟」,姐姐又称「女兄」,父亲的姐妹又称「女伯」「女叔」。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女公子」, 如《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的这段,可以说很有趣了:闻有女公子来适良配,窃不自揣愿以镜台自献。 不过,说了这么多,「妇女」一词依旧在嫌弃中茁壮成长。也许是这个词太大众化了。那就顺便祝各位仙女宝宝们:三八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