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了对联的歧义,再来一篇诗词的歧义,可谓双璧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奇葩,其精美绝伦为世人所公认。但在阅读和欣赏中,由于汉语字词的多义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造成对同一句诗 (词 )或同一首诗 (词 )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歧义现象。 诗词中的歧义,有的是确实可以双解,有的是只有一种正确,另一种是误解。还有古今词语的变迁、所处时境不清,或者作者交代不清造成的。 读者方面则有文化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诗无达诂,引申理解,强作解人,感情的偏见等都会造成理解的歧义 原因多样,暂不分类说明,各个例子的歧义原因,请读者自行体会。 例一、胡令能《小儿垂钓》,《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陕西旅游出版社)将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两句,翻译为“路人来问讯,远远打手势,只怕鱼儿惊,一声也不吱。”《唐诗三百首》(2004年朝华出版社)对诗句解释为“突然传来行人的问路声,小孩赶紧远远地向他使劲摇着手,生怕惊走了鱼儿。”而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对“遥招手”的解释为“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同一诗句,三种书目三种不同解读,三种解释的矛盾焦点在“招手的主体是谁,招手的本义是招手还是摇手”。当我们把三种解释分别放进古诗描述的故事中比较,不难发现,第三种解释似乎更富有童趣,更能够表现出乡村孩子那种天真专注、热心淳朴的特点。因为如果小孩子既未招手,也不应人,谁又能确认他是在“怕得鱼惊”而“不应人”呢? 例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清新亮丽的小词,短短33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因驾舟郊游、醉酒后误入藕花丛、急于划出的生动画面。多年来,人们对“兴尽晚回舟”和“争渡,争渡”两句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在黄丽贞女士所著的《词坛伟杰李清照》一书中,对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进行评注。书中对词中“争渡”给于了这样的评注:“让人看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在整日的游玩之后,到日落黄昏之际,又喧腾热闹、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儿回家。”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与黄丽贞女士的观点不同:认为把这首词中的“争渡”解释为作者独自奋力划船,夺路急归。有人分析如下: 一、从贯读全词,联系上下词句的意思来推测“争渡”之前的迷路情况。 首先,作者的“沉醉不知归路”中的“沉醉”应当是指自己本人当时当地,是因兴浓酒醇而开怀畅饮之后,处于酒意酣醉的状态,而不是指一群人都处于饮酒过多的状态。 其次,把这四句联系起来理解(而不是孤立某一句或某一个词),当时作者更有可能是独自一人撑舟归返时迷失方向:夕阳西下,水路较难分辨,再加上作者饮酒至 “沉醉”,因此容易迷失方向,“误入藕花深处”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是黄丽贞女士所评的一群少女划着船儿回家,那么即使是日暮,即使是都醉意熏熏,也不可能全部人都同时迷失回家的方向而“误入藕花深处”,所以这种说法的可能性要比前一种(作者独自一人撑舟迷失归途)小得多。 二、从这首词要表现的整体的意境来分析“争渡”: 作者要表现的是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而且,让人感觉到整体上看的大画面,主要意境还是以静为主的。 静:作者发现自己迷路之前的情景是:黄昏时候,夕阳正渐渐西斜,溪亭的剪影,缓缓的流水,一叶小舟,醉意阑珊的作者,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画面,体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给人以一种悠然惬意并且有些懒洋洋的感觉。 动:作者悠然撑舟,突然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竟然“误入藕花深处”。因为天色已晚,又只身一人,所以赶忙奋力划船,但“藕花深处”很可能是荷丛茂盛繁实,到 处荷叶密密匝匝,可以行舟的水面不会是宽阔通畅的,而且黯淡的天色更增加了辨认归途的难度,所以作者要“争渡”,也就是要夺路急归——极力在荷丛深处划船,想要尽快划出“藕花深处”而找到回家的路。结果,由于作者猛然酒醒,奋力争取尽快寻得归路,而导致忽然间的桨急水欢,惊动了在荷丛栖息的鸥鹭,鸥鹭闻声纷纷从荷丛惊慌而起。桨声、水声、鸟儿拍翅声(正是因为当时格外宁静,所以鸟儿扑啦啦的惊起拍翅声显得比日间清晰响亮),打破了原本荷丛水面的一片静 寂,这是这首词中的“动”——作者的夺路急归和鸥鹭的惊起拍翅。
虽然先静后动,但是整体大的环境还是让人感觉到静多动少,夜幕徐徐降临是悄无声息的,一望无际的水域是舒缓恬静的,作者的小船在水面显得微不足道,作者在荷丛深处“争渡”——急桨击水,惊起鸥鹭也只是发生在整个夜景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仍然不会改变静中有动,以静为主的整体情景的大氛围。这样理解这首词就可以令人先想象到一幅犹如广角镜头拍摄的幽远宽阔恬静的画面(天、亭、水、荷丛),然后在这幅大画面中有可以看到画境一隅的近镜头画面(小舟争渡)。动静 结合,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探讨作者填这首词的主要目的来分析“争渡”。 作者这首词的一开始用“常记”,说明填词时已非当时当地,而是回忆。回忆的是这次出游的经历。作者为什么会回忆这一次出游经历而非 其它出游经历,而且丛词中看出,作者是经常会想起这一次出游的情景,这一次出游经历有什么特殊之处呢?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这首词,不难发现整首词都是在表露这次出游时的作者的心情,而这份心情恰恰是这次出游经历的“特殊之处”。 首先,作者的心情是“静”:尽兴之后,日落时分,夕景正好,悠悠然荡舟归途。 然后,作者的心情是“惊”:突然发现迷路,迟暮中小船陷于“藕花深处”,心中一惊,醉意也醒了不少。 接着,作者的心情是“急”:夜色渐浓,独自迷途于繁密的荷丛,于是奋力划船,要急着驶出荷丛而找到归路。这也正是作者“争渡”时的心情。 最后,作者的心情是由“争渡”而带来的意外的“惊喜”:夺路急归却一不小心惊动了栖息的鸥鹭,望着一只只鸥鹭扑啦啦地拍着翅膀飞上天空,作者的心情是“惊”中有“喜”。
由此看出,作者通过这首词要表现的不只是一次出游经历,还要表现出这次出游经历中的那份非同寻常的心情。 所以,“争渡”不仅仅是作者要表现当时奋力摇桨的一个动作场面,但更主要的是要表现出当时作者“急”的心情:奋力寻找出路时急蹙迫切的心情,从而也引出紧接着的“惊喜”心情,这种陡然急转的心情,正是令作者对这次出游久久难以忘怀的“特殊之处”吧!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我觉得这首词中的“争渡”解释为作者独自奋力划船,夺路急归更好,比黄丽贞女士所评注的作者和一群伙伴争先恐后划船回家更为贴切。 如果如黄丽贞女士所评,这首词写了“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在整日的游玩之后,到日落黄昏之际,又喧腾热闹、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儿回家”,“争渡”就被完全解释成一个动作场景的描写:“喧腾热闹,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儿回家。”这也就把作者填这首词的主要目的,诠释成比较偏重于描写这次出游的一个场面,而不是这次出游时与众不同的心情,并且这样的场面,这样的动作,“一群人” “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和“作者独自奋力夺路急归”比起来,所带来的心情很难有“静——惊——急——惊喜”的跌宕起伏和耐人回味,而且“争渡”在充分表现作者心情上的作用就失色很多。 综上所述,我认为“争渡”解释成为“作者独自奋力划船,夺路急归”,比“作者和一群伙伴争先恐后划船回家”更贴切,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个人是这样分析的: 先说说两个“争渡”,有人将其想象为“几个女孩纷纷驾着小舟争着向前,想尽早划出藕花丛”的情景,有人理解为“李清照的小船误入藕花丛中后,十分着急慌乱划船”。哪种理解更为符合词的本义呢?如果让我们对宋朝女子社会地位作一番研究,结论就不得而知了。由于宋朝理学盛行,自宋以后,女子的社会地位江河日下。作为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均为李清照的先辈,而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母思想均较为开明,年少的李清照才识过人,因此她的足迹得以遍及济南风景名胜,其年少时的诗词也初露峥嵘(参见《李清照词全集》)。与李清照相比,许多官宦家庭的女孩远没有她那么幸运,她们多“养在深闺人不识”,甚至还有一些女孩从三四岁时就被迫裹起“三寸金莲”。由此可以推想,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之事应当是“溪亭之游”而不可能是“溪亭之会”了。 再说“兴尽晚回舟”一句,从词面上理解“兴尽”,应当是“兴致尽了,即兴致消退了――玩够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联系前两句词来想象一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告诉我们作者在这次愉快的郊游中喝醉了,以致黄昏时迷失归路。显然这次郊游的出游时间不可能是“日暮”,“日暮”应是返回时间,按人们正常出游时间(早晨)推断:李清照在溪亭一带的夏日赏游已经为时一天,这一天中她兴致盎然,流连忘返,以至时间到了“日暮”才突然醒悟,不得不“踏上回家的路”。由此可见“兴尽”不是“兴致尽了”而是“兴致很高”,“兴尽晚回舟”一句当作如下解释:玩得十分高兴,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天色很晚了才不得不驾舟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