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8

诗词的歧义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2-7 15: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了对联的歧义,再来一篇诗词的歧义,可谓双璧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奇葩,其精美绝伦为世人所公认。但在阅读和欣赏中,由于汉语字词的多义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造成对同一句诗 (词 )或同一首诗 (词 )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歧义现象。
诗词中的歧义,有的是确实可以双解,有的是只有一种正确,另一种是误解。还有古今词语的变迁、所处时境不清,或者作者交代不清造成的。
读者方面则有文化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诗无达诂,引申理解,强作解人,感情的偏见等都会造成理解的歧义
原因多样,暂不分类说明,各个例子的歧义原因,请读者自行体会。
例一、胡令能《小儿垂钓》,《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陕西旅游出版社)将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两句,翻译为“路人来问讯,远远打手势,只怕鱼儿惊,一声也不吱。”《唐诗三百首》(2004年朝华出版社)对诗句解释为“突然传来行人的问路声,小孩赶紧远远地向他使劲摇着手,生怕惊走了鱼儿。”而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对“遥招手”的解释为“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同一诗句,三种书目三种不同解读,三种解释的矛盾焦点在“招手的主体是谁,招手的本义是招手还是摇手”。当我们把三种解释分别放进古诗描述的故事中比较,不难发现,第三种解释似乎更富有童趣,更能够表现出乡村孩子那种天真专注、热心淳朴的特点。因为如果小孩子既未招手,也不应人,谁又能确认他是在“怕得鱼惊”而“不应人”呢?
例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清新亮丽的小词,短短33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因驾舟郊游、醉酒后误入藕花丛、急于划出的生动画面。多年来,人们对“兴尽晚回舟”和“争渡,争渡”两句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在黄丽贞女士所著的《词坛伟杰李清照》一书中,对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进行评注。书中对词中“争渡”给于了这样的评注:“让人看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在整日的游玩之后,到日落黄昏之际,又喧腾热闹、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儿回家。”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与黄丽贞女士的观点不同:认为把这首词中的“争渡”解释为作者独自奋力划船,夺路急归。有人分析如下:
一、从贯读全词,联系上下词句的意思来推测“争渡”之前的迷路情况。
首先,作者的“沉醉不知归路”中的“沉醉”应当是指自己本人当时当地,是因兴浓酒醇而开怀畅饮之后,处于酒意酣醉的状态,而不是指一群人都处于饮酒过多的状态。
其次,把这四句联系起来理解(而不是孤立某一句或某一个词),当时作者更有可能是独自一人撑舟归返时迷失方向:夕阳西下,水路较难分辨,再加上作者饮酒至 “沉醉”,因此容易迷失方向,“误入藕花深处”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是黄丽贞女士所评的一群少女划着船儿回家,那么即使是日暮,即使是都醉意熏熏,也不可能全部人都同时迷失回家的方向而“误入藕花深处”,所以这种说法的可能性要比前一种(作者独自一人撑舟迷失归途)小得多。
二、从这首词要表现的整体的意境来分析“争渡”:
作者要表现的是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而且,让人感觉到整体上看的大画面,主要意境还是以静为主的。
静:作者发现自己迷路之前的情景是:黄昏时候,夕阳正渐渐西斜,溪亭的剪影,缓缓的流水,一叶小舟,醉意阑珊的作者,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画面,体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给人以一种悠然惬意并且有些懒洋洋的感觉。
动:作者悠然撑舟,突然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竟然“误入藕花深处”。因为天色已晚,又只身一人,所以赶忙奋力划船,但“藕花深处”很可能是荷丛茂盛繁实,到 处荷叶密密匝匝,可以行舟的水面不会是宽阔通畅的,而且黯淡的天色更增加了辨认归途的难度,所以作者要“争渡”,也就是要夺路急归——极力在荷丛深处划船,想要尽快划出“藕花深处”而找到回家的路。结果,由于作者猛然酒醒,奋力争取尽快寻得归路,而导致忽然间的桨急水欢,惊动了在荷丛栖息的鸥鹭,鸥鹭闻声纷纷从荷丛惊慌而起。桨声、水声、鸟儿拍翅声(正是因为当时格外宁静,所以鸟儿扑啦啦的惊起拍翅声显得比日间清晰响亮),打破了原本荷丛水面的一片静 寂,这是这首词中的“动”——作者的夺路急归和鸥鹭的惊起拍翅。
虽然先静后动,但是整体大的环境还是让人感觉到静多动少,夜幕徐徐降临是悄无声息的,一望无际的水域是舒缓恬静的,作者的小船在水面显得微不足道,作者在荷丛深处“争渡”——急桨击水,惊起鸥鹭也只是发生在整个夜景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仍然不会改变静中有动,以静为主的整体情景的大氛围。这样理解这首词就可以令人先想象到一幅犹如广角镜头拍摄的幽远宽阔恬静的画面(天、亭、水、荷丛),然后在这幅大画面中有可以看到画境一隅的近镜头画面(小舟争渡)。动静 结合,情景交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探讨作者填这首词的主要目的来分析“争渡”。
作者这首词的一开始用“常记”,说明填词时已非当时当地,而是回忆。回忆的是这次出游的经历。作者为什么会回忆这一次出游经历而非 其它出游经历,而且丛词中看出,作者是经常会想起这一次出游的情景,这一次出游经历有什么特殊之处呢?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这首词,不难发现整首词都是在表露这次出游时的作者的心情,而这份心情恰恰是这次出游经历的“特殊之处”。
首先,作者的心情是“静”:尽兴之后,日落时分,夕景正好,悠悠然荡舟归途。
然后,作者的心情是“惊”:突然发现迷路,迟暮中小船陷于“藕花深处”,心中一惊,醉意也醒了不少。
接着,作者的心情是“急”:夜色渐浓,独自迷途于繁密的荷丛,于是奋力划船,要急着驶出荷丛而找到归路。这也正是作者“争渡”时的心情。
最后,作者的心情是由“争渡”而带来的意外的“惊喜”:夺路急归却一不小心惊动了栖息的鸥鹭,望着一只只鸥鹭扑啦啦地拍着翅膀飞上天空,作者的心情是“惊”中有“喜”。
由此看出,作者通过这首词要表现的不只是一次出游经历,还要表现出这次出游经历中的那份非同寻常的心情。
所以,“争渡”不仅仅是作者要表现当时奋力摇桨的一个动作场面,但更主要的是要表现出当时作者“急”的心情:奋力寻找出路时急蹙迫切的心情,从而也引出紧接着的“惊喜”心情,这种陡然急转的心情,正是令作者对这次出游久久难以忘怀的“特殊之处”吧!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我觉得这首词中的“争渡”解释为作者独自奋力划船,夺路急归更好,比黄丽贞女士所评注的作者和一群伙伴争先恐后划船回家更为贴切。
如果如黄丽贞女士所评,这首词写了“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的在整日的游玩之后,到日落黄昏之际,又喧腾热闹、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儿回家”,“争渡”就被完全解释成一个动作场景的描写:“喧腾热闹,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儿回家。”这也就把作者填这首词的主要目的,诠释成比较偏重于描写这次出游的一个场面,而不是这次出游时与众不同的心情,并且这样的场面,这样的动作,“一群人” “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和“作者独自奋力夺路急归”比起来,所带来的心情很难有“静——惊——急——惊喜”的跌宕起伏和耐人回味,而且“争渡”在充分表现作者心情上的作用就失色很多。
综上所述,我认为“争渡”解释成为“作者独自奋力划船,夺路急归”,比“作者和一群伙伴争先恐后划船回家”更贴切,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个人是这样分析的:
先说说两个“争渡”,有人将其想象为“几个女孩纷纷驾着小舟争着向前,想尽早划出藕花丛”的情景,有人理解为“李清照的小船误入藕花丛中后,十分着急慌乱划船”。哪种理解更为符合词的本义呢?如果让我们对宋朝女子社会地位作一番研究,结论就不得而知了。由于宋朝理学盛行,自宋以后,女子的社会地位江河日下。作为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均为李清照的先辈,而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母思想均较为开明,年少的李清照才识过人,因此她的足迹得以遍及济南风景名胜,其年少时的诗词也初露峥嵘(参见《李清照词全集》)。与李清照相比,许多官宦家庭的女孩远没有她那么幸运,她们多“养在深闺人不识”,甚至还有一些女孩从三四岁时就被迫裹起“三寸金莲”。由此可以推想,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之事应当是“溪亭之游”而不可能是“溪亭之会”了。
再说“兴尽晚回舟”一句,从词面上理解“兴尽”,应当是“兴致尽了,即兴致消退了――玩够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联系前两句词来想象一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告诉我们作者在这次愉快的郊游中喝醉了,以致黄昏时迷失归路。显然这次郊游的出游时间不可能是“日暮”,“日暮”应是返回时间,按人们正常出游时间(早晨)推断:李清照在溪亭一带的夏日赏游已经为时一天,这一天中她兴致盎然,流连忘返,以至时间到了“日暮”才突然醒悟,不得不“踏上回家的路”。由此可见“兴尽”不是“兴致尽了”而是“兴致很高”,“兴尽晚回舟”一句当作如下解释:玩得十分高兴,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天色很晚了才不得不驾舟回家。”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5: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例三、再欣赏杜甫《八阵图》 
《八阵图》仅20字,但对“遗恨失吞吴”一句的理解,很久以前就出现分歧。有人解释为:诸葛亮所遗恨的是没有消灭(吞并)东吴。而据《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按《三国演义》自第81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至84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诸葛亮反对伐吴,因此被留下“保太子守两川”。由此可以推想诸葛亮所“遗恨”的不是“灭吴不成”,而是“没有劝阻刘备兴兵讨吴”。这般推论似乎十分合理,但《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品,其性质又为历史小说,用明代小说的故事情节推论唐朝杜甫的本意,实在牵强附会。不过,宋朝苏轼也只好以梦作解,尊敬的读者,你认为应当怎样理解“遗恨失吞吴”的本意呢?
(以上三则可参考慈 奎《诗词“歧义”辨析》)

例四、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我问你“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如何解,估计你和同伙们会争论的打起来。你说是把书读烂了,他说是超过了,即使是老师来给你判决,你也一定不服气。但这种歧义不仅没有妨碍诗的主旨,反而增添了诗的意趣。

例五、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 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六、有一个人评论:武大罗萍教授说《常回家看看》歌曲中有“不和谐音符”——性别歧视。罗教授出此言的主要原因是从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中看出“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
本人早年间其实也有同感,但细想想,却不然。
罗教授有断章取义之嫌,个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较常见的修辞手法,罗教授有异议歌词原文为: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其实这只是“互文”修辞手法,并非是说妈妈就爱唠叨,爸爸就做饭,只跟妈妈谈生活,只跟爸爸谈工作。歌词原意应该是
“妈妈(爸爸)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妈妈)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爸爸)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妈妈)谈谈。”
这种修辞手法在文言文及诗词中较为常见。刚刚认为这个评论非常到位,这是对互文的理解的造成的歧义。
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难道是说松柏只植在东西,梧桐就只种在左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难道是说将军就都战死了,壮士一个个都活着回来了?
再如“将军白发征夫泪”、“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等都是此意。

例七、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驻马”是动宾词组,与名词“牵牛〔星〕”不对称;然“牵牛”有歧义,又可指牛郎于七夕牵着牛与织女相会,故为工对。

例八、引申理解产生的歧义   
《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驺虞”这个词,它被用多种意义解释了:1.古代养马兼管驾车的人,马夫、御者;2.帮助诸侯管理庄园的猎官,园林中掌管禽兽的人;3.仁兽——白化虎、白化猎豹、大熊猫。
中国文字有字意的转移引申现象。而对于本诗来说,“驺虞”很自然地就指向了普通猎人;引申成仁政、王者的仁慈。诗固然有写实的一面,但是跳跃的思维、跳跃的节奏也是它的精髓,含蓄的表达同样是诗的美点,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无限遐想是诗成功的表现,于是产生了歧义,而本诗可以看作典范。
先引用几种不同的解释。
一、歌颂猎人
在那芦苇芽刚刚覆盖大地的春天,猎人正在田野里猎杀害畜,看他每一发都能射中多头母猪。啊,猎人。
那蓬蒿芽欣欣向荣的春天,猎人正在田野里猎杀害畜,每一发都能射中多头小公猪。啊,猎人。
“壹发”有解释为发一支箭,也有解释成十二支箭的。这里的翻译为发一支箭,这样即使不是百发百中,总比一箭多中更可信些吧?总之,猎人是很高超的。
二、歌颂爱情
情景与第一种相同,只是在“葭”与“蓬”的后面多了双眼睛——情侣的眼睛。发感叹者为情人(是不是有些想当然?)赞美出自她的内心,诗歌源自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猎人的英姿,可以领略年轻猎人的技艺,可以体会姑娘的仰慕、骄傲等等一系列的心情。
三、歌颂仁政
情景依旧没有变化,从中却有了两种新的解释。
1、有选择地、有节制地捕杀,给兽畜以繁衍生息的机会。这是历来的主流说法:“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世人主张诗经微言大义,所以有此引申)
另外,有一种极其新颖的解释不得不提及——所谓“壹发五豝”其实是在说虽然有很多小猪却也只发一箭!既“五豝壹发”。
四、对猎杀的感慨
这种解释的要点是靠语气的改变来完成的:哦!猎人!马上,赞美成了感叹,成了惋惜。
可能还有更多的解释,也一定会有。不过,把“驺虞”直接解为“仁兽”的却没有,而是引申为仁政。
总之,诗无达诂,《诗经》的历史悠久,加上政治的强加,于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5: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例九、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二首,现抄录如下: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诗的背景题材并不新颖,但见解却是横空出世。正因为如此,世人对这两首标新立异的诗作,历来有多种评论。后人的评论,多是针对第一首的“人生失意无南北”以及第二首的“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认为其有亲胡抑汉之嫌,有伤忠爱之道。
1.黄庭坚跋此诗云:“荆公作此篇,可与李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往岁道出颍阴,得见王深父先生,最承敬爱。因语及荆公此诗,庭坚以为辞意深尽,无遗恨矣。深父独曰不然。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人生失意无南北’,非是。庭坚曰:先生发此德言,可谓极忠厚矣,然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恐王先生(安石)未为失也。”【摘自李雁湖《王荆公诗李雁湖注》】
黄山谷和王深父以孔子的思想来阐述本诗,虽然对安石“亲胡抑汉”的指责进行了否定,但只是从儒家角度来说,未免见解过于狭隘,未能将此诗所表达的内涵解释清楚。
2.李雁湖在对本诗的注中,引用了宋代范冲在高宗面前进言:“臣尝于言语文字之间得安石之心,然不敢与人言。且如诗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虏为无穷之恨,读之者至于悲怆感伤。安石为《明妃曲》,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自浅而虏恩深也。今之背君父之恩而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坏天下人心术。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摘自李雁湖《王荆公诗李雁湖注》】
范冲先生若不是有意责难王介父,就是对中原怀有无比的热爱之情,认为感激匈奴的恩就是禽兽行为,甚至有贼首汉奸的嫌疑了。在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思想的宋朝,范冲的言论无疑符合很大一部分儒生们的心声;再加上王安石的新法对既得利益者的极大冲击,使这一句话成为了否定此诗甚至否定安石其人的利器。李雁湖对此也是无力反驳,只好说“公语既非,然诗人务一时为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在承认确实有错的基础上请求特别的原谅。
3.蔡上翔是最同情王安石的人了,他所作的《王荆公年谱》,基本上就是在为王安石平反,当然对这两句诗也花了大力气来辩护。他把重点放在“恩”字上,以为“恩之为言犹爱幸之辞云尔”【摘自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这样把“恩”字解释为爱幸,以减缓对汉、胡的过分偏袒之情。这是无益的。虽然如此,但很多反对者认为“依然是汉浅胡深,未免外中夏而内夷狄”。
4.近代著名学者郭沫若认为,前人对这两句诗的解释,都没有懂得诗的深意。“大家的毛病是没有懂得那两个‘自’字。那是自己的‘自’,而不是自然的‘自’。‘汉恩自浅胡自深’,是说浅就浅他的,深也深他的,我都不管,我只要求的是知心的人。这是深入了王昭君的心中,而道破了她自己的独立的人格,认为她的心中不仅无恩爱的浅深,而且无地域的胡、汉”。而对于范冲的言论,他觉得“范冲与王安石在思想上是世仇”,所以对他的言论“不能做深切的了解”。而对于“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他解释是“表示透了老百姓对于统治阶层的怨恨心理”,“这些统治阶级蹂躏女性,蹂躏人民,实在是无分东南西北的。这儿正可以看出王安石对于民间心理的了解程度,也可以说就是王安石的精神,同情人民而摧除兼并者的精神”。【摘自母庚才、刘瑞玲《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郭沫若受时代的影响,显得有些偏激和对女性解放的过分热情,这样的情绪也在这篇评论中微微表露。他完全把昭君提高到了一个近乎“女神”的地位,似乎男人们对她的感情都与她无关,而她只关注自己内心的独立,这可以理解为当时对女性脱离男性束缚的要求,甚至可以完全脱离男性,这就把昭君塑造成了一个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当然,郭沫若对王安石的平反还是可取的,只是他对昭君形象的定位,以及评论中显露的明显带有阶级偏见和阶级斗争思想。
5.朱自清也曾撰文指出,黄庭坚和王回的辩论是“有点小题大做”。“细读这首诗,王安石笔下的明妃本人,并未离开那‘怨而不怒’的旧谱儿;不过‘家人’给她抱不平,口气却有点儿‘怒’了。‘家人’怒,而身当其境的明妃并没有怒,正见其忠厚之极。”而对于范冲之和王深父的话,“都只是断章取义,不顾全局,最是解诗的大病”。【摘自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八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对于昭君“忠厚”的诠释,与其说忠厚,不如说世故。她已经远离家乡身处大漠,纵然有万般的怒气也无处发泄了;而且就一直以来的文学作品的描述,昭君是一个知书达礼的知识女性,可以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这也不能用忠厚来形容。
6.写此文评论的人则认为,这两首《明妃曲》所表达的,是对王昭君出塞这件事的新看法。原来写昭君之诗,多是用哀怨的笔调,写昭君的美貌被趋炎附势的画工埋没,因此得不到君王的青睐,最后不得不远嫁匈奴,而元帝也遗憾终生。而这两首诗基调却并不哀怨,透露出对“知心人”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首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安石认为昭君出塞并不能全怪画师,因为美丽的形态不是画像所能表达出来的,是要亲眼所见才能知道,所以说毛延寿是“枉杀”。诗的末尾借昭君家人的口吻说出对她的劝告:当年春风得意的阿娇都被幽闭在长门宫,可见待在汉宫也不一定就会一直受宠,还不如在匈奴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里是把汉、胡当作一体来写,失意之事是不分东南西北的,所以也不必哀叹,也许嫁到匈奴还能免于汉宫的内斗,得到保全。
第二首对昭君出塞的寂寞心情是不回避的,她初到塞外,人生地不熟,自然会想念家乡,只有琵琶与她相伴,琵琶亦是她传达感情的载体。那句有“亲胡抑汉”嫌疑的诗句,不过是说昭君自己心里清楚谁对她来说才是知心人。相传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汉元帝,而呼韩邪单于却对她一片情深,所以作为一个女人,她心里的天平自然偏向了知心的那一方。对“恩”也不必过多地纠结,应该就是说昭君心里的感受,在汉宫只能被埋没的美女,在匈奴找到了自己的知心人,也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了。
总而言之,昭君出塞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凄惨,相反,我认为她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虽然身处漠北远离家乡,但是免于了宫内的勾心斗角,能够保留一片安静纯洁的心灵,也是一段佳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6: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十、《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历来对它的理解就有许多的分歧。
1怀恋令狐家青衣侍婢之说。
宋.刘攽《贡父诗话》云:“《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锦瑟”是青衣名,见唐人小说,谓义山有感作者。观此诗结句及晓梦、春心、蓝田、珠泪等,大概“无题”中语,但首句略用锦瑟引起耳。宋人用作咏物,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至“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通。学者试尽屏此等议论,只将题面作青衣,诗意作追忆,读之自当踊跃。”
2哀悼亡妻之说: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按义山《房中曲》‘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此诗寓意略同,是以锦瑟起兴,非专赋锦瑟也。”
清.何焯在《义山诗集》:“此悼亡之诗也。首联借童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帝不可止以发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止者;次联则悲其巨化为异物;腹联又悲其不能复起之九泉,曰‘思华年’,曰‘追忆’,旨趣晓然。”
3咏锦瑟乐器之说:
宋.许觊《彦周诗话》及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引《缃素杂记》:“山谷道人读《锦瑟》,殊不晓其义,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只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4伤玄宗/令狐綯之说: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引方文辀说、清吴汝论评点《唐诗鼓吹》卷八
清.吴乔《西昆发微序》(是为令狐绹而作)
5自提诗集之首之说:   
清.程湘衡解《锦瑟》诗“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见何焯《义门读书记•李义山诗集》。何焯评论为“余初亦颇喜其说之新。然义山诗三卷出于后人掇拾,非自定,则程说固无据也。”何焯最开始的看法记载在王应奎《柳南随笔》中:“以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首联云云,言平时述作,遽以成集。而一言一诺俱足追忆生平也。次联云云……”
自题开集说在清代已经厘清,后人发自题其诗说而舍开集,如钱钟书《冯注玉溪生诗集诠评》:“何焯因宋本《义山集》旧次,《锦瑟》冠首,解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视他说之瓜蔓牵引,风影比附者,最为省净。窃采其旨而疏通之。自题其诗,开宗明义,略同编集之自序。”
6自伤自身遭遇之说:
清.汪师韩《诗学篡闻》:“《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已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
7.写评论的人说,中国古代诗学提出的“诗无达估”。“对自然界需要解释说明,对人则必须理解。”更多的生平资料,用典故事都是作为理解的背景的。
义山朦胧的诗句似乎都各不相干,却都构成一种感伤惆怅的情绪,让人感到诗很美,很有滋味,撩拨人的生活体验,引发各种想象。运用典故幻化出一种奇妙,诡异,朦胧,绚丽的色彩,构筑成一种很浓烈的感情。以上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些考据,但是都有些勉强附会。就如同一幅好的油彩,每一幅的色彩都是独特的,我们不必研究画家生是用那些颜色的颜料如何一步一步调和出这样锦色,当色彩融合后也无从知晓每份原色的比例。我们需要欣赏的是这幅画创造出的新的颜色,新的意境。而不是停留在对原色的考究。
我们常用现 “秋风瑟瑟”、“萧瑟”、“瑟瑟发抖”等等词汇,都不难发现,“瑟”这个字,给大家传递了一种“凄凉、悲切、寒冷”的意境,那么,作为弦乐器的“瑟”,瑟的音色类似古筝,但高音较古筝更加铿锵有力,而低音比古筝更为浑厚。瑟的发音短促干脆,饱满结实,且出音密度大,具有特殊的深度与力度。并常常用来演奏表现离别、思念等悲伤或悲愤的曲子,展现一种伤感悲切的情绪。瑟的音色比较直接、显露,如把它比拟作人,应是一名强健的壮士,果敢刚毅,深沉执着。《锦瑟》是否也可看作诗人浓缩的一部“自传”,抑或一篇自撰的哀婉的“墓志铭”,是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爱情上,抱负理想上都未达成的一首挽歌与嗟叹。只不过李商隐的表达方式与个性不与其他诗人一样。李商隐的作品中,其哀愁感伤已飞越其具体的遭遇,而移至骨髓,深化为一种包蕴着对整个现实人生带哲理性的感叹。而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愫在这强烈的感情构筑中找到自己体味最深的。
《锦瑟》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它表现了李商隐身世中的某种事件或某种情绪,而在于它唤起了无数读者心灵中一种深层情愫。可以说作者传达的不是事,而是情。情可以体味 ,永久流传,而那些事已是历史,渐渐湮没。世事不断在变幻,感伤的事可能随着人不同时代不同都在改变,但这份“伤情”确实大家所共有的。
元朝诗人元好问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好像出了一道谜题,引起了无数爱或不爱李义山诗的后人竞作解人,勉为解人或强作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6: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十一、《关于杨万里<闲居初夏睡起二绝句(其一)>的歧义赏析闲居初夏睡起二绝句(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是首写景诗。韩理洲在《名家读宋元明清诗》(西渡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中理解说:此诗首两句写景清新传神,特色鲜明,可谓高手妙笔。写青梅,紧扣其特质——“味酸”。着一“流”字,其碧翠之色、酸汁欲滴之状,本已十分显豁。然诗人仍嫌不足,复以味觉强化,“软齿牙”三字,实是“望梅止渴”的妙用。“流”、“软”两动词,以十二分笔力浓化青梅之酸,感人至深。第二句写芭蕉亦然。为突出其碧翠之色,“与窗纱”三字很生动,亦合乎画理。鲜亮之色具有辐射性,静心观之,可觉其色逐渐扩张,故云绿色上窗。有人解此句,以为芭蕉绿色反照在纱窗之上,虽合乎情理,似未得诚斋以画理入诗深味。三四句写诗人睡起神情,但亦紧扣初夏风光“日长”、柳花飞舞,不可移入春、夏、秋、冬,亦不可移入仲夏、季夏。写童孩戏捉柳花,人与景关联,轻灵自然,化死板刻画及神态描述为生活风情,诗趣盎然。韩理洲认为这首诗仅仅只是首写诗人闲情童趣的诗。网上很多人也都是此观点。
但同本书中曾敏之的观点却有所不同。关于整首诗的意思理解是类似的。曾敏之写到:“这是一首初夏午睡诗,是作于弃官之后。”写景完毕后,写诗人“步出庭院走走。只见柳絮飞棉,如雪花飘散,孩童嬉笑奔逐,要捉住曼舞的柳花,这情景十分有趣。诗人灵感随来,捕捉了这瞬间的感受,写成了这一首令人评为‘胸襟透脱’的诗”。“看这首诗,杨万里也曾抒发过他写时的着重点:功夫只在一‘捉’字上其实,捉柳花虽然表现了一种情致,却是从白居易写的‘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脱变而来,而反映另一种睡起朦胧的还有‘芭蕉分绿与窗纱’,才显得更有情趣。也具有如他所说的‘学诗须透脱,信手子孤高’的特点。”
但曾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诗人闲情背后的感情。“表面看来,杨万里的日常生活十分悠闲,而在闲的背后却是含蓄不露的忧愤,‘无情思’并非不想什么,而是‘步后园,登古城…’以打发岁月,充分流露出了‘志士凄凉闲处老’的难堪怀抱。”
但是曾的这种评价显得有些突兀并且缺乏有力的证据和说服力。诗人是如何通过写闲情童趣来表达忧愤的感情的呢?这在《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有了更为完善合理的解释。关于本诗字面上的解释基本是一样了。这是诗人在四十岁时写的,年富力强,或许真的是闲得无聊之极了。“然而这首诗是否真是刻意表现百无聊赖的空虚心情呢?诗人《颐庵诗稿序》云:‘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服饴与茶乎?人熟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明乎此理,则可知上述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只是茶汁初上口时的苦味,如果细细品味一下,在‘闲适’以至‘懒散’的后面实有着一种清新的活泼的兴味。”
“陈衍《石遗室诗话》云,诚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此二诗正是用侧写影借之法,通过自身与儿童的精神交通,在极言闲散的同事委婉地表达了对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追求。”“于是诗人寂寞的心灵就在天真的儿童身上获得了苏生。”
“其时诗人丁父忧赋闲在家。先是,抗金派的首领张浚巳荐他为临安府教授。这是他入仕以来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然而因居丧三年之制所限,他只得放弃了一展抱负的机会。返家不久,战局失利,朝廷中以汤思退等人为首的主和派占上风,张浚罢相,不久忧愤而亡。宋孝宗对金朝再次割地赔款,以叔侄之国相称。明白这一时代与个人环境,可进而理解这二诗中的闲散意绪,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烦愁,而对童心的向往又正是力图摆脱的抗争。诗中的这种潜意识,只要了解他服满后知隆兴县时的斐然政绩与乾道六年(1170)震动一时的《千虑策》就不难看出了。”
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我也是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的。杨万里是南宋时期与范成大齐名的诗人,具有爱国思想,做官较清廉正直,以人民的疾苦为怀。他的诗写山水风景见长,加上口语化,使他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而自有成就。他弃官后守拙于田园,“步后园,等古城,采撷杞兰,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作为以为爱国诗人,在民族遭受耻辱的时候,无法为国效力,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应当是无奈而痛心的!作为一个四十岁的壮年,太过闲散的生活肯定不该是诗人所追求的,但是活泼的孩子们自由自在的童心让诗人忘掉了这些。儿童世界的天真无邪与成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闲烦的诗人感到一种快慰!所以我认为诗人并不是单纯为写景写童趣而写诗,而是因为百无聊懒无法有所最为才寄情与写此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6: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十二、宋词人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之歧义分析    陈丹蕾
永遇乐〔南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熔金]日落时金黄灿烂的颜色。[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红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次第]转眼。[香车宝马]华美的车马。[铺翠冠儿]妇女们戴的翡翠珠子镶的冠儿。[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捻金雪柳]用黄纸、白纸扎的用来迎春的柳枝,供妇女们元宵节作装饰品。[簇带]插戴着很多的饰物。[济楚]整齐、漂亮。
【古人集评】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古今争论】争议之一:是关于这首词写的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写于建康(今南京)约在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另一说是写于临安(今杭州),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前后。(《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 中华书局)
争议之二: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式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接下来的“人在何处”也有两说:一说是自己,点出自己的处境——漂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宋诗词》);另一说是这里的“人”之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即丈夫赵明诚。(刘瑞连 《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争议之三:对于“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也有不同的理解。一说:这两句包含了矛盾而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表达出诗人不愿外出赏灯的孤寂伤感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并不能完全忘怀于外界的欢乐生活,因为易安居士毕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而她虽然拒绝了外出的邀请,却与还想躲在帘儿后面,听外面观灯的游人来来往往,说说笑笑。(《文史知识文库》)另一种观点认为:她这么做不只为风华不在,容颜衰老。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她不愿再与他人过多交往,她害怕听到那有意的刻毒的挖苦或是无意的嘲弄的调侃,那像锥子般刺得她发颤的笑声,那充满轻蔑的敌意的一瞥,即使充满同情的关心也会令她心烦意乱。所以,只有守着帘儿底下才是最安全的,才能保住自已的尊严,才能使自已的脆弱的心灵不致受伤。还有观点理解为:词人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还有一种理解是 “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争议之四:对于词的感情和语言。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吴瞿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 《贵耳集》卷上云:“易安居士李氏……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毕仲 《古代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末刘辰翁曾和此词,小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乙亥是公元一二七五年,到一二七九年南宋就亡了。刘辰翁正是从这首词中即小见大,即从其所写的个人过元宵节是的今昔之感,看到国家的兴亡、广大人民丧乱流离的痛苦的。
【个人见解】对于第一个歧义,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可以从它的内容和书法的感情来看。《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再一次过元宵节时的感受。她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这一时期作品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她同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情感的小天地里,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到她四十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也继赵明诚之后匆匆到了南方,不久赵明诚因病辞世,她只能只身流亡,既遭受国破家亡之痛,又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的比较直率,而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胜名的一首。由此看来我认为将这首词定在她晚年避居临安所作比较合适。对于“人在何处”中的“人”是指谁,从全篇布局乃是今之临安与昔之汴京对比来看,则“人”字应该指自己,“何处”指临安。分明身在临安,却反而明知故问“人在何处”,就更加反映出她流落它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来,而下文接写懒于出游,就使人读之怡然理顺了。如果在上文和下文都是景语的情况下,中间忽然插一句问话:“那我心爱的人现在在什么地方呢?”问过以后就搁置一边,再也不提。这,不但于情理上说不过去,就在文理上也说不过去。所以“人”应该就是作者自己。而对于“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的理解如下:作为作者晚年的缩影,《永遇乐》选自作者的一个生活片段,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内心的不安和沉重的孤独。虽然只是一个平常的事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主人公的多疑、敏感、忧郁,可以感知他一定经历了太多伤痛,直至晚年仍无法释怀。李清照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社会的女性,他不是男人的附属,而是以文人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早年她也曾“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拥有过欢乐美丽的元宵,可现在已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从之前绚丽的装扮可以看出主人公对没的追求核对生活的热爱,而悲剧正式把美撕碎了给人看,对比前景,物似人非,让人如何不悲?面对着一切,主人公忍不住思考,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的人生呢?是因为地点不对吗?所以她发出了“人在何处”的疑问。还是命运的安排呢?她又想到了人生总是“次第岂无风雨”。她无法找到答案,所以只能封闭自己,“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外界的欢乐刺激着主人公,她悲的是世人看不透这欢乐背后隐藏的忧患,叹的是怎么大家哪么快就忘记了亡国的伤痛。当她的叹息被快乐的喧嚣掩盖,她只能选择遗世而独立,以诗酒作伴,一如她所崇尚的魏晋风度。即是无人理解,但是她的心中永远有着对美的追求,对爱的执着,对祖国的忠诚。正式这种对人生的坚持,成就了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骄傲。这里,在平淡的字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富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社会内涵。对于这首词的感情和语言,在我看来吴氏对李清照的这首词的评价有失允。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朴实自然。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的汴京赏灯还过节来做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刻画出使人当时的凄凉心情。语似平淡,而实则沉痛至极。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具有李清照创作的两个特点:一是铺叙,而是语言自然。易安很重视铺叙,她在《词论》中,在总结北宋诸大家的创作时,提出铺叙、重典等作为评词的标准。他的一些名篇,无论是抒情的还是咏物的,都有铺叙的特点。这首词从眼前写到过去,又回到眼前,从周围的景物写内心的感受,有对比,有回忆,有设问,回环往复,淋漓尽致,达到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例十三、《我们应该学会自嘲》
有一首歧义诗是这样写的:
卧春(我蠢)卧梅又闻花(我没有文化)卧知绘中天(我只会种田)鱼吻卧石水(欲问我是谁)卧石答春绿(我是大蠢驴)。
这首游戏诗是利用谐音造成歧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6: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歧义回文联诗 出句 圈种树圈种(孤鹤)  
    出句  圈种树圈种(孤鹤)
    另加条件  写成歧义回文联诗。欢迎大家对。刚刚能吗,也难难你。

       孤鹤最喜欢刁难我。你看,他知道“圈种树圈种”是难不倒我的,便加上一条要“回文联诗”,别看回文联和回文联诗只差一个字,实际上是加了押韵的限制,这个难度便增加了许多。开头我还不大在意,谁知一动手,才知道这家伙够“狡猾”了。原来看起来是加一个押韵而已,但是对应“种”的字要多音,要有名词动词的两种词性,规定又要在an部(因韵字“圈”而定)中找,最好还都是仄声的多音,结果能全符合的一个也没有,不计都是仄声的多音,也只有四五个字,但因为要写成诗,那就要与上联关联紧密,这种字居然找不到。最后勉强用了“扇”字,其他的地方倒是难不住我,但写出来的竟然是无情对。怎么办,最后终于想到了在题目上下功夫,《马掌铺》,这样上联写马掌铺关马的圈子,下联写铺子里,这样总算上下联为一体了,可惜因为并非所有的条件都能符合孤鹤的要求,既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符合,我干脆也加一点进去,他的“树”,多词性但不多音,我的“钉”干脆添多音,算一个交代吧。我这个全部多音多词性多义的歧义对子,恐怕在对联中还找不到呢,假如真如此,那又是一种创新了。以后对联中就会出现字字多音多义多词性难死人不赔棺材却又奇趣无比的对联了。
      唉,花了我将近两天的时间才凑出。
出句  圈种树圈种(孤鹤)
对句  铺扇钉铺扇(刚刚)
       五绝 马掌铺
圈种树圈种,铺扇钉铺扇。
扇铺钉扇铺,种圈树种圈。
      能读出多少种意思,那得考考聪明的读者了。
      提示  注意平仄要符合要求,比如上联第四字只能平声,下联第四字则只能仄声。

                           故事  歧义回文联诗[/color]
      
刚刚女儿家在闵行。刚刚听说孤鹤也住在闵行,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孤鹤请刚刚去他家做客。刚刚欣然而往,饭桌上作陪的是孤鹤的弟弟孤雏(顾雏),孤鹤说弟弟是厨师,今天的菜便是他炒的。酒酣,孤雏说:“刚哥,我哥说你诗词曲联样样精通,能不能送副对联给我,让我在哥们面前也好炫耀炫耀一下。”刚刚说:“我好的是游戏笔墨,写不出堂面上的东东。”孤雏说:“那更好,写副诙谐的对联吧。”孤鹤也笑着说:“你就别吝啬了。”我便问:“老弟平时喜欢玩什么?”他说喜欢搓麻将。我便边写便说:“我写副玩笑联娱乐娱乐吧。”
孤注没亏本
众肴无腐雏
      我念道:“孤注/没亏本,众肴/无腐雏。这副联嵌了老弟孤雏的名,而且是回文联诗。读出来是:
      回文诗
孤注/没亏本,众肴/无腐雏。
雏腐/无/肴众,本亏/没/注孤。”
      孤雏直叫好,孤鹤则直笑。孤雏问孤鹤笑什么,孤鹤说:“你听我念:
孤注没/亏本,众肴无/腐雏。
雏腐/无肴众,本亏/没注孤。”
      孤雏站起来笑骂道:“好你个刚哥,请你喝酒,你倒骂人。罚酒三杯。“刚刚被兄弟两硬灌了三杯,分不清之乎者也了。
      过了几天,刚刚的女儿回请孤鹤兄弟。酒桌上,孤鹤笑着说:“上次刚兄醉了,文字上没尽兴。今天我也带来一副对联,请刚兄笑纳:
诗云/雨泛春吟赋;
曲品/风流夜写词。
      这副对联是夸奖刚兄诗词曲赋的。它也可读成回文诗:
      回文诗
诗云/雨泛春吟赋,曲品/风流夜写词。
词写/夜流/风品曲,赋吟/春泛/雨云诗。”
      孤雏直赞好,刚刚直冷笑。孤雏问刚刚为何冷笑。刚刚说:“你哥哥在报一箭之仇呢。”孤雏想来想去就是不明白有什么奥妙。刚刚只好解释说:“你哥哥利用词性词义及节奏骂我呢。他读的‘云’和‘品’是动词,诗中说、曲中品赏。但换过一种节奏:
诗/云雨泛春/吟赋;
曲品/风流夜/写词。
     你哥骂我‘云雨泛春风流夜’呢。这里云雨是隐语,风流是贬义词,曲品是批评品格不好。
回文诗
诗/云雨泛春/吟赋,曲品/风流夜/写词。
词写/夜流/风品曲,赋吟/春泛/雨云诗。”
      三人大笑。刚刚也毫不客气罚孤鹤大杯三次,殃及池鱼,孤雏也陪了三杯,三人吃得分不出东南西北。
      
      说明  歧义联见得多,歧义诗难见,歧义回文诗没见过,歧义回文联诗更是难见,这是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0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