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至今近体诗的押韵由来
从六朝的永明体到唐人的近体,变化只有两项:“约句、谁篇”。约句为讲平仄押平声;准篇为八句、中两联对仗。其实后一种格式都是永明体早已有了的,只是它在多种永明体格式中不占主要地位,没引起诗人的专注罢了。到了唐代,引起了唐人的专注而已。引起这专注的首先是唐太宗,他在他的全部诗中押平声、八句、中两联对仗的诗就占大多数。只是唐太宗还没有认识到粘对的重要。到了沈、宋年代,沈、宋认识到粘对的重要性,把诗定格在“约句谁篇”这一近体诗形式。
然而作为近体诗的用韵,唐人则仍依永明体的用韵。我们可以对照唐近体诗的用韵和永明体沈约等江东人的用韵一致,和非江东人陶渊明、谢眺等人的用韵则小有区别。如陶渊明、谢眺等人十三元的字可以同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互押。
唐人为什么要继承六朝永明体的江东韵呢?一是因为沈约创立了四声论,在永明体中大受影响。其次是近体诗格式就来源于永明体,用永明体韵原滋原味,有传承性。当时还没有人提出用唐代时音。虽然也有人打破传统也用时音,好比东冬互押,但还是没有行成气候,唐代三百年基本上一直坚持用江东韵。到了宋代,更有人江阳互押,也没有打破用江东韵这一传承。到了元初,金元北方时音大为流行,写诗用江东韵有岌岌可危之势,于是更有人编成平水韵一书,使之更加巩固了近体诗用江东韵的传承,拒绝平水韵以外的宽韵。到了明代,虽有朝廷颁的《洪武正韵》,但多数诗人还是坚持用平水韵,只有少数人用洪武正韵。诗人们认为,只有在平仄和用韵上与唐人原滋原味,他的诗才是百分之百正统的。
到了清代,更有朝廷《佩文诗韵》,唯平水韵是用,非平水即非法,更加巩固了平水韵的独霸天下的地位!
清亡,一则因反清复明的口号,一则因革命者的现代化任务,不可能随身带一本平水韵书,因而写诗就出现了押时音,押方言的名诗。鲁迅、毛泽东、朱德是这方面的代表。 1300年近诗的历史,平仄是严依切韵不变的,而押韵则是可变的,虽然只是少数,但这少数也被承认是近体诗,而不是什么混押被排除在近体诗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