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15 07:47 编辑
诗词理论版光明版主一天中共删我的帖子: 合掌诗与啰嗦诗 (这是半楼首版转去的,没写任何删帖理由)、 关于大拗救(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唐代古风与近体区分点滴(删帖理由:文不对题)、音变而读变的回文趣诗(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回文诗词名词解释(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第一首转韵回文诗(删帖理由:文不对题)、打油诗是不是诗(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六言赋集简介(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六言赋对六言诗的影响(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孔子主题镜铭考(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六言诗的数量(删帖理由:文不对题)
下面是 《唐代古风与近体区分点滴》看看是不是“文不对题”,也可检验光明版主的水平是高,还是有“平”无“水”。据说理论版是反对删帖与禁言的,可是“刚刚”网名只一个帖子便被禁言。我没发帖子便被删了《合掌诗与啰嗦诗》,而且这个帖子还不是我发在理论版的,是半楼首版很早以前转过去的,已是历史的帖子也可删去,删帖居然不要写任何理由,因此我的理解是理论版反对删帖是反对有理由的删贴,无理由的删帖是不反对的,所以我的帖子不需要任何理由便可删去。
唐代古风与近体区分点滴 唐代既有古风又有近体,近体又刚从古风中分裂出来,处处难免带着旧阵营的痕迹。 《全唐文》卷三八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说:“至(唐代)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沈宋体就是格律诗,沈宋是唐代格律诗确立的代表人物。格律初立,还是可唱的,因此古风的声律仍占上风。三羊先生强调的声律大概可适合这一时期。后来格律渐从唱转向吟,节奏越来越重要。沈佺期(约656 — 约715)、宋之问(约656— 约712)到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期间经历百年的磨勘,到晚唐李贺时标准的格律诗才出现了,但推广需要时间,因此不合标准的格律诗仍然随处可见。因此整个唐朝不要拿后来定下的清规戒律去衡量,别常出关公斗秦琼的笑话。 既然古风近体夹杂,那如何确定谁是古风谁是近体呢? 有的可靠常规,有的则要靠分析求概率,有的可能可能是古风式律诗,有的可能是入律的古风。 先说常规。 1.近体诗只押平声韵,至少唐朝到宋初是如此严格规定的。因此凡押仄声韵的统统是古风。 2.古风两联之间的句式很简单,假如四句中碰到本句平仄都能相间,没有问题,都是格律句。那么古风的两联句式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句平起,第二句仄起,本联是格律句式;第三句平起,第四句仄起,本联也是格律句式,但两联合起来看失粘了。格律诗要求邻联相粘,古风则难得有相粘。因此碰到相粘,你就得考虑是否是格律了,当然还得其他要素协助。 3.古风的声律要求很严。比如上下句的同位上不得有同音字,上下联的同位上不得有同音字,如果碰到同位同音甚至同字,就得考虑是格律了。 4.对偶。古风也讲究对偶,它可以从一联到四联都对偶。但碰到第一联第四联不对偶,中间二联对偶的,而且做到邻联相粘,可以多着眼于近体。 再说具体考核。 用最有争执的崔颢《黄鹤楼》为例。 昔人【平】已乘【仄】黄鹤【仄】去【仄】,
此地【仄】空馀【平】黄鹤【仄】楼【平】。 黄鹤【仄】一去【平】不复【仄】返【仄】,
白云【平】千载【仄】空悠【平】悠【平】。 晴川【平】历历【仄】汉阳【平】树【仄】,
芳草【仄】萋萋【平】鹦鹉【仄】洲【平】。 日暮【仄】乡关【平】何处【仄】是【仄】,
烟波【平】江上【仄】使人【平】愁【平】。 1.押韵。没问题。无法定体。 2.本句平仄。第一句有一处平仄问题。 3.三平收(有一句)三仄收(有一句)在唐朝可不必考虑,孤平(没有)也不在考虑之列。 4.同位同音。这点在此很关键,有两处,不合古风要求。 5.对偶。对偶有一组严,有一组不严。 6.邻联相粘。没问题。这条是关键。
归纳 456是关键。这里只有5有一点问题。2只一句不合,其他七句符合格律要求。3的问题说明还未彻底从古风中走出。23都与古风有联系。根据2345,因此这是古风式律诗。不是古风,也不是入律的古风。古风式律诗不是正格格律诗,根据多数专家的对变式格律诗的看法,属于杂体诗的范畴。
请大家点评 此文是不是理论版说的“文不对题”
|